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日內瓦學派(1 / 3)

第五章 日內瓦學派

讓·皮亞傑是瑞士心理學家,1921年應克拉巴萊德的邀請任日內瓦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盧梭學院研究主任。克拉巴萊德是歐洲的一位機能主義者。他在1940年逝世後,皮亞傑繼任院長。皮亞傑早年受業於克拉巴萊德,深受其師的生物學和機能主義觀點的影響。他始終堅持心理的機能是適應,智慧是對環境的適應。他的所謂同化和順應都淵源於生物學,作為有機體適應環境的兩種機能。他在所著《兒童的語言和思維》中說過:“我們在本書裏所要解答的問題可以簡述如下:一個兒童在講話時,他所要滿足的是什麼呢?嚴格地說,這個問題不屬於語言,也不屬於邏輯;它是屬於機能心理學的,但是它應作為研究任何兒童邏輯的起點。”由此可見,他繼承了他的老師的觀點,成為歐洲的一位傑出的機能主義者。他以數十年的實驗研究,對生物學、邏輯學、心理學、哲學、認識論、科學史等方麵都有較深造詣,特別在認識發展和兒童思維心理學的研究上吸取各派心理學的特點,綜合成比較完整的體係,被稱為日內瓦學派或皮亞傑學派,在國際心理學界享有聲譽,有著較廣泛的影響。英海爾德是皮亞傑的傑出弟子,日內瓦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學術地位僅次於皮亞傑。皮亞傑晚年因年邁不便遠行,她經常代表皮亞傑出席有關兒童心理發展的各種國際性學術會議,皮亞傑去世後,她已成為日內瓦學派的主要代表。

第一節 日內瓦學派的曆史背景

一、讓·皮亞傑的略傳

讓·皮亞傑,生於瑞士納沙特爾,從小喜愛軟體動物。1918年在納沙特爾大學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此後,他的研究方向從生物學轉向心理學,在兒童智慧的研究中采用生物學的概念,諸如同化、順應和適應等,四十年代從邏輯學引進“運算”和“數理邏輯”等概念。1924—1954年任日內瓦大學教授。自1940年起任日內瓦大學盧梭學院院長兼實驗心理學講座和心理實驗室主任。他曾連任瑞士心理學會主席三年。1954年任第十四屆國際心理學會主席,此後又任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領導下的國際教育局局長。為了致力於研究發生認識論,他於1955年起創建《國際發生認識論中心》,任該中心主任。集合各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邏輯學家、數學家、語言學家和控製論學者研究發生認識論,對於兒童各類概念以及知識形成的過程和發展進行多學科的剖析研究,已出版專輯三十餘種。1971年退休,辭去盧梭學院院長職務,但仍保留國際發生認識論中心主任,足見他對這個研究機構的重視。

他早期研究兒童語言和思維等認識的發展,晚年對結構主義很感興趣,發表了這方麵的著作,並創立了發生認識論學說。早期在二十年代的代表作有五本:《兒童的語言和思想》,《兒童的判斷和推理》,《兒童關於世界的概念》,《兒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和《兒童的道德判斷》。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代表作有三本:《兒童智慧的起源》,《兒童現實概念的構成》和《兒童符號的形成》。四十年代初到五十年代先後去法國和英國著名大學講學,寫成《智慧心理學》和《邏輯學與心理學》。在這段時間內的代表作還有《從兒童到青年邏輯思維的發展》和《兒童邏輯的早期形成》兩書。晚年又出版了《發生認識論》和《結構主義》二書,他的《發生認識論原理》法文版於1970年發表,英譯本於1972年問世。這幾本名著標誌著他的理論逐漸綜合成比較完整的體係。此後又發表了四本著作:《生命適應與智慧心理學》、《意識的掌握:幼兒的動作與觀念》、《成功與理解》、《行為,發展的動力》。

他於1968年獲美國心理學會的心理學卓越貢獻獎狀,1977年又獲該會桑代克獎,以表揚他對教育心理學的貢獻。1972年獲荷蘭“伊拉斯姆士”獎金。他先後去美、英、比、荷、瑞典、加拿大、巴西、蘇聯等國著名大學講學,得名譽博士、名譽教授或名譽院士等稱號。英海爾德為了紀念皮亞傑對兒童心理學、思維心理學和發生認識論等方麵的貢獻,在日內瓦建立了“皮亞傑著作檔案館”,集從1917年到最近的專著、論文、報告、實驗研究等文獻。皮亞傑於1980年9月去世,終年84歲。

二、曆史背景

歐洲和美國的機能心理學都具有明顯的生物學傾向,重視個人如何適應環境。歐洲機能主義者以瑞士皮亞傑為首的日內瓦學派與美國機能主義者的研究課題盡管各異其趣,但總的傾向則是一致的。芝加哥學派的機能心理學重視意識在個體生活和對環境適應中所起的作用。哥倫比亞的機能心理學注重個別差異的研究,重視心理現象在人對環境適應過程中的作用。日內瓦學派主要研究兒童的認知活動、探索智慧的性質及其結構和機能。認為智力就是個體適應變化著的環境的能力。因此,異途同歸,為了如何適應環境,也就是如何更好地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這就是日內瓦學派產生的社會背景。

在皮亞傑的理論中,關於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理論以及“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發展觀點具有不少辯證因素,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在哲學思想上,他早年對哲學家柏格森、康德和塗爾幹的著作頗感興趣,他的哲學思想主要受康德主義的影響。他的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唯心主義的,是違反馬克思主義反映論的。他在所著《智慧的起源》一書中曾經說過,“隻有當客體和主體發生關係時,主體才認識客體的存在。”“客體不是一個已知數,而是一種構成的結果。”這是與客觀事物不依賴於我們的認識而獨立存在的唯物主義原理背道而馳的。皮亞傑在《結構主義》一書中,企圖把馬克思主義從屬於結構主義,並用現代結構主義的術語來修正馬克思主義,這是錯誤的。他的“圖式”概念,淵源於康德的“先驗圖式”。皮亞傑認為,最早圖式是“遺傳性圖式”,即嬰兒的吸吮反射和抓握反射等。但是,在日後生活中,經過同化、順應和平衡,逐漸構成新的更複雜的圖式。因此,他的哲學思想雖受到康德“先驗論”的影響,但他不是先驗論者,也不是遺傳論或成熟論者,而是構成論者。他的這種思想發端於三十年代,到了七十年代初漸趨完整。他常說:“我把康德範疇的全部問題重新審查了一番,從而形成了一門新學科,即發生認識論。”

結構主義思潮對皮亞傑的影響也很深。主要是受到索緒爾、布龍菲爾德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言學、勃爾巴基結構主義數學學派等的影響。他把分析心理的研究方法自稱為結構發生法。他在“認識結構”方麵的研究上,著有《結構主義》一書。他在《發生認識論原理》一書中曾明確提出:要把結構主義和構造主義結合起來。

操作主義對皮亞傑也有一定的影響。他在《智慧心理學》(1950年英文版)一書中通過英譯者注,說明他使用“operation”(譯為運算或操作)一詞與布裏傑曼的操作主義毫無共同之處。可是在皮亞傑日後所著《結構主義》(1971)一書中卻說:“要用結構主義來補充布裏傑曼的操作主義。”從思想發展來看,他並不堅持反對操作主義,隻是感到操作主義有缺陷,企圖給以補充而已。

從自然科學的背景來看,他在早年受生物學的影響很深,同化和順應概念便是來源於生物學。他認為這兩者是個體適應環境的機能,生物的發展是個體組織自己與適應環境這兩種活動的相互作用。他應用這個原則於人類的心理發展,把兒童認識的發展看做個體對環境適應的逐步完善和日益“智慧化”。他提出的“結構”概念不是生理或感官的物質結構,而是一種機能上的結構。因此,他作為歐洲的一位機能主義者,是有其一定的思想依據的。

但是也應指出,他是一個新型的機能主義者。第一,他接受了新生物學家沃丁頓的觀點。沃丁頓研究胚胎中一種“誘導質”的影響,“證明了誘導質改變胚胎的結構,不是在所有發展的階段中都發生相同的作用。如果誘導質存在於胚胎具有反應它的能力之前,誘導質就不能產生任何影響,因而不能改變胚胎的結構”。皮亞傑就用這個反應力的概念批評刺激-反應公式,並為同化圖式提供科學的依據。

第二,皮亞傑認為“每種心理學的解釋都遲早要依賴生物學和邏輯學”。他大約自1939年開始,就在日內瓦采用符號邏輯來研究兒童的智慧活動,企圖掌握某些要領,借以明了兒童的邏輯的、數學的、物理的概念的由來。他從邏輯學中引進了“運算”的概念和“數理邏輯運算”這個術語,作為衡量思維水平的標誌。數理邏輯也稱符號邏輯、淵源於布爾代數。布爾是十九世紀中葉英國著名數學家,以代數形式研究思維規律,稱為布爾代數。他根據他的理論,認為形式運算階段的思維過程和特點可用符號邏輯作為工具加以描述。皮亞傑認為心理學家有了符號邏輯的工具,就象有了統計學一樣有用。

第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日內瓦學派關於兒童心理學和思維心理學的研究起著促進作用,特別是控製論。正如加拉格爾所指出的,“控製論也許是對各學科的思想的一門最有影響的學問。這門學問給皮亞傑提供一種工具,可用以闡明整體如何通過一係列的有調節的變化而得以保存下來。”皮亞傑以為控製論的模型對於認識機製的了解有重要的幫助,因為它是可以與他的同化和順應的平衡說互相印證的。

皮亞傑與心理學的其他流派都有一定的聯係。他反對聯想主義和行為主義把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關係看做單向關係,即簡單的刺激-反應公式。他提出雙向關係,即SR。為了用同化和順應說明S與R之間的關係,他提出下列公式:T+I→AT+E,式中T指結構,I指刺激,AT指I同化於T的結果,也就是對刺激的反應,至於E則是刺激中被排除於結構之外的東西。因此,SR變成了S→AT→R,就是說,刺激加之於同化的結構而引起反應。他讚同格式塔學派關於部分與整體關係的理論。他在《結構主義》一書中提出結構的三個特點:整體性、轉換性和自我調節,其中整體性這個特點是受到格式塔學派的影響的。他在《自傳》中曾寫道:如果我在1913—1915年間早就接觸到韋太海默和苛勒的著作,我就可能成為一個格式塔心理學者了。”但是,他的遠算概念與格式塔學派的知覺結構不同。他說:“運算在本質上是可逆性的:+n能被-n消去。知覺結構則包含一個‘非相加’的組成,格式塔主義者正是根據這種特性來說明‘格式塔’的主要含義。至於運算,則是嚴格地‘相加’的,因為2+2恰恰等於4(不多,也不少),而不象知覺結構中可多一些或少一些。”他也受到精神分析學派的影響,早年在精神病診所學習精神分析學說,聽過榮格的課,讀過弗洛伊德的書。皮亞傑的“自我中心傾向”、“自戀”概念都來自精神分析學派。他在《兒童的遊戲、夢與模仿》一書中曾談到他的理論與弗洛伊德理論的關係。

由上所述,可以窺見日內瓦學派的產生是有它的時代背景以及哲學、自然科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等方麵的背景的。日內瓦學派與其他各派心理學理論也有一定的聯係。但是,他以自己的觀點為主,加以取舍和發展,綜合成為以歐洲機能主義為主線的一套獨特的理論體係。

第二節 皮亞傑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皮亞傑的理論主要是認知發展的理論。他早年對生物學發生興趣,企圖從生物學出發,通過心理學和符號邏輯,通向認識論的研究。他的畢生治學思想是從兒童心理(智慧、思維)的發生發展的研究,進而探索認識和運算的心理起源,也就是他晚年提出的“發生認識論”學說。他的理論極為豐富,融合了生物學、心理學、邏輯學和認識論等方麵的知識。這裏扼要介紹他的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一、智慧的本質就是適應,而適應是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一種平衡狀態

皮亞傑認為,“智慧就是適應”,而適應依賴於有機體的同化與順應兩種機能的協調,使有機體與環境取得平衡。適應這個概念,他是從生物學引進來的。他還從沃丁頓的新生物學那裏取得了自我調節的觀念。沃丁頓把生理水平上的自我調節機製叫做“穩定器”。皮亞傑以為“在人類動作的水平上,甚至在邏輯運算思維的水平上,都有類似的自我調節機製。”他又以為這個調節可以導致有機體和環境的平衡。例如同化和順應的平衡。“當一個主體認識一個客體,同它發生關係時,就會有一對曆程在進行著。這可不單單是聯想。它是有兩極性的,在對立中,主體把客體同化於他的圖式之內,同時又要使自己的圖式順應客體的特性。就在這個兩極性和交互過程中,就已經有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了。”

照皮亞傑的看法,智慧的適應既是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平衡;那麼,智慧的這種適應是怎樣形成的呢?他評述了六種有關智慧的不同學說,而以承認進化論和否認進化論為標準區分為兩大類,而這兩大類又各分為三種。他說,“依從生物學的觀點,個體與環境的關係有六種可能的解釋,分類如下……(Ⅰ)拋棄進化觀念,(ⅠⅠ)承認進化的存在。然後(Ⅰ)和(ⅠⅠ)又各分為三種,第(1)種把適應歸因於有機體的外在因素,第(2)種把適應歸因於內在的因素,第(3)種把適應歸因於二者的交互影響。”進一步的說明認為(Ⅰ1)把適應歸因於有機體與環境性質之間的預先造成的和諧;(Ⅰ2)歸因於預成論,使有機體實現它的潛在的結構以便反應各種情境;(Ⅰ3)歸因於完善結構的出現,而這種結構則不能還原於元素,而同時決定於內因和外因。”

皮亞傑以為從進化論出發,也有上列的三種觀點:“(ⅠⅠ1)用環境的壓力解釋適應的變化(拉馬克說);(ⅠⅠ2)用內部產生的突變以及隨之而來的選擇(突變說)加以解釋;(ⅠⅠ3)用內外因素之間的不斷的交互作用加以解釋。”

皮亞傑把格式塔說列入(Ⅰ3),認為根據知覺實驗的研究,一個整體不能歸結為整體所由組成的元素,因為它是受組織或平衡的特殊法則所統治的。這個原則現已被應用於智慧,包括它的邏輯思維和感覺運動的形式。韋特海默研究三段論法和苛勒研究黑猩猩的智慧,認為良好組織的結構的趨善律可用以解釋頓悟,這些結構不產生於內部,也不產生於外部,而包括整個場中的主體和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