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課堂提問(1 / 3)

設計課堂提問

中學物理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完成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向學生提問一些問題,一個好的提問,能使全班學生個個都處於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問題的積極狀態,取得最佳教學效果。一個不恰當的提問,會使學生思想分散、蒙頭轉向、無所適從、甚至打亂教學過程,無法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因此,如何設計好課堂提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一、課堂提問的設計原則

設計課堂提問必須以認識論為基礎,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知識體係為依據,針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思維的關鍵點上提出問題。

首先,設計課堂提問要有計劃性:即根據物理教學大綱總的目的要求及教材每節課的具體目的要求。從感性到理性、從已知到未知、從特殊到一般,有步驟有計劃地擬出課堂上所要提問的問題,做到通盤打算,合理安排。

其次,設計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要針對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難,容易出現的差錯。提出的問題難易度要適中,即學生通過思維可以得到解決的問題。如果提出問題太淺學生沒有回味的滋味,不僅不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反而使學生產生“麻痹輕敵”的情緒,精力分散。有些較難的問題必須提問解決,又預知學生解決問題有一定困難,就得想辦法,化難為易,如:補充適當的輔助性問題,幫助學生掃除思考難題中的障礙;把大題化小題,分步提問,引導過渡。千萬不可有意設計太難的題目為難學生,這樣會使學生無所適從,常此以往,會使學生感到物理難學,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從而厭學。

第三,設計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體現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從而達到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提問的類型

一般地說,按課型分大體可分四類:(一)知識課的提問、(二)實驗課的提問、(三)複習課的提問、(四)習題課的提問。一節課的提問又可分為導入性提問、講解性提問和鞏固性提問。

由於提問所處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也不同。現按各種不同類型提問的設計分述如下:

(一)知識課提問的設計

1.導入新課的提問

新授課中所講的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續、發展、提高。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根據新課內容正確設計導入性的提問,就能將舊知識自然地過渡到新知識上來,這就是所謂的“溫故而知新”,使學生不感到突然,產生對新課有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精力,積極思維,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一般通過以下途徑,設計導入性提問。

(1)通過演示實驗設計提問,導入新課。物理概念和規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通過演示實驗,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維。設計提問、導入新課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講初中課本大氣壓強時,要一次性地做好圖10�1驗證大氣壓存在的實驗。

當杯裏不盛水,鬆手後硬紙片落下,當杯裏盛滿水,鬆手後硬紙片不落下,杯子裏的水也不會流出來。接著提出下列提問:

同學們看到了什麼現象?怎樣解釋這個現象呢?

這樣就很好地引入了這節課。

(2)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設計提問、導入新課。例如:講授初中物理增大和減小摩擦方法時,首先複習提問:

從上一節實驗課中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條件有關係?是什麼關係?

你學過的摩擦現象有哪幾種?你認為摩擦對我們有益還是有害?

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入了這節新課,也給這節新課奠定了知識基礎,使同學們認識到為什麼要學這節課,這節課的實用價值及如何想辦法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3)通過實際問題,設計提問、導入新課。

這種提問的特點是教師在講授新課以前,先從一個與新課有關的實際問題出發,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從而導入新課。設計提問應該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過的物理現象。例如:在初中物理課“密度”的教學中,就可以從提出“鐵比棉花重”嗎?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認為鐵比棉花重,難道1千克的鐵也比10千克的棉花重嗎?難道1厘米3的鐵比1米3的木頭重嗎?

2.講授新課提問的設計

講授新課提問設計以順序性問題為好,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采取教師自問自答,師生共同討論回答或由學生看課本回答。總之,可通過講、議、練三種形式的有機結合來引起學生的思維活動,實現預想的教學目標。

(1)複雜的問題,通過“簡化、分解”,設計出順序性提問。

把複雜的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分解為幾個簡單的現象,然後綜合起來研究,這樣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但所設計的提問,順序必須符合教材要求,切忌節外生枝、分散學生注意力。

例如:初中物理“比熱”是學生較難掌握的一個概念。通過簡化設計順序性提問,依次解決,學生就容易接受了。

①1克的水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是1卡,那麼1克煤油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是不是1卡?

讓學生思考,當學生拿不出結論,想求知解決問題的關鍵時,做初中物理課本第二冊圖3�1的實驗,在燒杯裏各放100克的水和煤油,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問:

②你能從這個實驗中觀察到什麼現象?(從溫度計可以看出,煤油溫度升高得比水快)。

③要使水升高的溫度跟煤油升高的溫度相同,得怎麼辦?(繼續給水加熱較長時間)。

④從觀察到的現象出發,通過分析,你能得出什麼結論?(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吸收的熱量不相等)。

⑤從這個結論出發,你說應該用一個怎樣的概念來反映這個物理事實呢?(為了比較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吸收的熱量不相等的這種性質上的不同,在物理學中引入比熱容這個物理量,簡稱比熱)。⑥根據比熱的物理意義,你能說出比熱的定義嗎?(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

⑦根據比熱的定義,你能寫出比熱的單位嗎?〔卡/克·℃或千卡/千克·℃〕

通過這樣簡化設計出順序性提問,學生就較容易接受“比熱”的概念了。

(2)物理定律課,要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設計提問物理定律可由有關的物理概念的定義推理而得;也可以通過實驗,歸納推理而得;還可以由演繹推理而得。這幾種情況提問都必須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設計提問,這樣做對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是極為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