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行為主義學派(2 / 3)

潛伏學習的效果正是有機體在追求目的時運用已有“認知”的結果。

丙組第十一天起有食物獎勵

英國心理學家克勞斯舉了一個事例,來說明托爾曼的潛伏學習理論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他說,有不少教師深信,有些學生對新異或疑難問題用比較充分的時間去思索和理解,然後考慮解答問題,收水到渠成之效。而有些學生則對這些問題隻憑一知半解,企圖很快地解答,結果往往無效;即使僥幸成功,也絕不牢固,很快在記憶中消失。兩者相比,從長遠觀點著眼,前者的教育效果在許多方麵優於後者。

反對托爾曼學習理論的人,認為托爾曼沒有從理論上揭示動物怎樣從“認知”環境過渡到引起正確的動作,達到目的。1955年及1959年,他發表“動作向量”的論文,反對堅持強化的效果律。他認為,動物走迷津時的動作向量有三個主要因素:內驅力、誘因和期望動作,向量具有方向和力量,指向獎賞和避開懲罰。例如:動物饑餓時,具有趨向食物的傾向,期望獲得食物。動作向量的強度是隨著饑餓時的內驅力的程度、食物誘因的分量以及期望的強度為轉移。

托爾曼在“動作向量”這一概念中提出的積極和消極因素,與在他之前由赫爾提出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相類似;赫爾的“內驅力”概念與托爾曼的“需求變量”相類似。不過兩人的理論體係不同。托爾曼認為認知是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而赫爾則認為認知可由刺激反應聯結的基本公設演繹出來。赫爾是一個新聯想主義者,而托爾曼則對聯想持否定態度,猶如格式塔學派的否定聯想一樣。

綜上所述,托爾曼對心理學,尤其是對學習心理學這個領域發揮了較大的影響。在積極方麵,托爾曼提出了行為的目的性和整體性,開創了學習的許多重要的研究課題,首先提出了中介變量,還吸取了格式塔心理學的一些概念,提出“符號格式塔”,這是托爾曼認知理論體係中的一個最基本概念。但他不是一個華生式的行為主義者,在西方學習理論中他的學習理論屬於認知理論這一大類,以反對“刺激反應”理論。他的認知理論被認為是認知心理學的開山始祖。他承認目的、欲求、動機、內驅力等心理學概念,企圖彌補華生式行為主義的缺點。他還通過各種實驗,來論證他的可用客觀觀察的目的性行為,借以反對麥獨孤的主觀的目的論。

他的基本立場是行為主義和操作主義。他強烈反對意識心理學把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他沒有把行為恰當地同內隱的機能(如認知狀態)徹底地、明確地聯係起來,因而不能發展成為一種完全整合的理論體係。他的三十年的實驗研究是建立在白鼠的學習上,他自稱為“白鼠心理學家”。他以動物實驗的結果和結論推論人類的行為,就不免無視人與動物之間的本質上的差異了。

第三節 赫爾的行為主義

一、赫爾略傳

赫爾1913年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1918年在威斯康星大學得哲學博士學位,1916—1920年在該校擔任實驗心理學教學助理,1920—1922年任助理教授,1922—1925年任副教授,1925—1929年任心理學教授兼實驗室指導。1929年他被聘請到耶魯大學人類關係研究所當心理學研究教授。

赫爾在青年時期,對數學和邏輯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後來他從采礦工程師轉而為心理學家。赫爾早期對行為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都有所了解,但對它們都不太滿意。他在自傳中曾說過:“就我自己說,我雖然傾向於同情華生的關於內省無用和崇尚客觀這些觀點,但對他的好些武斷的提法感到很不可靠。”在1926—1927年,赫爾安排德國考夫卡到威斯康星大學講授一年格式塔心理學。他在自傳中對此評論說:“我並不認為格式塔觀點是正確合理的,而是認為華生沒有像那些所提供的事實一樣清楚地說明行為主義的理由。結果使我逐漸轉向一種新行為主義,一種主要從事確立行為的數量法則以及它們的演繹體係的行為主義,而不是使我轉向格式塔理論。”

早在1915年,赫爾就企圖著手建立他的行為理論。1937年,赫爾在他的《心理、機製和適應性行為》這篇有廣泛影響的著名論文中,表述了他的基本觀點,並勾劃出他的理論體係的大綱;此後,他終其一生的理論工作就是按這個大綱進行的。1940年,赫爾在他的《機械學習的數理演繹論:科學方法論研究》一書中,作了一種嚴格的數理演繹的表述。1943年,赫爾的《行為的原理:行為理論導論》一書出版,他的理論體係就更臻完備。1951年,赫爾出版了他的體係的修訂本《行為綱要》,1952年,赫爾的最後著作《一種行為係統:關於個體有機體的行為導論》在他身後出版。赫爾原打算再寫一本書把他的理論擴大應用到分析社會現象,但在他的計劃未能實現前他就逝世了。

二、赫爾的理論體係的建立

赫爾在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下,以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性行為作為他的理論體係的出發點。他在1937年的論文中,明確地提出了他的物理的或機械主義的觀點,認為適應性行為最終是根據物質世界的原理起作用的,同時他指出,由於有機體的適應性行為具有一種似乎是獨特的目的的性質,因而使“人們長期以來在習慣上把它歸之於某種稱為‘心理’的特殊動因或實體”,其實,“心理”不過是一種用來指導和控製適應性行為的假設的實體,是從那種表麵看去好像是行為的目的那裏來的一種推論。

赫爾指出,要從理論上來考察上述兩種對立的觀點,就必須深入研究科學的方法論,建立一種可靠的科學理論體係。這種科學理論體係的基本特征,可以簡要地歸結為三點:

1一種合乎要求的科學理論必須從一套表述方式清晰的公設出發,並對所采用的重要術語下具體的明確的或“操作性”的定義。

2從這些公設出發,必須在可能做到的情況下,用最嚴格的邏輯,演繹出一係列互相連結的,包括有關領域的主要具體現象的定理。

3定理的表述必須在細節上與有關學科所觀察到的已知事實相一致。如果這些定理與所觀察到的事實相一致,這個係統可能是真的。如果不可能確定一個係統裏的定理是否與事實相一致,那麼從科學的觀點看,這個係統是沒有意義的。

赫爾把這種科學理論係統稱之為“假設-演繹的”係統。這種係統很像歐幾裏得幾何學,在心理學這樣的經驗科學中,理論演繹應和實驗觀察相隨而行。實驗觀察起著驗證的作用。就是說,公設應由為驗證最初假設有效與否而設計的實驗結果來證實、拋棄或修改。赫爾引證牛頓在有關運動的七條定義和三條定律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天體力學的光輝的演繹係統時指出,許多牛頓的推演結論,說明了人們多少世紀來已經觀察到但從未徹底理解的像歲差這樣一些天文現象。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赫爾對牛頓和他的假設演繹法是十分讚賞的。

假設演繹係統應用到心理學,其中的公設,除了有些是對預知事實的真實表達外,有些是有待間接證實的中介變量。由於這些中介變量與某些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先行條件(A因子)和隨而引起的反應(R因子)都有動力的聯係,因而假設演繹係統中就要有一套邏輯上相互聯係的、互不矛盾的、而且實驗上可以證明的中介變量層次。這樣,那些先行條件就可作為自變量用來觀察它們對行為(因變量)的影響。赫爾把這種關係圖解為:A—f—[X]—f—B。X代表觀察不到的中介變量,A為先行條件,B為後繼事件。

赫爾在建立他的理論係統中,還深受巴甫洛夫學說的啟發,1927—1928年,赫爾讀了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演講集》一書的英譯本,他自己認為,巴甫洛夫的客觀研究方法、精密的實驗設計以及那些關於條件反射概念的闡述,在他的理論觀點的發展中,是起著很重要的促進作用的。事實上,赫爾的理論是以條件反射為核心的,他是用條件反射作為基本的行為形式,借以研究和闡述更為複雜的行為形式的。

三、赫爾的行為原理

赫爾的行為原理也就是他的學習理論。這是現代西方帶有權威性的學習理論中的一種。為了在敘述上較易理解,下麵主要依據他的《行為的原理》的係統作簡要的論述如下:

1習得律

赫爾把習得律的基礎放在行為的神經基質上。有機體的適應性行為隻是在它同環境間發生函數上的聯係時才產生。就是說,當感受器把刺激能量S轉換成傳入神經衝動(s),傳達到大腦,大腦像一個自動開關屏,把傳出神經流(r)傳遞到效應器,發出反應(R)。

在有機體的進化過程中,產生了兩種不同但又密切聯係著的行為適應手段。一種是在神經組織中固定下來的不學而能的感受器效應器聯結(s UR),它是一種對經常發生的緊迫情境作出適當的適應行為的機製,但不過是一些較簡單的反應。另一種手段是進化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那就是有機體本身去自動獲得那些具有適應作用的感受器-效應器聯結的能力,這便是學習。

習慣強度赫爾認為,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時間上的接近。這就是說,效應器的活動與感受器的活動如果在時間上緊相接近,從感受器發生的傳入神經衝動在以後(在足夠重複後)引起該反應的傾向就會得到加強。這種傳入和傳出神經衝動間的動力關係,赫爾稱之為習慣,或更精確地叫作習慣強度 (sHR)。這是他的學習理論中的一個中心概念。赫爾的關於習慣強度這個公設和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相類似。不過,在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中,條件刺激(鈴聲)必須在無條件刺激(對食物的唾液分泌)之前出現,並不是像赫爾所說的,任何刺激隻要同它所引起的反應在時間上接近,就會同該反應形成聯結。

時間上接近在習慣形成中雖是一個必要的條件,但不是一個充足的條件。在赫爾的公設中,還有一個起關鍵作用的條件,那就是所謂強化。

赫爾把強化分為初級強化和次級強化兩類。初級強化是一種需要的減弱過程。在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中,食物就是初級強化物,因為它減弱運動的食物需要。在另外一些實驗情況下,比方說,動物在實驗箱裏為了避開電擊,作了許多像撒尿、咬柵欄、往箱壁上爬等無效動作,由於偶然跳過柵欄,使它進入“安全區”,它就很快形成跳躍習慣。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跳躍反應同避開電擊傷害這種需要的減弱在時間上緊密接近的緣故。

同初級強化緊密相連的那些刺激,在學習中,它們本身也能成為一種有效的強化物,這就形成赫爾所謂次級強化。嬰兒在喂奶時停止號哭,喂奶減弱他對食物的需要。喂奶本身就是初級強化物。母親在喂奶時把嬰兒抱起來,懷抱刺激就與初級強化(喂奶)相聯係,幾次反複後,嬰兒被抱起來就不哭了。懷抱就成為次級強化物了。

赫爾認為,習慣隨強化而發展,因此,習慣強度就是反應被強化的次數的函數。強化的次數愈多,質量愈高,習慣強度曲線的上升就愈高。強化的延緩同習慣強度的關係則相反,就是說,強化延緩的時間愈長,它的效應就愈強。

因此,學習進行的基本條件就是在強化情況下刺激與反應的接近。這就是赫爾的學習理論的核心。由於赫爾強調強化作用,強調需要的減弱,所以他的學習理論常被稱為“需要的減弱”理論。這一理論有別於前節所述的托爾曼的關於學習的認知理論。同時,赫爾又援用一係列的中介變量,這就表明他的行為主義觀點也不同於華生僅用頻因律和近因律解釋學習的簡單的刺激-反應心理學。

反應勢能當有機體與環境間的生物學適應不順當時,有機體內部便處於一種驅動狀態,這種內驅力(D)是有機體一切行為反應的動力。赫爾認為,有機體的習慣隻有在驅動狀態下才能被激起。內驅力激起有效的習慣強度,使之成為反應勢能 (sER)。反應勢能是一種具有興奮作用的勢能,一種使反應激起的可能性。在赫爾的體係中,反應勢能是他的理論的又一個中心概念。

赫爾認為,反應勢能的量是內驅力和習慣強度的遞增函數。如果簡明地加以表述,反應勢能的公式就是:

SER=D×SHR

這就是說,反應勢能是由內驅力和習慣強度的乘積決定的。當內驅力是零時,反應勢能就會是零。當內驅力增大時,反應勢能就增高,增到多高,這就要視習慣強度而定。舉例來說,形成了撳壓橫杆而取得食物小丸的條件反射的老鼠,會被饑餓的內驅力激發著去做出這種反應;但是已飽食的老鼠,盡管它已很好地形成了這種壓杆習慣,卻很少去重複這種動作。再如,在辨別學習實驗中,讓動物學會走T型迷津,饑餓思食向右轉,口渴思飲向左轉。之後,這些從內髒驅動狀態來的刺激就會按內驅力的強弱和有效習慣強度的大小激起恰當的反應來。

2抑製和消退律

一個習得的反應在不加強化的情況下重複引起,這個反應就會逐漸削弱,以至完全消失,這個反應為什麼會消失呢?赫爾認為,這是因為被那起抑製作用的偶發因素所阻抑的緣故。在條件反射實驗中,動物若是長時間地做著某種反應動作,就會產生疲勞。疲勞起著一種使動物終止其反應的抑製作用。這種抑製作用,赫爾稱之為反應抑製(赫爾用IR表示反應抑製量)。如果在動物因疲勞而逐漸減弱其反應的同時,人為地外加一個刺激,這個外加的刺激可能也會抑製那個反應。這種抑製作用就叫做條件抑製(赫爾用sIR)表示條件抑製量)。

赫爾認為,反應抑製在練習停止後會逐漸消失。比如在條件反射實驗中,動物在休息以後,原有的反應就會自動恢複。但條件抑製就不是這樣。這種抑製作用不會逐漸消失。因為條件抑製是習得的抑製,時間對習得的反應是不發生作用的。還有,反應抑製和條件抑製在反應勢能減弱過程中逐漸增加其效應。

在赫爾的公設中還涉及到反應勢能的振蕩作用問題。他用SOR符號表示影響有效應勢能的振蕩可能性。赫爾認為振蕩原則含有兩種重要意義:(1)有許多刺激能引起從未受這些刺激製約過的那些反應,這種常見的現象可用振蕩原理來說明;(2)振蕩原理還含有在特定時間內決不能肯定地預測某種行為的意思在內。但是赫爾認為,振蕩作用是按機遇律進行的,因此預測仍然是可能的。我們可按行為的集中趨勢作出預測。當然,這必須從大量觀察中收集資料才能做到。

赫爾沒有提出關於消退的公設,但是,他在別的公設中指出,在不加強化的情況下重複條件刺激,就會使條件反應消失。事實上這裏表述的就是消退問題。必須指出,在赫爾的理論中,消退的原因是由於條件抑製和反應抑製的逐漸增強。換句話說,消退不是由於不加強化的重複,而是由於抑製的影響。

3反應的發生和反應閾限

在赫爾的中介變量係統中,一個“關鍵性的理論上的構成物”就是有效反應勢能 (SR)。赫爾在1943年那本書裏的最後六個公設中,試圖把有效反應勢能同影響這些反應發生的某些變量聯係起來。他認為支配反應發生的最重要的兩個變量就是反應閾限和一些不相容反應。在其它條件相等的情況下,有效反應勢能在閾限以上,反應就會發生。在同時存在著幾個不相容的反應的情況下,那個反應勢能最大的反應,就是應該發生的反應。

有效反應勢能如何測量?赫爾主張以反應概率、潛伏期和實驗消退的抗力作為測量的指標。顯然,習慣強度愈強,反應概率就愈大;潛伏期愈短和消退抗力愈高,標誌著有效反應勢能的強度愈高,同時也反映出有效習慣強度 (SR)的水平也愈高。潛伏期長和消退抗力低則標誌著有效反應勢能弱,同時有效習慣強度也低。

以上簡述了赫爾1943年書中的要點。他的理論體係中的公設、定理、推論以及他用以測量行為反應的數量單位和常數等細節,就不預備詳述了。後來赫爾在《一個行為係統》一書中又把這些理論擴展到諸如辨別學習、迷津學習和問題解決等複雜的學習情境中去,本章對他在這一領域裏所作的嚐試性結論也就置而不論了。

赫爾花費了巨大的努力,根據大量實驗的研究資料製定了一個精確的學習理論係統、把學習定律加以數量化。這個理論體係對近代西方學習心理學確曾有過重大的影響。四十年代以後的數十年間,赫爾體係一直是最占優勢的學習理論之一。但是,赫爾體係中的參數大多得之於小量的動物行為的實驗研究,而從這些實驗推演出來的學習定理究竟有多少代表性,這是很成問題的。更成問題的是,赫爾援用的那些概念都是實際的行為反應。他企圖把通常所說的心理過程歸結為身體的過程;而且認為在神經生理學達到高度成熟時,這些過程就可歸結為物理化學的因子。所以有人稱赫爾是一個“尚未還原的還原主義者”,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四、赫爾的繼承者

赫爾在耶魯大學培養出一批著名的繼承者如米勒和多拉德等。米勒和多拉德在四十年代對赫爾的強化理論作了重要的修正。赫爾曾強調初級強化是習慣形成中的關鍵條件,把初級強化看作是需要的減弱。饑餓的動物走向食盆的正確通道,咬一口食物,它對食物的需要就稍稍減弱,因而它的有關的習慣強度,它從這條正確通道走向食盆的反應趨勢就隨之加強。但是,食物的強化必須在不到一分鍾的時間內出現於正確行為之後才導致老鼠的學習,而在生理上,食物需要的真正減弱,卻必須等到食物被消化並吸收到血液裏去以後才能實現。因此,要使生理事實同行為事實發生聯係,就得加快強化過程,這是赫爾的理論所不能說明的。在米勒和多拉德看來,促使動物行動的驅動力,不是需要,而是各種不同的需要所引起的刺激。食物的需要引起腸胃活動以及饑餓感的刺激,這個強烈的刺激迫使有機體去做出減弱這種驅動力的動作。所以強化不是需要的減弱,而是驅動刺激的減弱。對此,米勒曾做過不少嚴密的實驗。有一個實驗是用糖精注入老鼠的口裏,大家知道,這種甜而無營養價值的東西,是起著有效強化物的作用的。可是把它直接注入老鼠的胃裏,卻不發生強化的效應。糖精起著減弱甜食感的作用是在口裏,而不是在繞過口部的胃裏。因此米勒認為,口頭強化的效應證明了不是需要的減弱,而是驅動刺激的減弱。

六十年代以後,米勒就轉到腦內中樞動機過程的研究,企圖探索能否用操作條件反射法研究像心跳速率、腎髒排尿量、血管和腸的舒縮作用等自主反應。1968年,米勒和迪卡拉應用微電極植入技術,電刺激動物中央前腦的“快感區”作為強化物,對24隻白鼠的心跳反應進行實驗研究。首先形成白鼠在作出壓杆反應時給予輕微電擊的操作條件反射,然後用箭毒藥把所有白鼠的骨骼肌加以麻醉,以防影響心跳速率。接著把白鼠隨機分為心跳快速強化和慢速強化兩組,進行一個半小時的實驗訓練。結果12隻快速強化組白鼠中的11隻心跳速率顯著減慢,證明了心跳速率這種不隨意運動能受操作學習所製約。

同年,米勒和他的同事卡米亞對腦電圖a波能否用聲、光等外界信號形成條件反射進行了實驗研究。a節律是發自大腦皮質枕骨區的一種8—12赫茲高伏波。在被試閉起眼休息時這種節律最為明顯。在被試的a波或高或低地自發活動期間予以強化,使他學會增加或降低節律活動的頻率,然後便可用某種外界的信號使他學會同他的a波活動相聯係,以至最終可以無需任何信號自主地控製增加或降低這種節律活動。

這種由於接受外界信息而使有機體某種生理係統在機能上發生變化的生物反饋現象,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雖然還不太清楚,但是米勒和他的同事們的研究,說明了自主反應是可以用操作條件反射法形成的。米勒他們的這些意外的發現,對身心醫學將引起極大的推動作用。如果像心跳速率、腎髒排尿量、血管和腸的舒縮以及腦電波等這些自主過程,能夠在自我強化的控製係統中進行,那麼心身醫學上的各種病患以及這些內髒器官疾病的治療工作就將產生驚人的變化了。

第四節 斯金納的行為主義

一、斯金納略傳

斯金納最初就讀於漢密爾頓學院,主修英國文學。畢業後轉入哈佛大學心理學係,1931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以後五年內在該校研究院當研究員。1937—1945年他執教於明尼蘇達大學。1945—1947年移任印第安那大學心理學係主任。1947年他重返哈佛大學,被聘請擔任該大學心理學係的終身教職。

斯金納從小對動物和人類行為就已經感到興趣了。盡管他早年攻讀文學,渴望成為一個文藝作家,但他對文學描寫的方法感到失望,因此,他寧願轉用科學的方法,從而走上了心理學的道路。斯金納的研究興趣很廣。從1930年迄今,他寫了很多論文和專著。1938年,斯金納在他的《有機體的行為:一種實驗的分析》一書中,首次表達了他的不同於托爾曼和赫爾的行為主義綱領。他在明尼蘇達大學任教時,和凱勒發起了幾次有關行為的實驗分析的年會,創刊了《行為的實驗分析雜誌》。1947年他重返哈佛大學,建立了一個鴿子實驗室,與弗斯特共事達五年之久,在這期間,他先後發表了《鴿子的“迷信”》、《學習的理論是必要的嗎?》、《怎樣訓練動物呢?》、《行為的實驗分析對作為整體研究的心理學的貢獻》等論文以及大量的實驗報告。1953年,斯金納又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科學與人類行為》全麵地闡發了他的操作行為主義的內容。他還把他的理論應用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麵,特別是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他於1954年和1958年先後發表了《學習的科學和教學的藝術》以及《教學機》兩篇論文,大大促進了美國機器教學運動的發展,引起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廣泛注意。《言語行為》是斯金納的研究成果應用到人類領域裏的另一本著名著作,這本書從他開始寫作算起,經過了二十三年,直到1957年才問世。斯金納開始接受行為主義時,就把行為主義看作是關於心理學內容和方法的一種科學哲學,1963年,他在《五十年的行為主義》一文中總結了他的操作行為主義的理論觀點。1974年在《論行為主義》一書中又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辯解。斯金納在1948年出版的《沃爾登第二》這本小說中,曾提出過他的操作行為主義的原理可用以建立思想的公社生活的設想,後來他就開始公開談論控製人類行為的問題。他在1953年的書中對這個論題曾作過精心的論述。1955年,他在《自由與人類的控製》一書中對關於自由與決定論的問題,采取了更加激進的立場。1971年,他的專著《超越自由與尊嚴》一書出版,結束了這一嚐試,也引起了國內外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