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1 / 3)

第一章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第一節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產生及其特點

一、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產生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在二十世紀初葉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爆發的前一年——1913年——產生於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派別。這個美國的心理學派別是“順應”當時的具體社會曆史條件,儼然以“徹底”唯物主義的姿態出現的。

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產生之前,某些西方心理學家們就曾主張把心理學界說為一門研究行為的科學。例如,英國的心理學家麥獨孤他在1908年所發表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一書內就曾主張:“心理學家們必須不再滿足於把他們的科學看作意識的科學的這一貧瘠而又狹隘的概念,必須勇敢地斷言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1912年,他又發表了一本標題為《心理學:行為的研究》的心理學著作。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的及門弟子皮勒斯伯瑞他在1911年發表的《心理學要義》一書內也曾明確主張:“心理學可以極其令人滿意地被界說為人類行為的科學”。可是,把行為奉為一種“主義”從而形成一個獨特的心理學派別的,卻是美國的心理學家瓦特生。他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原來也是以研究動物心理起家的,他是機能派心理學的代表人安吉爾的受業弟子。1903年,他在安吉爾的指導下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動物教育:白鼠的心理發展》一文。接著,他就留在芝加哥大學主持動物心理實驗室的研究工作。1908年,瓦特生離開芝加哥大學,前往霍布金斯大學擔任教授的職務,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係,就是他在這個大學任教的期間開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912年,瓦特生在他發表的一些公開演說中,初步表露了他的行為主義的心理學觀點。1913年,他在美國的《心理學評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個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心理學》的論文,他的這篇論文乃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正式成立的一個宣言。1914年,他又發表了《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一書。他的這部書乃是他根據1913年冬在哥倫比亞大學所做的八次講演編纂而成的。在這部書內,他的行為主義的心理學理論體係已粗具規模。在1914年後,由於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爆發,瓦特生就暫時中斷了他的建立心理學派別的工作,而直接去為這一戰爭服務。1919年,他的《行為主義觀點的心理學》一書出版問世,這部書是瓦特生的代表作。他在這部書內,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的概念,並且係統地表述了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體係。1925年,他又發表了《行為主義》一書。他在這部著作內明顯地表達了他的極端“環境論”的觀點。此後,他就脫離學術工作而去為美國資產階級的廣告事業效力。

在1920年左右,行為主義心理學曾在美國風靡一時。當時除了瓦特生外,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主要人物還有梅葉爾,魏斯,亨特和蘭石萊等人。在1930年後,美國又出現了所謂“新行為主義”的心理學。不過,一般所謂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主要地是指瓦特生的心理學理論體係而言的。

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特點

1行為主義心理學,是現代西方心理學派別內的一個極其突出的機械唯物主義的心理學派別

行為主義心理學堅決否認心理現象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瓦特生在他的《行為主義》一書內曾公然聲稱:“行為主義者們得到了這樣的結論,他們再不能以研究不可捉摸的和不可接近的對象為滿足了。他們決意或者是舍棄心理學,或者是把它變成一門自然科學”。瓦特生等人所以要堅決否定心理現象甚至不惜消滅心理學,據某些西方心理學家們看來,乃是要對傳統心理學進行一次徹底的革命。實際上乃是他們在二十世紀初葉,看到了一切唯心主義心理學日益陷入進退維穀的境地,而他們自身又不能對“精神與物質的關係”這一最基本的哲學問題,提出其他任何高明的見解,因此他們就采用幹脆取消問題、否定心理現象的手法,來回避唯心主義心理學所麵臨的基本理論危機。其結果,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成為一種不談心理的心理學,一種沒有心理內容的心理學。

2行為主義心理學,是一個富於魔力的心理學派別

這個西方心理學派別在1913年正式建立之後,立即迷惑了美國的大批青年心理學者。據吳偉士聲稱,當時“年輕一代中的很多人,都感到瓦特生經過清除老一輩的心理學家們所未能擺脫的那些由哲學所留傳下來的古老的神秘性、含糊性、繁複性和困難性,正在改變著心理學的空氣。由於他們的熱忱,他們就誇大了這一革命的限度”。正因為如此,所以年僅三十七歲的瓦特生,在他創建他的學派後的第二年(1915年)就被公舉為美國心理學協會的主席。其聲勢之大,影響之廣,於此可見一斑;自從瓦特生建立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後,一般西方的心理學者,特別是美國的心理學者,即使並不信奉行為主義,但也都把心理學界說為研究個體的行為或活動的科學,很少有人再繼續堅持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的意識的科學。這更足以表明瓦特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在西方的心理學界確實是發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瓦特生的行為主義不僅對西方的心理學發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且波及了其他許多學科,儼然成為一種新的思想潮流。例如,當時在美國的報紙上曾經刊登過這樣一幅推銷社會學教本的廣告:“本書是坦率地信奉行為主義的社會學教本,因為作者們著眼於美國生活內的具體問題,並且根據確實的材料來討論它們”。倫敦的《國家》雜誌曾經登載過一篇評論瓦特生的《行為主義》一書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他的新書,據他自己聲稱,不僅提倡一種新的方法論,甚至也不僅提倡一些新的心理學學說,而且提倡一種在他看來將要對倫理學、宗教、精神分析——實際上將要對一切的心理科學和道德科學進行革命的體係”。瓦特生在他的《行為主義》一書內確實曾經表露過如此囂張的口吻。甚至直到目前,美國還流行有一種所謂“行為的藝術學派”。於此足見瓦特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是魔力很大而且極投合“美國”的脾胃的。正因為如此,所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波林就讚歎瓦特生的行為主義的信仰“卓越地適合美國人的脾氣”。另一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吳偉士則認為“行為主義是一種代替宗教的宗教”。他又說:“一個文學評論家在1930年可以斷言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幾乎平分了現代的西方世界’,而且‘在二者之中,行為主義也許更投合美國人的氣質,因為它基本上是有希望的和民主的’”。瓦特生所創造的這一套思想戰術竟然在西方的思想陣營內博得了如此熱烈的擁護和歌頌!行為主義心理學在解放前的中國也曾發生過相當大的影響。瓦特生的忠實信徒郭任遠在國內對行為主義心理學就進行過大力的宣傳。其他許多由美國歸來的留學生也曾在國內到處傳播過行為主義心理學。當時在國內所通用的各種心理學課本,幾乎毫無例外地都采納了瓦特生的行為公式和某些重要觀點。因此,瓦特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在解放前的中國是頗為人們所熟悉的。

第二節 瓦特生的心理學理論體係

一、心理學的性質和對象問題

瓦特生也和詹姆斯、安吉爾等人一樣,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他在他的第一部心理學專著《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一書內,開宗明義地指出:“心理學,在行為主義者看來,乃是自然科學的一個純粹客觀的實驗的分支”。後來,他在他的第二部心理學專著《行為主主觀點的心理學》一書內,又對心理學的性質和對象做了如下的界說:

“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把人的活動和行為作為它的研究對象的部門。它企圖通過係統的觀察和實驗來表述作為人的反應的基礎的那些規律和原則。每一個人都同意人的動作是決定於某些事物的,而且同意無論他的動作是否有條不紊,他所以會如此動作,總是有充分理由的,問題隻在於是否能夠發現這些理由。為了表述這樣的一些規律,我們必須研究行動著的人——他對日常的生活情境以及偶爾可能碰到的特殊情境所進行的順應”。

瓦特生在他的第三部心理學專著《行為主義》一書內,曾公然聲稱:“行為主義者們得到了這樣的結論,他們再不能以研究不可捉摸的和不可接近的對象為滿足了。他們決意或者是舍棄心理學,或者是把它變成一門自然科學”。

可見,在瓦特生看來,心理學不但應該成為一門自然科學,而且必須成為一門自然科學,否則它就根本沒有繼續存在的價值。正因為瓦特生力求削足適履地使心理學變成一門自然科學,所以他就堅決主張把“不可捉摸的和不可接近的”心理現象徹底擯斥於心理學的研究範圍之外,而把人和動物的可以捉摸的和可以接近的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他認為:“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係的時機似乎業已到來;此後它不再需要蒙哄自己,以為它正在把各種心理狀態作為觀察的對象”。他進而認為:“那種打開任何其他科學結構之門的鑰匙也將會打開心理學之門。各種科學之間的差異現在隻不過是一些為分工所必需的差異。在心理學尚未承認這一點並且放棄每一種不能用科學的普遍術語加以說明的東西之前,它就不配在世界上占有一席”。在瓦特生看來:“寫一本心理學,像皮勒斯伯瑞那樣地界說它(界說為“行為的科學”)而且永不背叛這一界說:永不使用意識、心理狀態、心理、內容、意誌、意象、以及諸如此類的名稱,是完全可能的。……它可以用刺激和反應的字眼,用習慣的形成、習慣的整合、以及諸如此類的字眼來加以實現”。他認為:“按照這一建議把作為研究的獨特對象的各種意識狀態本身加以排斥,就會消除存在於心理學和其他各種科學之間的屏障。心理學的各種研究成果就會成為結構的機能相關物,並且就會適於用物理化學的字眼來加以解釋”。這就是瓦特生所以要汲汲於排斥各種心理現象,從而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純粹客觀的實驗的”自然科學的主要原因。

瓦特生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和動物的行為。他所以要把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首先是由於他具有把人的心理徹底生物學化和動物學化的思想。他在他的第一部心理學專著內公然聲稱:“行為主義者企圖獲得一個單一的動物反應圖式。他認為在人和牲畜之間並不存在分界線。人的行為盡管是精細的和複雜的,也隻不過是他的整個研究領域的一部分”。後來他又說:“人的行為和動物的行為必須在同一的平麵上加以考慮”。

在瓦特生看來:

“為了對心理學裏的任何問題設計一個實驗研究的計劃,我們必須首先把它簡化為最簡單的名稱。如果我們瀏覽一下在前一節內所指出的有關人類行為的問題表,並且注視我們的各種實際事例,那麼,我們將會看到,在人的一切形式的動作中都普遍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因素。在每一種順應內都永遠存在著一種反應或動作以及一種引起那一反應的刺激或情境。無須超越我們的事實太遠,似乎就有可能來說,刺激永遠是由體外的環境,或者是由人自己的肌肉運動和他的腺體分泌所提供的;最後,反應永遠是相當及時地跟隨著刺激的呈現或入射的。這些確實是一些假說,可是它們似乎是心理學的一些根本的假說。在我們最後采納或拒絕它們之前,我們必須詳細地檢查刺激或情境以及反應的性質。如果我們暫時采納這些假說,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心理學的研究目的是在於確定這樣的資料和規律,當已知刺激之後,心理學能夠預斷將會發生什麼樣的反應;或者,在另一方麵,當已知反應之後,它能夠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質”。

接著,他就談到了作為行為的基本共同因素的刺激和反應的性質。他說:

“我們在心理學內應用刺激這個名詞,正和它被應用在生理學內一樣。隻不過在心理學內,我們必須略加擴充這個名詞的用法。在心理學的實驗室內,當我們正在研究各種比較簡單的因素,例如各種不同長度的以太波的效果,各種聲波的效果,並且試圖分離出它們對人的各種順應作用的效果時,我們就提到刺激。另一方麵,當導致反應的因素比較複雜時,例如,在社會內,我們就提到情境。當然一種情境經過最後的分析是可以分解為一組複雜的刺激的”。

“按照類似的方式我們在心理學內應用‘反應’這一生理學的名詞,不過,我們也必須略加擴充它的用法。由膝腱上的一擊,或者是由足上的撫觸所引起來的運動都是些‘簡單的’反應,這些反應在生理學內和醫學內都加以研究。在心理學內,我們的研究有時也涉及這一類簡單的反應,不過更經常地是涉及幾個同時發生的複雜反應。在後一種情況下,我們有時應用‘動作’或順應這一通俗的名詞,這個名詞的意思是整個的一組反應按照這樣一種方式(本能或習慣)加以整合,以致一個人做某種事情。關於這樣的事情,我們有一個名稱,即‘吃飯’、‘蓋房’、‘遊泳’、‘寫信’、‘談話’。”

瓦特生進而把反應分為下列四類:

1“外現的習慣反應”:例如,“開門鎖,打網球,拉提琴,蓋房屋,和人們流利地談話,與同性和異性的人和睦相處”。

2“內隱的習慣反應”:例如,“不用儀器或實驗的幫助就不易觀察的‘思維’——我們用這個名詞的意思是指無聲的談話而言的,一般身體的語言習慣,身體的定向或態度;在各種腺體和不隨意肌肉的機製中的條件反射係統——例如,條件的唾液反射”。

3“外現的遺傳反應”:“包括人的各種可加以觀察的本能的和情緒的反應,例如,在緊握、噴嚏、眨眼和躲閃,以及在恐懼、忿怒、喜愛中所見到的那些反應”。

4“內隱的遺傳反應”:“這當然包括生理學所詳加研究的內分泌腺或無管腺的全部分泌係統,循環內的各種變化,以及諸如此類的反應。這裏,為了能夠進行觀察,也必須利用儀器和實驗的幫助”。

既然在瓦特生看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行為,行為的共同因素是刺激和反應,而反應則可以概括為上述四類。那麼,顯然心理學經過瓦特生的改造,實質上已經變成了一門毫不涉及心理現象的純生物學或純生理學。關於這一事實,瓦特生本人也曾直認不諱。他說:

“行為心理學已被稱為生理學、肌跳心理學和生物學,可是隻要它幫助我們擺脫現代因襲心理學的枷鎖,並且教導我們如實地去看待人和坦率地去研究他,那麼無論給它以什麼樣的名稱都沒有多大關係”。

他進而聲稱:

“著者並不認為行為心理學是他自己的一種創造品。它已經有過迅速的發展,並且是動物行為研究的一個直接的結果。它是一個純粹美國的產品”。

瓦特生的這一段話是說得相當坦率的。的確,行為主義心理學並不是瓦特生一個人獨力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美國的一些心理學家們一貫根據動物心理的研究結果,有意或無意地導致人的心理完全生物學化的最後產物。

二、心理學的效用和方法問題

瓦特生認為科學的心理學應該具有兩種基本的效用:“(1)以相當的確實性來預斷人的活動”,“(2)從我們的心理學的研究所產生的一個同等重要的結果,是有組織的社會能夠憑借我們的各種規律和原則的表述來控製人的行為”。他說:

“如果詢問任何醫生或法律學家當前的科學心理學是否在他的日常工作中發生實際作用,那麼你將會聽到他否認實驗室的心理學在他的工作方案中占有任何地位。這種批評是極其公正的。心理學所以會成為一門不引人注意的學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於用內容的字眼所得出來的各種原則沒有應用的領域這一事實。使我們有信心地認為行為主義者的立場是可加以維護的一個事實,是那些業已局部地從母體——實驗心理學撤退出去並且因而較少地依賴於內省的心理學分支,目前都處於一種欣欣向榮的條件之中。實驗教育學,藥物心理學,廣告心理學,法律心理學,測驗心理學和心理病理學都在健旺地成長。……這些科目所表現的惟一的缺點是它們的很多材料現在仍用內省的字眼加以陳述,其實用客觀結果的字眼所做的陳述一定會具有比較更大得多的價值”。

正因為瓦特生把心理學一直缺乏實際效用的主要原因歸咎於“內容”和“內省”,所以他就堅決反對內省法,大力提倡客觀法。他認為心理學的主要客觀方法有下述四種:

1“應用和不應用儀器控製的觀察”

(1)無幫助的觀察——瓦特生認為:“就一種意義來說,儀器的使用可以看做僅僅是一種借以增加同時所能夠進行的觀察的數目的手段。……我們在生物學方麵所看到的某些極其精致的工作,都是科學家們未借助儀器的控製而加以完成的。……不過,無幫助的觀察甚至就是當有訓練的人加以應用的時候,也隻有在下述的條件下才會成為一種真正科學的方法,那就是他要登記下他的各種結果並且開始去檢查各種例外,去引出初步的結論,然後去采集新的觀察來核對這樣的結論。換句話說,這樣的資料在結論能夠被確證之前,必須經受統計方法的處理。我們在前一章內曾經說過,即使不使用儀器,我們也可以了解一些有關在人類方麵引起反應的刺激,以及有關這些動作本身的性質的事情。不過,不使用儀器,行為的許多現象就不可能加以充分科學的控製。充其量,無幫助的方法在我們的領域內隻不過是一種足以使我們以臨時的方式向前行進的粗糙和簡便的方法”。

(2)“借助儀器的觀察和對被試的控製”——瓦特生認為:“任何科學的進步都可以按照使用儀器和改良的觀察法的程度來加以衡量。在這技術界內,特別是在物理學,化學和工程方麵已經被充分地證明。心理學為了要研究行為也早就感到了有設計特殊儀器的必要。大體上我們可以說,凡是可以進行無幫助的觀察的現象,如果應用儀器並且把被試加以控製,就能夠被更精確地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