第七章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1 / 3)

第七章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第一節 曆史背景

一、社會背景

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於美國決非偶然,有其特殊的社會背景。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美國經濟繁榮,在基本生活需要大多有了滿足的基礎上,於是人們進一步產生了追求高級需要的滿足或包括真善美等高級自我價值的實現。在這種物質生產豐富的條件下,弗洛伊德所論證的西方傳統的靈魂與肉體的對立觀,才第一次有可能為人的低級生物生活與高級精神生活的統一觀所取代。人本主義心理學所探討的主題如人性、價值、意義和自我實現,正反映了美國物質生產高度發展的社會需要。

其次,在物質繁榮的背景後,美國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和不安因素的加劇,又導致嚴重的精神裂變現象。失業、犯罪、吸毒、精神疾病和道德墮落等社會問題仍然十分嚴重,人受物役的現象有新的發展。人們不時地發出“19世紀上帝死了,20世紀人死了”的感歎。這種“人性萎縮”、“人性異化”、“人的死亡”的論調已經滲透到人類崇高的文化科學事業和廣泛的精神生活之中,導致人們由孤獨而憂傷、由空虛而頹廢、由仇恨而謀害、由絕望而自殺。特別是50~60年代,國際上軍備競賽、核戰爭的威脅對人們心理產生很大壓力,美國社會出現反主流的文化運動,廣大的青年對社會不滿,開展爭取公民權利的運動,反對美國在越南的戰爭,對教育以及大學改革的呼籲,對環境汙染的抗議等等,這一切表明單憑經濟繁榮、科技進步甚至民主政治還不足以解決人類精神生活和價值追求的問題,必須引起全社會對人的尊嚴及其內在價值的重視,進一步由“外部空間”的開拓轉向“內部空間”的探索,充分發展人的潛能,促使人性的完滿實現。以探索心理生活的“內部空間”為己任、強調對人自身價值與意義認識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正是適應這一社會需要應運而生。正像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彪勒所指出的:“沒有哪種心理學能夠提供麵向所有人的一種哲學,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在這方麵也許處在更為有利的地位……它將幫助我們,慰藉我們在尋求滿意和滿足、體驗個人生活意義時的特殊需要……”。

二、哲學背景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想淵源和哲學基礎,既同繼承人道主義和人性論的傳統有內在關係,又同西方現代哲學中的人本主義思潮(存在主義和現象學)有密切聯係。

1人道主義和人性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繼承了人道主義和人性論的傳統。人道主義作為一種時代的思潮和理論產生於14世紀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後來又輾轉傳播到西歐及世界各國。主張以人性作為衡量曆史和現實的準則,重視個人的價值,維護個人的尊嚴和權利,解放個性,使個人得到充分的自由發展。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禁欲主義,主張人性的解放,強調關心人的價值與尊嚴,促使人得到充分的發展,正是繼承了人道主義的傳統。不同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發展的自然傾向不是避苦趨樂的狹隘私利,而是在生活需要基本滿足的基礎上對人類高級需要或真善美等心理需要的追求。顯然,這和物質文明的發展程度有關。

人本主義心理學也是以人性論為其重要思想淵源。所謂人性,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特點。對人性問題,西方哲學和倫理學一直存在兩種基本觀點。一種是柏拉圖、康德、歌德、盧梭的觀點,以及文藝複興以來的西歐人道主義的傳統,認為人具有潛在的善性,主張設計一種理想的社會通過教育使人格得到發展。另一種是亞裏士多德、馬基雅弗利、霍布斯和邊沁的觀點,認為人性是由生物本能所決定,不可能有很大改變;人隻有通過法律的約束、文明的行為,才能維持社會秩序。以馬斯洛、羅傑斯為代表的大多數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第一種哲學人性觀,主張人性本善,且具有建設性,而惡則來自於社會或文化。唯獨羅洛·梅有所不同,認為人性中有內在惡的因素,如不正視這種惡的傾向或僅把惡歸之於環境都是有害的。

2存在主義和現象學

現代西方有兩大哲學思潮:一為科學主義(實證主義),包括孔德實證主義、馬赫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等;另一是人本主義(非理性主義),包括意誌主義、生命主義、存在主義和法蘭克福學派人本主義等。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生哲學,故又稱為生存哲學。它是20世紀西方哲學中影響最廣泛的流派之一,也是現代西方人學思想中最重要的主脈之一。存在主義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很大,它既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靈感的一個主要來源,又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內部的一種哲學主流。羅洛·梅被看作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存在主義取向的發言人。羅洛·梅在50年代末就把存在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介紹到美國,他與安格爾、艾倫貝爾格合編的《存在》一書被視為60年代人本心理學家的“聖經”。羅洛·梅還組織了兩次存在心理學的研討會,並創辦兩種存在心理學雜誌。誠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不同程度地受到齊克果、海德格和薩特的影響,但更直接地是受到50年代後存在主義風行於美國時的影響。其中,美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布伯和蒂利奇對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更大。

奧爾波特指出:“美國心理學需要‘輸血’或‘慷慨地注射’存在主義,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心理學不研究主觀所致”。其實,在許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知道歐洲存在主義以前,他們就已闡述了存在心理學思想的“內核”。因此,簡單地把人本主義心理學視為歐洲存在主義“輸入”的產物是不確切的。在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存在主義關係的問題上,如用“根源論”的觀點來解釋,倒不如用“平行論”的觀點來說明更合適。因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現代存在主義是平行發展的,其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或相符的。

其一,在研究對象和宗旨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存在主義是一致的。存在主義的中心主題,就是人的自由、選擇和價值。馬斯洛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亦強調心理學應把獨特的個人及其尊嚴和成長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以及強調個人的主體體驗、自由選擇、創造與責任等,也和存在主義完全一致。

其二,在研究方式及其涉及到的心理學問題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存在主義也基本相同。彪勒指出,人本主義心理學與人道主義和存在主義有兩個共同點:

(1)、批判了僵死的方法論和對某些預定領域與模式的閉鎖性研究;

(2)、集中注意人對他的存在的體驗”。存在主義哲學家對人的理解有很多涉及到心理學問題,已被人本心理學家所繼承和發揮。比如,19世紀的齊克果(或克爾凱郭爾)曾反對黑格爾的宇宙精神決定論,也反對把人看作被動的參與者,強調人的內部經驗的價值,把人的存在理解為一係列必需的抉擇。20世紀初的雅斯培(或賈斯珀)強調人的存在本質上是一團混亂,孕育著許多危險,隻有承認生活中的挑戰敢於迎上去的人才能生活得富有意義。海德洛(或海德格爾)提出“親在”或“自為存在”的概念,強調人有通過對自身、對他人和對自然界的反思達到了高水平意識和獨特性的能力。後來,薩特曾直接討論當代心理學問題,批評弗洛伊德把人看作是內驅力的靜態集合體,受無意識的力量統治。薩特強調,人的行為受他的目的而決定,他的目的是他的生活的“基礎設計”。依據基礎設計進行的選擇是有意識的,不斷發展的動態變化過程。進行選擇是以積極負責的態度創造人生的意義和方向,如果相信無意識就會放棄選擇,也等於回避承擔責任。

當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還批評了存在主義的反科學性和反生物性(或遺傳性)的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存在主義的主要區別在於:一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堅持人性中有一種先於存在的生物學內核或本質,認為人均有生物學上的潛能和價值。馬斯洛反對薩特“存在先於本質”的觀點,否認人的生物本性及全人種的價值存在,把人看作是他自己的一種專斷的、沒有價值標準選擇的產物。二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基本上對人類前途命運抱樂觀態度。他們批評德國和法國存在主義過分關注“絕望”、“虛無”和“荒謬”,對人性和人類前景所持的悲觀主義態度。

現象學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哲學方法論之一。現象學的基本特征,就是現象學方法論原則以及建立在此原則之上的反科學主義的人道主義。因為現象學哲學是以人為目標的崇高事業,它通過對“純粹意識內的存在”的研究,進而揭示人的生活界的本質,從純粹主觀性出發達到“交互主觀性”的世界。現象學的方法和人學的觀點,不僅為存在主義哲學家所接受,而且成為現代西方許多人文科學的基本方法論。

存在主義哲學和人學創始人海德格是現象學大師胡塞爾的弟子,存在主義直接來源於現象學,並成為現象學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因而現象學直接或間接地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發生重要的影響。其一,人本主義心理學創立者們經常把現象學看作是一種研究主體的直接經驗和內省報告的方法,強調心理學研究應該從“回到事物本身去”為開端,把人的心理活動和內部體驗作為自然呈現的現象看待,重在現象或直接經驗的審視和描述而不是因果分析或實證說明。

其二,人本主義心理學也非常重視作為歐洲現象學的核心主題的意向性問題。奧爾波特把意向界定為“個體試圖去做的”或“個體努力的方向”,並以主觀價值觀的態度為其基礎。和羅洛、梅一樣,布根塔爾也認為意向性是人類存在的一個基本成分,包含著我們的願望、需要和意誌的完全參與,要求行動,獲得實現。它是一個人完全為自己的行動負責的過程。顯然,在這裏,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突顯了人的心理活動的主觀性和意識指向性的特點。

可見,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在美國認識論上的表現,亦即存在主義和現象學是心理學中人本主義思潮的主要理論支柱。此外,大多數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都重視東方尤其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他們把老子“道法自然”的自然主義人生觀視為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的真諦。

三、科學背景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在現代心理學擺脫了思辨哲學束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弄清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科學背景,對我們掌握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科學依據,評價人本主義研究取向的意義均很重要。

一個多世紀以來,生物學在達爾文進化論提出以後有很大發展,從生物進化的視角看人的特性的形成已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準備了必要條件。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整體主義思想已滲透到實驗室,並對許多科學產生廣泛的影響。生態學、文化人類學、機體整體學進一步證明自然界內部的有機聯係、物種的相互關係,及生態係統的自身完整性。這些科學的發展,加上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科學調查、臨床研究(包括精神病和心理治療兩方麵的研究)表明,要建立一種自然主義的價值觀體係,不必依賴人類以外什麼超人的力量,應該從人類自身本性中發掘其潛能和價值。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高級潛能和價值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自然賦予人類的特性。羅傑斯也強調成長過程的生物學基礎。70年代末,他把這種信念解釋為“有機體生命的實現傾向”和“朝向實現的機體主義傾向”。可見,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了現代的西方哲學的一種新趨勢,力圖在較高層次上將人性與科學、價值與知識、“應該”與“存在”整合起來,成為一種科學的、現實的人本主義。因此,生態學、機體整體學這一科學背景,就成了人本主義心理學與思辨性人本主義哲學的主要區別之一。

四、心理學背景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在批判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的基礎上產生的,也是在德國整體心理學、完形心理學和美國人格心理學的影響下形成的。

1對行為主義的批評

行為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乃至整個西方心理學的主流,屬於第一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是在和行為主義的論戰時開始的。自從心理學成為獨立科學以來,一直把自然科學奉為楷模,為了進入自然科學的行列,它不惜采用研究物的模式來研究人,這種傾向到了行為主義可以說達到了頂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行為主義的批評有下述四個方麵:

(1)、批評行為派的S-R的機械觀,堅持S-O-R公式,特別重視作為中介變量O(如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等)的功能。

(2)、批評行為派過分強調客觀的、量化的、可驗證的方法和動物模型,否定對非器質性的、非物理性的人類本性的研究。

(3)、批評行為派對行為控製的環境決定論,否定人具有自我理解、自我指導或控製自己命運的能力。

(4)、批評行為派關於人類隻能對刺激做出反應的空的有機體的思想,否認人的自我同一性和內在的整體性。

總之,由於行為主義在心理學中堅持非人化的、絕對客觀化的原則,把可觀察到的行為視為惟一的研究對象,把自然科學的客觀法作為惟一研究方法,結果不僅導致拋棄對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的研究和某些必要的非客觀非量化方法的應用,而且還導致了人的尊嚴、價值、地位的降低和人的潛能與自主權的喪失,大大縮小了作為人性探索的科學的心理學的研究範圍。顯然,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批評行為主義的根本原因所在。

2對精神分析的批評與繼承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待心理學中第二勢力精神分析的態度,和對待第一勢力行為主義的態度不同,既有肯定、繼承,又有否定、批評。

首先,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肯定古典精神分析在發現潛意識、引入動機論和保護自我概念等三方麵是有貢獻的。但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也提出三點批評:一是潛意識決定論,即把人的所有行為都看作是由潛意識決定的。二是性惡論,即把人的潛意識看成是黑暗的王國,沒有看到潛意識中也有美好的東西。三是悲觀主義,即隻看到人性的陰暗麵,過於悲觀和宿命論。

其次,新精神分析者既有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聯盟的成員,又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具有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自我心理學思想的影響,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沿著“功能自主性”的方向發展,形成“自我實現”、“自我選擇”等一係列新的自我心理學理論。二是動力心理學思想的影響,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繼承並發展了精神分析的動機論,突出了人類獨有的“更高級人性”的研究。三是心理治療法的影響,如羅傑斯的受輔者中心治療法(或患者中心療法),就是來源於蘭克重視改進醫患人際關係的關係治療法。

3整體心理學的影響

整體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的一種方法論觀點和理論取向。它認為人的心理現象是對事物整體的反映,而非單純決定於個別刺激物的總和;人的行為也不是決定於個別刺激物的性質,而是決定於對事物整體的反映。

整體心理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人格心理學的影響,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以整體分析和經驗描述取代元素分析和實驗說明,正是繼承和發揚了德國迪爾泰、斯特恩(或斯騰)、斯普蘭格等人的人格心理學思想的傳統。另外,人本主義心理學也同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墨菲、默瑞、凱利等人的思想有著天然的聯係。二是機體論心理學的影響。德裔美籍神經病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戈爾德施泰既是機體論心理學思想的創始者,又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者。他主張人格不可分割,必須作為整體進行探討。馬斯洛的整體動力學取向來源於機體論心理學。“自我實現”一詞也是由戈爾德施泰所首創,奠定了馬斯洛自我實現概念的理論基礎。羅傑斯公開承認人的“實現傾向”或“成長傾向”類似於戈爾德施泰的機體論心理學。

4完形心理學的影響

完形心理學的整體論對人體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很大。除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奧爾波特在德國直接接觸過完形心理學大師而外,馬斯洛也非常崇敬韋特默,強烈批評人們沒有把完形心理學整合到主流心理學之中。馬斯洛明確指出,他的健康與成長心理學是完形心理學的整體論、精神分析的動力論以及機能心理學的整合。

第二節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要義

一、主要代表人物

1馬斯洛

馬斯洛是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創建者之一。他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1926年入康乃爾大學,三年後轉至威斯康星大學攻讀心理學,在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獲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係主任。1969年離任,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1967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誌的首任編輯。主要著作有:《動機與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宗教、價值觀和高峰體驗》、《科學心理學》、《人性能達的境界》等。

2羅傑斯

羅傑斯是美國心理治療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建者之一。他出生於伊利諾斯州芝加哥郊區。他先入威斯康星大學學農,後為了從事基督教研究和牧師職業而專攻曆史。1922年他曾以代表身分赴北京參加國際基督教聯盟大會。1924年於威斯康星大學畢業後,他又進了當時比較自由的紐約市聯合神學院。在那裏,他開始接觸臨床工作,很快發現谘詢(或谘商)比宗教工作更符合他的誌趣,於是又赴紐約入哥倫比亞大學專攻臨床與教育心理學。1931年獲博士學位。後到羅徹斯特擔任社區輔導診療工作。1938年任羅徹斯特兒童指導中心主任。1940年任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1944~1945年任美國應用心理學會主席。1945年任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並創建心理谘詢中心。1946~1947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6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1957年他又返回威斯康星大學任教,形成了受輔者中心治療的整個理論體係。1962年至1963年任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1964年轉加利福尼亞州西部行為科學研究所任常務研究員。1968年另建關於人的研究中心,並任常務研究員。1972年又獲美國心理學會傑出專業貢獻獎。他的主要著作:《谘詢與心理治療》、《受輔者中心治療》、《論人的成長》、《學習的自由》、《羅傑斯論交朋友小組》、《羅傑斯論個人權力》、《一種存在的方式》和《20世紀80年代的學習自由》等。

3羅洛·梅

羅洛·梅是美國心理學家也是心理治療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建立者之一。出生於俄亥俄州的阿達,在密西根州的馬林市長大。他從小就對文藝很有興趣。1930年獲歐柏林大學文學學士學位。隨後,他以巡回藝術家與教師角色遊曆歐洲,曾在一所美國公學任教,並到維也納參加了阿德勒舉辦的暑期研討班。1934年回國任密西根州立大學學生輔導員。後來又進入紐約市聯合神學院,但他並非想當一名牧師,而是想探討關於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此時他深受剛從德國流亡到美國的神學家蒂利奇的影響,接受了存在主義哲學的薰陶,確立了人類存在的一些基本觀點。1938年他獲得神學學士學位。40年代,他除了擔任紐約州立大學學生輔導員外,還在懷特心理研究所攻讀精神分析。該所所長是著名心理學家沙利文,弗羅姆為客座教授,因而又受到了新精神分析大師的訓練。於1946年,羅洛·梅自己開業,從事心理治療,積累了大量的臨床案例。在蒂利奇的指導下,完成了《焦慮的意義》的論文,1949年榮獲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授予的第一個博士學位。1948年成為懷特心理研究所成員,1952年任該所研究員,1958年任所長,1959年任督學和訓練分析員。同時兼任紐約大學人文研究所的專任教授。60年代他又任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兼職教授,還曆任存在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協會會長、紐約心理學會主席等職。他的主要著作有:《焦慮的意義》、《人尋求自我》、《存在: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的新維度》、《存在心理學》、《心理學與人類困境》、《愛與意誌》和《權力與純真》等。

4布根塔爾

布根塔爾是美國心理治療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建立者之一。他出生於印第安納州的福特·韋恩,在俄亥俄、伊利諾斯和密西根州度過了童年。他從小就很愛讀書,在加利福尼亞讀完中學和初級學院,1940獲西德克薩斯師範學院理學士學位。1941年又獲得皮博迪學院社會學碩士學位。之後,他擔任田納西州公務員預備考試中心主任,並在皮博迪學院心理學係深造。1943年任佐治亞理學院心理學助教授和退伍軍人指導中心代理主任。1945年應征入伍,經基本訓練後,作為一名心理學家被分配到亞特蘭大的洛森陸軍總醫院工作。此時深受羅傑斯谘詢與心理治療的影響。1946年退役後,又到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和凱利一起學習,1948年獲心理學博士學位。不久,自己開業,從事個體和團體的臨床實踐。1953~1969年期間,參與並創建心理學服務學會,提供臨床和工業方麵的服務。1960~1961年任加利福尼亞州心理學會主席,1962~1963年任人本主義心理學會第一任主席。還擔任過斯坦福研究所的顧問,斯坦福醫學院、美國國際大學和賽布魯克學院的臨床指導員。主要著作有:《人本主義心理學:一種新的突破》、《尋求真誠:一種心理學的存在——分析取向》、《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挑戰》、《尋求存在同一性》、《心理治療與過程:一種存在——人本主義取向的基礎》和《心理治療家的藝術》等。

二、研究對象

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反對行為主義以動物與幼兒簡單行為為研究對象,也反對精神分析以患者為研究對象,主張以正常人為研究對象。為了深入地把握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對象,必須明確下述四個主要特點:

1強調研究整體的人或人的整體(人格)

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元素主義心理學的區別之處。人本心理學家針對學院心理學把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孤立起來進行研究的傾向,認為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三種過程構成的功能統一體,主張心理學應該以統一的人作為研究對象。顯然,這和以動物行為的實驗研究來推論人類行為規律的行為主義學派的做法截然不同。在人本心理學家看來,人並不是更大一些的白鼠、猴子和鴿子,而是具有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主體,所以心理學要把人當作人來研究,以整體和統一的人(或人格)作為共同的研究主題,真正建構人化的心理學。

2強調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人格

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區別之處。弗洛伊德的材料多半來自臨床案例,特別是他對神經症患者和心理變態者的研究。馬斯洛對此一直采取批評的態度,他說:

如果一個人隻潛心研究精神錯亂者、神經症患者、心理變態者、罪犯、越軌者和精神脆弱者,那麼他對人類的信心勢必愈來愈小,他會變得愈來愈“現實”,尺度愈放愈低,對人的指望也愈來愈小,……因此對畸形的、發育不全的、不成熟的以及不健康的人進行研究,就隻能產生畸形的心理學和哲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則獨辟蹊徑,明確提出要以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人格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奧爾波特承認弗洛伊德對病態人格的研究是一種貢獻,但對於心理學來說,更重要的是研究健康人格。他認為,健康人格的核心特征是有意識的目的或抱負。有無長遠的目標,是區別人類和動物、成人和兒童、健康人格和病態人格的一個主要標誌。事實表明,有長遠的目標並能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的人,就不易受問題和衝突的幹擾,把人格的一切方麵整合起來。相反,缺乏長遠目標的人,往往受無意識的力量所驅動,使完整的人格化為一些互不聯係的亞係統。這是神經症的主要特征。

3強調研究人類中出類拔萃者或精英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看來,行為主義研究的是動物和平常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病人”,而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的是“精英”。馬斯洛認為,研究精神病患者是有價值的,然而是不夠的。研究動物是有價值的,然而也是不夠的。研究一般人的情形則無法解決問題。要了解精神不健全的人,我們應該首先了解精神健全的人。馬斯洛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他的觀點:假如你想知道一個人一英裏能跑多快,你將不會去研究一般的跑步者,你研究的應是更為出色的跑步者,因為隻有這樣的人才能使你知道人在更快地跑完一英裏上所具有的潛力。因此,馬斯洛提出心理學家應該研究人類中出類拔萃之輩,即“不斷發展的一小部分人”。馬斯洛的研究對象都是從他的相識、朋友、在世與去世的名人以及大學生中選出來的。他所研究的第一批年輕人是兩千名大學生,但在其中隻發現了一個充分成熟的人。後來他決定在學院全體學生中,挑出百分之一的最健康的人。但馬斯洛並沒有把完美無缺作為研究對象選擇的基礎。為了可重複進行調查及公布結論由之而來的材料,他們除以曆史人物和著名人物研究為主外,還把能公布於眾的年輕人和孩子們的研究作為補充。

4強調研究人的本性、潛能、價值和經驗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看來,正常人格或心理健康並不是由統計學獲得的概念,也不是醫學上特有的範疇,而是同倫理標準、價值觀相聯係的心理學的術語。這種人本主義心理學取向,試圖以一種積極態度詳細說明獨特的人究竟是什麼。薩蒂奇指出人本主義心理學“對那些在實證主義和行為主義理論中和在古典精神分析理論中都沒有係統地位的人類能量和潛能感興趣,例如,創造性,愛,自我,成長,有機體,基本需要的滿足,自我實現,更高價值,自我超越,客觀性,自主性,同一性,責任心,心理健康等……(研究這些有趣的問題)應該極大地加速描繪一幅更適當的——一種更科學的——關於人類本性中內在的全部能量的圖畫”。

三、研究方法

現代西方心理學在研究和理解人類本性方麵,曾受兩種方法論範式的支配。一種是實驗-客觀範式,主張心理學采取實驗的方法,模仿自然科學的模式,把人性當作自然現象來研究。如行為主義、精神分析。另一種是經驗-主觀範式,主張心理學采取現象學方法,不模仿自然科學的模式,把人性作為主觀存在或內部經驗的人類獨特的本體論特點來研究。如現象學心理學和存在心理學。長期以來,實驗-客觀範式和經驗-主觀範式一直處於不斷爭論之中。現象學和存在心理學家認為以實證主義為基礎的實驗範式是哲學上不成熟的表現,而西方實驗心理學家認為對意識和主觀性的研究則是詩人的追求。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反對心理學中的實驗主義,認為心理學模仿物理科學的模式,單純采用實驗方法,其結果隻能使心理學非人化,陷入機械論、還原論、元素主義和簡單化的境地。馬斯洛指出:“人們提供我們的是巧妙完成的、精細的和第一流的實驗,但這些實驗中至少有一半與長期存在的人類問題沒有關係……”。

鑒於實驗方法的局限性,絕大多數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都主張把實證主義心理學和現象學與存在主義心理學整合起來,把客觀的、實驗的、量化的和行為的研究同主觀的、經驗的、現象學的和意識的研究結合起來。馬斯洛認為,僅僅客觀地研究人的行為是不夠的,為求得完整的認識,我們還必須研究人的主觀。如果我們同時考慮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我們就能更好地了解人類本性。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提倡用更開闊的、更綜合的、多學科的方法來研究人的整體及其獨特性的問題。例如,人的本性、潛能、價值、選擇性和創造性等。他們認為,研究人類本性應該以現象學知識為開端,然後再采取客觀的實驗方法進行研究。

不過,也有個別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如羅洛·梅等人,則完全否認實驗方法在心理學中應用的價值。他認為,實證主義的方法在解釋人類有機體的生物學方麵起著主導作用,但在理解人類存在的本體論特點方麵則幾乎沒有什麼意義。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在闡述“兼容”或“折衷”的方法論的同時,他們還分別論述了各自特殊的研究方法。

馬斯洛針對元素分析法和還原論,提出整體分析方法。他強調把人或人格作為一個整體、一個係統來研究。主張在現實情境中對人格發揮功能作用的動態過程進行分析。馬斯洛曾做過這樣一個比喻:如對人的胃的研究,一種方法是以死人的胃放在手術台上解剖,另一種方法是在現實情境中的研究,在活的發揮功能作用的機體中的研究。他認為,整體分析法類似於第二種方法,對於研究人的心理現象要比第一種方法更有價值。整體分析法基本要點:

(1)、既把某一人格特征本身視為一個複雜的結構整體,又作為整個有機體活動的一種表現;

(2)、研究的目的在於理解人格特征自身內部各個層麵之間的關係,它和整個機體的關係,以及它和機體其他表現的關係;

(3)、研究步驟不是從人格特征本身開始,而是先要對整個機體有所理解;

(4)、對於整體的理解不可能一開始就很完善,總要有一個對整體與部分的關係進行反複研究的過程,這一過程馬斯洛稱為反複研究法。它是從某種關於整體的模糊理解出發分析其結構,通過分析發現原初理解中的問題(疑難點),再進行更精確、更有效的重建、重定和重述等等。

羅傑斯倡導現象學方法,把它作為對意識經驗的一種直觀描述法。它和馬斯洛的整體分析法在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但它不限於對整體與部分關係的研究,而是客觀方法與主觀方法的綜合。羅傑斯把這種方法概括為三個步驟:

(1)、通過自身內部的參考框架進行觀察以取得主觀知識;

(2)、用他人的觀察來核對主觀知識,取得客觀知識;

(3)、設身處地(感情移入)地理解他人,取得人際知識。他認為,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深入個人的現象場或隱私世界,看看谘詢者關於受輔者的假設——以及受輔者自己的假設——是否與他的內在參考框架成正相關。羅傑斯的現象學方法不僅應用於心理治療,而且還應用於人際關係的研究,成為他以人為中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奧爾波特提出個體特征研究法,主張通過對個別對象案例的分析來找出其特殊規律性,並依此提出對同類案例的推論和解釋。這種方法又稱特殊規律研究法,或形態發生研究法。奧爾波特認為,心理學中以普遍法則特別是通過動物實驗所得出的理論既不能說明人的複雜心理,更不能解釋個體特異的規律。他還主張心理學研究應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路線。而且在進行由一般到特殊的解釋時必須參照個別案例的分析,才能做出切合實際的判斷。這一方法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中應用很廣,如臨床個案研究、個人生活史研究、個別訪談、人物傳記分析和有價值的日記、筆記、書信、作品等資料的利用。

馬斯洛在研究自我實現人格時,就是從對他的兩位導師韋特默和本尼迪克特的日常觀察開始的。起初隻是一種非科學的活動,做了一些個人觀察的雜記,後來忽然發現從這兩個值得崇敬的範型能夠歸納出某些共同的特征。這使馬斯洛認識到他所觀察的不是兩個不可比較的個體,而是同一種類型的人,然後,他才試著觀察這一範型能否在他人身上發現,並把他的研究擴大到對大學生被試和其他類型被試的調查,以及利用各種資料對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進行研究,概括出自我實現者的共同特征。馬斯洛提出的動機層級理論,則是根據他的比較心理學研究和對人性的基本理解、臨床觀察和以後的自我實現研究進行整體分析所獲得的。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指出,在選擇和運用研究方法時,必須注意下麵所述三點:(1)堅持方法是科學研究的關鍵問題,但反對方法至上主義,主張心理學研究應該以問題為中心而不以方法為中心;(2)研究人的科學不需要模仿自然科學那種“客觀”和“超脫”,在肯定客觀與主觀方法相結合的前提下,應該突出主觀方法的特殊意義;(3)主張對研究方法采取開放的態度,既不排斥行為主義的實驗法,也不貶抑精神分析的臨床法,強調用綜合的、多學科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問題。

四、基本理論

1人性本善論

人性本善論是大多數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共同的人性觀,也是人本主義的動機理論與人格理論的支柱。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相信,人是“一種正在成長中的存在”。他們說,人的最佳狀態是前攝的、自主的、有選擇傾向的和易變的。他們認為,人是一個獨特的有機體,他有能力指引和改變生命曆程的主導動機或設計。馬斯洛和羅傑斯把成長假設視為人本主義人性觀的基石。盡管他們都同意成長過程描述了人性的特點,但是他們對該過程的確切原因卻看法不一致。馬斯洛、羅傑斯甚至奧爾波特都認為,成長過程有一個生物學基礎,但他們都非常謹慎地切忌回到生物決定論上去。馬斯洛認為,人性的核心在於人類有機體內部有一個“本能的”內核,它包含著趨向實現的潛能。這個生物學內核隻是作為一種潛在“原材料”而存在的,它等待著個體對它進行主觀的開發和實現。羅傑斯也認為人類有機體具有一種朝向滿足內在潛能的有方向的實現傾向。但羅洛·梅和布根塔爾認為所有生物學假設都太模糊,他們把成長過程解釋為人在對付存在列聯過程中麵臨焦慮時的自我覺知和肯定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