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行為主義學派(1 / 3)

第二章 新行為主義學派

第一節 從行為主義到新行為主義與新行為主義的特征

行為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從1913年到1930年左右為第一時期。這一時期以美國華生的行為主義為代表,可以稱作早期行為主義。早期的行為主義是本世紀開端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時代產物。在當時,美國的官方哲學實用主義和近代資產階級流派——新實在論,為早期行為主義的形成提供了哲學基礎。同時,西方自然科學和工業技術的進展,以及動物心理學的急速發展,為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所宣稱的客觀研究方向準備了土壤。在這種形勢下,在當時的美國流行的馮特和詹姆士的內省主義心理學,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心理學在對象和方法上的革新,就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早期行為主義就是這樣從西方現代心理學內部分離出來的。

從1930年左右起,早期行為主義就逐漸為一些新的行為主義所取代。行為主義本身是一個包含許多大大小小體係的極其複雜的派別。那些新行為主義理論,也和早期行為主義一樣,並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無論如何,它們都具有為當時美國的社會曆史條件和行為主義自身發展的內部原因所製約著的一些大致共同的特征。

首先,本世紀二十年代末,美國實驗物理學家和自然哲學家布裏奇曼創立了操作主義(實演主義)這一哲學流派。操作主義是邏輯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結合的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行一時,並廣泛流傳到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布裏奇曼的《現代物理學的邏輯》是這個流派的主要代表作。他的理論不僅在自然科學界影響一時,對心理學界的影響也是不小的。

操作主義強調“操作分析”的方法,特別是以探討有關科學概念精確定義的標準為主要的任務。他們認為,一切科學概念並不是客觀實在的反映,他們都隻是科學家自身的操作活動,或對於這些操作的方便解釋。布裏奇曼說:“任何概念,我們意指的隻是一組操作,概念與相應的那一組操作是同義語”。(著重點是原有的。)他們又認為,任何概念,假如不能用可觀察的操作驗證它,這個概念所指的就是客觀上不存在的,因而就是沒有意義的虛構。科學的概念,在科學家自己認識不明確或起爭論時,應該從這個概念如何獲得的觀察法或操作來驗證它。

三十年代以後,心理學中的操作主義就開始盛行起來。新行為主義者就是操作主義者。操作主義作為檢驗科學概念的技術,這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若把它作為一門科學的哲學基礎,那就必然會弄到否認實際存在著的東西。一些新行為主義者,在他們各自的理論體係中接受操作主義的情況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斯金納和托爾曼,他們就是站在純粹操作主義的立場上。在赫爾的理論體係中,操作主義的氣息就較欠濃厚。

其次,早期行為主義忽視有機體內部條件的研究。華生揚言決不把腦當作偶像來崇拜,因而他把有機體內部的意識過程從腦中引出來,放到外周器官,即感官、肌肉和腺體上,當作行為反應來處理。但是事實上,意識的現象卻並沒有被華生以“神秘”為借口揮手從腦中驅逐掉。行為主義理論中的這種無頭腦的傾向,顯然是妨礙科學研究的進步的。為了克服這種傾向,托爾曼首先在他的《動物和人類的目的行為》一書中提出“中介變量”的概念,試圖用在S(情境)和R(反應)之間的O(有機體)內部發生的變化來解釋刺激-反應這個公式所不能解釋的事實。托爾曼的中介變量理論明顯地保持著純粹操作主義的觀點,他是從純粹操作主義的意義上去理解中介變量,並用實驗操作的術語對中介變量下定義的。在赫爾的假設演繹體係中,中介變量就意味著那些雖然是觀察不到的,但卻具有某種真實意義的現象。不過,赫爾由於繼承了華生的傳統,沒有把中介變量安置在腦內,而把它們安放在有機體的外周神經係統上。至於斯金納,他曾公開宣稱過:“一種適當的行為科學必須考慮有機體皮子之內所發生的事件”,“而不放棄行為主義的基本立場”。這個基本立場,無疑也是純粹操作主義的。

第三,蘇聯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原理,在行為主義發軔時期就被華生用來作為推動行為主義運動的方法論工具,但華生把條件反射隻是看成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一種簡單的聯係。1930年以後,一些新行為主義者在新的形勢下,把巴甫洛夫學說同操作主義觀點相融合。他們一方麵援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說的術語,另一方麵卻在這些術語中注入操作主義的內容。這就是構成新行為主義理論核心的關於條件作用的理論體係,古斯裏、斯金納以及赫爾和司賓斯等就是這一理論體係的代表人物。乍一看來,給人們的印象似乎巴甫洛夫學說同新行為主義是一回事,但是事實上,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的研究是在揭示大腦活動的規律性,而新行為主義卻把巴甫洛夫的那些術語用來表明實驗者在研究動物行為時各種不同的操作過程,或是用來指明動物行為反應的總和。有些行為主義者往往自稱是新巴甫洛夫學派的代表人,這應該說是對巴甫洛夫學說的一種有意曲解。

此外,托爾曼等人使操作主義理論同格式塔心理學的一些術語互相結合,用來說明動物和人類的目的行為,成為新行為主義理論中的一種獨特的體係。

早期和現代行為主義的劃分並不是十分嚴格的。一些行為主義的新人物,其中誰是主要的,心理學界也可能有不同的估計。下麵主要介紹其中幾個人,以說明行為主義晚近發展的一個大概。

第二節 托爾曼的目的性行為主義

一、托爾曼略傳

托爾曼是美國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就讀於哈佛大學,1818年起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及該會普通心理學部主席,獲該學會卓越科學貢獻獎金,並曾任第十四屆國際心理學會議聯合主席等職。

他是早期歸向行為主義的一個人。在他的《自傳》中有這樣一段敘述:“1914—1915年我讀華生的《行為:比較心理學概論》。當時我是哈佛大學本科畢業班學生,但同時又受到馮特和鐵欽納的內省心理學的影響。由於對內省的觀察深置懷疑,開始傾向於華生的行為主義。”他在早期處於行為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的中間地位,一方麵站在華生一邊反對桑代克的效果律,另一方麵卻又反對華生過於簡單化的“刺激反應”公式。他還說過:“早期我就受到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認為白鼠走迷津必須學會一個模式。”他在1923年到過德國,曾會見考夫卡,返美後對格式塔心理學理論有所鑽研。時隔數年後,他出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比較心理學教授,並用白鼠做被試,指導該校動物學習實驗室的研究工作,自稱為行為主義者或“目的性行為主義者”。在當時,他的目的性行為主義能否恰當地叫作行為主義曾引起很多心理學家的懷疑。隨著托爾曼在動物實驗室研究的進展,他所用的方法無疑是行為法。他的理論在他的主要代表作《動物和人類的目的性行為》一書中明確地闡述了他的理論體係是以行為作為基礎。從此以後,目的性行為主義,被稱為新行為主義的一個支派。他及其追隨者還稱他的理論為“符號格式塔理論”、“符號指示理論”或“期待理論”,盡管名稱不同,都強調理論的“認知”性質。因而他們的理論在某些方麵不同於桑代克、古斯裏、赫爾和斯金納等所主張的“刺激反應”理論。“符合學習”這一概念乃是“符號格式塔”與“符號指示”兩個概念的簡稱,借以喚起人們重視他的理論的認識方麵的意義。

托爾曼承認他的理論體係同華生的行為主義、麥獨孤的策動心理學、吳偉士的動力心理學以及正統的和勒溫的格式塔心理學均有複雜的聯係。在他早期接受行為主義時,就和華生有分歧,並持嚴肅的批評態度,他對各派心理學兼收並蓄,尋求能為他所利用的概念,其中包括格式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派所用的概念。

他的主要著作有:《動物和人類的目的性行為》、《托爾曼自傳》。《托爾曼論文集》(1951)是由他的弟子們選輯而成的。

二、整體的行為及其目的性

1分子的行為與整體的行為

托爾曼在他的代表作《動物和人類的目的性行為》一書中,曾清楚地表明,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他都是一個十足的行為主義者。他同華生一樣,強烈反對構造主義心理學以內省作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但是他與華生不同,他要將行為的性質區分為分子的和整體的兩類。生理學中所謂刺激和反應是分子性的,例如光波、聲波等的刺激,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等的反應。至於迷津、迷籠,由於包含著不同刺激的組合則被稱為情境,而白鼠跑迷津,貓企圖逃出迷籠,學生上學、打球或遊泳則被稱為整體的行為。為了解除別人的誤會,華生說,“許多心理學家曲解了行為主義者的立場。他們硬說他僅觀察肌肉和腺體的個別運動,或他在肌肉和腺體上的興趣與生理學家的興趣完全相同。這個話是不全麵的。行為主義者所感到興趣的卻在於個體的整個活動。”但在托爾曼看來,華生往往混淆了分子運動和整體運動的區別。他說,“行為-動作的整體性正是作為心理學家的我們的首要興趣。”

托爾曼的這個整體性的概念無疑地是與格式塔心理學的格式塔說有關的。但是格式塔心理學的格式塔是先驗的,托爾曼的整體性或“符號格式塔”是由學習獲得的。托爾曼說,“整體在某種程度上統治了它的部分”,但“我感覺到這些整體是由學習獲得的,而不是天生的現成的純知覺的格式塔。”

2整體行為的特征

托爾曼以為整體行為有下列的一些特征:

第一,整體的行為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它總是設法獲得某些事物和避免某些事物。對行為的最重要的描述在於說明有機體(動物或人類)正在做什麼,目的是什麼和指向何處。例如,貓正在企圖從迷籠中逃出來,木工正在建築一座房屋。隻有研究整體行為,才能把有機體所追求或避免的目的確切地描述出來。

第二,行為利用環境的幫助並作為達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產生行為的環境是一個充滿各種途徑、工具和障礙的環境,有機體為了達到目的必須利用各種途徑和工具。因而整體行為不但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是認知的特征。有人把他的理論稱為認知目的理論。

第三,對短近而易於達到目的活動比遙遠而困難的活動具有優先的選擇性。托爾曼稱它為最小努力的原則。

第四,整體行為是可以教育變化的。這指有可接受教育的特征,倘若行為是機械的、固定的,猶如脊髓反射一樣,那麼這種行為是屬於分子的水平而不是屬於整體的水平。

3目的性行為主義

這樣,托爾曼就走向了目的心理學的道路上去。但是他的目的心理學不同於麥獨孤的目的心理學。麥獨孤以為“目的的動作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受結果的預知,或未來的、目前還沒有實現、但可能實現而由動作本身促其實現的事件的預知所控製指導。在這個意義上說來,目的似乎具有精神活動的實質。”所以麥獨孤的目的是屬於主觀的。至於托爾曼則僅以人們慣用的“目的”一詞描述客觀的行為,不涉及主觀的意義。所以他自稱他的心理學的體係為目的性的行為主義,既有別於華生的行為主義,更有異於麥獨孤的目的心理學。

三、中介變量

早在二十年代,華生的簡化的“刺激反應公式”就已經日益引起人們的批評。新行為主義者如托爾曼和赫爾等人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借助於受刺激的有機體的內部因素,補救這個公式的缺點,從而提出了中介變量的概念。

這個概念是托爾曼於1932年在《動物和人類的目的性行為》一書中所首創的,赫爾也采用了它。但是,這兩位新行為主義者的中介變量體係是不相同的。赫爾的體係是在巴甫洛夫學說的強烈影響下形成的,他用以表示中介過程的術語大部借用巴甫洛夫的術語;至於托爾曼則使用了傳統心理學的概念體係,並親自修改了格式塔心理學術語來補充這個體係。兩個體係的共同點是它們都堅持純實證主義的立場,並使用操作主義和新實證論的方法。

托爾曼反對行為的生理分析,而主張行為的心理分析。他指責華生的“刺激反應”公式不過是一種肌肉收縮的生理學,而非真正的心理學。他認為,他所提出的中介變量是同可以觀察到的周圍事件和行為表現相關聯,而且可以根據這些事件和表現推斷出來。他還認為,對於行為的最初原因以及最後引起的行為本身都應該進行客觀的觀察,並在操作上給以規定。他指出,中介變量是與實驗變量(亦稱自變量)和行為變量(亦稱因變量)相關聯,它中介於實驗變量和行為變量之間,並用下列公式說明行為變量與實驗變量之間的函數關係:

B=f(S、P、H、T、A)

公式中B代表行為變量,S、P、H、T、A代表實驗變量,S代表環境刺激,P代表生理內驅力,H代表遺傳,T代表過去經驗或訓練,A代表年齡等。按照上述公式,行為是環境刺激、生理內驅力、遺傳、過去經驗或訓練以及年齡等的函數,也就是說,有機體的行為隨著這些實驗變量(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問題並不到此為止。因為實驗者不僅要知道反應“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為什麼有這反應”。因此吳偉士按照另一行為公式S—O—R予以說明。他說,托爾曼“試圖想象在S(情境)和R(反應)之間的O(有機體)內部發生什麼”。就是說,托爾曼試圖從可以觀察到的環境刺激(自變量)和行為反應(因變量)之間探索有機體的內部過程,來解答“為什麼有這反應”的問題。托爾曼說,中介變量是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但它是引起一定反應的關鍵,它是行為的決定者。隻有研究清楚這個中介變量,才能回答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為什麼能引起某種可觀察到的反應來。

在上述行為變量與實驗變量的基礎上,托爾曼認為,在解釋動物和人類的行為時,有兩種中介變量,即需求變量和認知變量。需求變量本質上就是動機,包括性欲、饑餓和麵臨險境時需求安全,長時間持續活動後需要適當休息等。認知變量包括對客體的知覺、對探究過的地點的再認,如動作、技能等。認知變量決定行為的知識和能力,是對“是什麼”問題的回答;而需求變量則作為決定行為的動機,是對“為什麼”問題的回答。他的一個典型例子便是饑餓這個中介變量。饑餓是動物對食物的需求,它雖不能被直接觀察到,但能客觀地、精確地同一定的實驗變量如動物上次進食後間隔時間的長短聯係起來;它也能客觀地,精確地同一定的行為變量如在找到食物時動物進食的速度和數量聯係起來。可見,中介變量既同實驗變量相關聯,又同行為變量相關聯。由於中介變量的變化,便引起動物行為上的差異。因此這種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中介變量,通過實驗設計,加以數量化,就可以被人們間接地推斷出來。

1937年托爾曼在美國心理學會年會發表主席講話時,又把實驗變量進一步引伸,提出環境變量和個別差異變量。環境變量即指環境刺激,個別差異變量即指過去經驗或訓練和年齡等。這兩種變量都屬於實驗變量。

1951年,他受格式塔心理學派勒溫的影響,修改中介變量的概念,提出了兩個重要的補充:(1)欲求係統。他把需求變量改為欲求係統,指有機體當時的生理需要或內驅力情況;(2)行為空間。他把認知變量改為行為空間。他認為個體產生動作的行為空間是指個體在一定時間內所知覺到的、存在於不同地點、距離和方向的各種事物。這些事物具有積極或消極的“價值”。個體為有積極價值的事物所吸引,這種事物具有積極的誘發力,稱為“正向值”;反之,個體為消極價值的事物所拒斥,這種事物具有消極的誘發力,稱為“負向值”。他的“行為空間”概念是由勒溫的“生活空間”概念派生的。

托爾曼反對華生的簡單的、機械的“刺激反應”公式,提出了“中介變量”是介於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一種變量,代表著反應的內部心理過程。人們批評華生的“刺激反應”公式是“空白的有機體”,也就是排除了有機體的心理狀態。中介變量則深入到個體的內部過程,有助於說明行為的個別差異。托爾曼的弟子們為了推崇托爾曼提出中介變量的功績,批評華生的“刺激反應”心理學是邊緣主義,而托爾曼則能在堅持行為主義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解釋有機體內部的心理過程,進入中心主義。他的這種觀點,在當時為不少心理學家所接受。

新行為主義者如托爾曼、赫爾和斯金納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操作主義的影響,這是新行為主義者的共性。但在托爾曼和赫爾的理論中,關於中介變量的體係則各不相同,有其各自的特點。托爾曼提出中介變量是對心理學的一項貢獻,在當時的學習理論中引起較大反響。操作主義和新實證論把任何概念都看成是相應的一組操作活動,凡是不能用操作驗證的概念就認為是虛構的或不存在的。它的基本精神是主張客觀主義,認為科學的素材必須由二人以上同時觀察到,否則客觀上就不存在。托爾曼的中介變量則認為可由觀察到的行為反應來間接推斷有機體的內部過程,因而在某種程度上突破了嚴格的操作主義的範疇。但是,仍然有它的局限性。因為他雖然從“邊緣主義”傾向於“中心主義”,但由於他否定意識的存在,所關心的隻是外顯的行為,他認為任何內隱的不能從有機體外部觀察到的東西都不能作為科學的研究題材,因而他的“中心主義”是不徹底的,也勢必陷入心理學上的客觀主義而不能自拔 。

四、學習理論

五十年代末期,希爾加德(斯坦福大學研究院院長)曾將西方學習理論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刺激反應”理論,包括桑代克、古斯裏、赫爾和斯金納。他們的理論雖同屬一大類,但各有其特點。第二類是認知理論,包括托爾曼、正統的格式塔心理學家和支流勒溫,他們的理論雖同屬一大類,也同樣各有其特點。

托爾曼的學習理論在他的整個理論體係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否認桑代克的效果律,認為獎勵或強化在學習中所起的作用很小。他提出了學習的認知理論以替代“刺激反應”的學習的理論。這裏介紹他的認知理論中最主要的兩項研究。

1符號學習

他認為動物和人類的行為都受目的的指導,學習者在達到目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環境條件,必須“認知”這些條件,才能克服困難,達到目的。這種對環境條件的認知,乃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徑,他用“符號”這一名詞來代表對環境的認知,學習者認識到達到目的的途徑,形成了一種“認知地圖”。他認為學習者所學習的並非簡單的、機械的運動反應,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所代表的意義。這便是托爾曼“符號學習”的基本含義。

托爾曼設計了幾個實驗,以顯示符號學習理論勝過刺激反應學習理論的優越性。這裏介紹他的位置學習的實驗,用以比較兩種學習理論的效果。他設計了一個十字形的迷津。

白鼠分兩組,反應學習組(簡稱甲組),從起點S1出發,經過交叉點C向右轉,到達食物點F1;或從起點S2出發經過交叉點C還是向右轉,到達食物點F2。位置學習組(簡稱乙組)食物放在固定地點F1,這與反應學習組不同。白鼠從起點S1出發,須向右轉到達食物點F1;如果從起點S2出發,須向左轉才能到達食物點F1,如圖所示。實驗結果,乙組學習較甲組為快。乙組8隻白鼠隻試驗8次就學會了,而且連續再做10次均無錯誤。但在甲組的8隻白鼠的學習中,沒有一隻能像乙組同樣的快,其中有五隻連續試驗72次都不能達到標準(即走滿10次,每次正確無誤)。

根據這個實驗,甲組白鼠不管起點如何,隻要作出相同反應(向右轉)便能在不同地點找到食物。乙組白鼠則采用不同的起點,為了取得食物,有時必須向右轉,有時必須向左轉。因此,運動反應不同,而食物的地點相同。托爾曼論證了位置學習(乙組)比反應學習(甲組)快而有效。也就是說,學習依靠認識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意義(即認識到獲得食物的途徑),而不是獲得一係列機械的運動反應。

為了進一步闡明位置學習的優越性,托爾曼和杭席克設計了一個阻塞途徑的實驗,用以說明“推理的期望”和“頓悟”在學習中的作用。

白鼠有三條通向食物的途徑,途徑一最短,途徑二次之,途徑三最長。在一般情況下,白鼠選擇較短的途徑。當途徑一被阻塞點乙關閉時,改由途徑三奔向目標。白鼠能“頓悟”阻塞點乙是將途徑一與二同時關閉起來。在準備實驗中,倘途徑一被阻塞點甲阻塞,白鼠就在途徑二與三中選擇較短的途徑。當途徑二也被阻塞時,白鼠隻好走途徑三。人們可能簡單地認為,白鼠在準備實驗中,熟悉了所有途徑並按途徑一、二、三的次序作出選擇。但是迷津設計的一個重要特點,也就是對實驗具有決定意義的是:途徑一與二有一段通向目標的共同途徑。最初,途徑一的阻塞物是放在這一段共同途徑之前(甲),白鼠從阻塞點(甲)向後轉奔向途徑二。現在,將阻塞點移遠、放在這段共同途徑之上(乙)。在實驗時,白鼠是否倒退後,仍奔向途徑二,因而受阻呢?還是白鼠能“認知”途徑二也被阻塞了呢?實驗清楚地證明,白鼠能避開途徑二,奔向最不樂意選擇的、距離又最長而卻是惟一的通路途徑三。這正好說明白鼠是根據對情境的“認知地圖”來行動,而不是根據盲目的習慣,也不是依據途徑的次序而形成的機械的奔走習慣來行動的。

托爾曼根據“位置學習”的幾個實驗,闡明了學習者並非像主張強化論者所預期的那樣,按照一係列雜亂的嚐試與錯誤行為,從起點奔向目標,而是根據對情境的認知,在所有選擇點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符號格式塔”模式,托爾曼稱之為“認知地圖”。按照他的意見,這種模式是動物在環境中的“符號”(它代表的意義)和動物的“推理的期望”之間一種習得的結果。他認為,“認知地圖”是動物對環境有了“頓悟”,建立了一種綜合的知識,在動物的頭腦中產生了某些類似一張現場的地圖,“知道”目標(食物)的所在,從而改變他們的行為,以適應環境的要求。他的“符號格式塔”理論是他全部學習理論中最基本的概念,可用以說明行為的目的性、行為的整體性、行為的期望和預見性。因而有力地反對“刺激反應”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決不是一係列盲目的、機械的動作,而是對他的環境有了某些認知,而這種認知則有助於解決問題。他還說,同樣的情況也發生於一個非常熟悉自己的周圍地點的人身上。當他已形成了這一地區的“認知地圖”時,他可以通過若幹條不同的道路或避開阻塞的道路走向目的地。

2潛伏學習

托爾曼體係中關於學習的另一個主要理論是潛伏學習。他和杭席克設計了一個實驗,研究白鼠學習迷津過程中食物(強化物)對學習的作用。他把白鼠分為甲、乙、丙三組。甲組不給食物,即“無食物獎勵組”。乙組每天給食物,即“有食物獎勵組”。甲、乙均為控製組。丙組為實驗組,在開頭十天不給食物,第十一天開始才給食物獎勵。實驗組的目的在於比較乙組和丙組的成績,從而探索動物開頭幾天不給食物後來給以食物對成績的影響。結果表明:控製組乙組逐日減少錯誤較甲組要快得多,而控製組乙組與實驗組相比,從第十一天開始,乙丙兩組的錯誤分數和速度分數幾乎相似,丙組甚至優於乙組。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托爾曼認為,丙組動物盡管在開始時不給食物,但動物學習了迷津的“空間關係”,“知道”迷津的每一部分都有一端是閉路,另一端則有一個通向別部分的門,形成了一個“認知地圖”。當丙組在第十一天給以食物時,這個近因更加強了動物對迷津的認知,也就是更加強了早先形成的“符號格式塔”,因而突然減少錯誤,甚至顯示了較優於乙組的傾向(從第十一天開始,平均錯誤少於乙組)。托爾曼據此作出結論:丙組在開頭十天的練習中雖不給食物,但在每次練習中同樣地探索迷津的每一部分,形成了認知地圖,不過未曾表現在外部行為中而已。托爾曼稱這種現象為“潛伏學習”。由此可知,動物在開頭幾天的學習過程中雖無食物獎勵,但同樣在進行學習,對新情境有所認識。一旦給以食物,動物獲得急切需求的目的物,促使白鼠更好地運用已形成的認知地圖,使“符號格式塔”進一步鞏固,因而丙組的錯誤從第十一天(給食物獎勵)起顯然減少,趕上乙組,甚至比乙組學習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