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課堂口頭語言(2 / 3)

另外在一些課堂常用的關鍵詞語上,也要摳字眼,不能含糊,如“剛好”與“至少”;“靜止”與“速度為零”;“增加了幾倍”與“增加幾倍”等等。總之,必要的咬文嚼字,摳字眼,既可使物理概念、規律和條件敘述得科學、準確,同時也有助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創設情景,以求生動、形象

由於學生思維水平的限製,使得他們對很多抽象的物理模型、概念和規律的認識限於表麵的,似是而非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設法創設相應的物理情景,將科學的抽象轉變成一幅幅學生熟知的、喜聞樂見的動畫和實例,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係,以便更好、更快地順應、同化新知識。創設物理情景,使課堂口頭語言生動、形象一般可采用下述幾種方法。

1.利用詩歌、典故和故事等,將學生帶入物理情景

有的教師用“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鏈當空舞”的詩句作為“光的色散”一節的開頭;用“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的絕句作為“參照物和相對運動”的引課,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使學生在對詩歌的欣賞中,將思維轉向物理內容,從而進入物理世界。

另外對一些新概念,若直接引入則比較抽象,學生也不易接受,但若巧妙地借助詩歌、典故,先使學生認識到新概念引入的必要性,這樣再學習新概念時,也就不覺得抽象難懂了,反而還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如對平均速度與即時速度的引入,借用“烏龜和兔子賽跑”的典故,當說到烏龜比兔子先到達終點時,立刻斷言“烏龜就是比兔子跑得快!”此時一些學生往往會為兔子鳴不平。借此反問:“那為什麼烏龜比兔子先到達終點呢?”學生經過思考後將意識到隻用籠統的速度是不能為自己的觀點辯護了,需找一新的概念,這樣平均速度與即時速度也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來了,學生有了這樣的思想準備,再學習即時速度時,也就

表述的抽象了。

2.運用誇張、對比,活躍思維,強化記憶

對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及其適用範圍,學生總感到不易理解和記憶,但若賦予誇張、形象的比喻,則可增強對學生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化知識的記憶。如對胡克定律的敘述,學生往往忽視“在彈性限度內”這一條件。教師若隻是單純重複定律本身進行強調,則不如用誇張的手法,問學生:“若將螺旋狀彈簧用力拉直成為一根鋼絲的過程中,彈力還和彈簧的伸長成正比嗎?”這樣,由於直鋼絲和螺旋狀彈簧形成鮮明的對比,則“在彈性限度內”這一條件也就容易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又如對於學生看不到、摸不著的電磁波的調製、發射、傳播、接收、調諧、解調等抽象的過程,學生往往麵對諸多新名詞,不分因果,死記硬背,因此應用時難免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但若用貨車的“裝貨”、“出站”、“運行”、“進站”、“調度”、“卸貨”等一係列學生熟知的過程來進行形象的比喻、對比,使學生“僵死”的思維“死而複蘇”,有利於學生掌握電磁波及無線電廣播的全部機理和過程。

另外,對一些比較抽象物理過程的分析,也可采用與學生所熟悉的事物進行對比分析。如對於物理課本上的一題:“一初速度為零的物體做加速運動,當其加速度逐漸減小的過程中,其速度將如何變化?”學生初學時總覺得加速度減小,速度必應減小。為此可借用“今天你向銀行存入十元錢,以後每天遞減一元錢地連續存入,則你在銀行的存款總額將如何變化?”這樣用學生生活中的事物來對比,也就不難對上述問題做出回答了,從中還可對加速度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總之,運用誇張、對比,把物理知識生活化,可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

3.合理張弛,學有所用,消除疲勞

課堂教學應張弛得當,在重要的物理概念、規律或公式得出後,學生一般會感到滿足和疲勞,注意力開始分散。從認知心理學來講,在學生精神鬆弛的情況下,再進行係統的、抽象的知識教學,則收效甚微。但可利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即利用有趣、幽默的語言或事物來吸引學生,使他們消除疲勞感,集中注意力。如在講完即時速度後,可給學生講這樣一則幽默:“一名警察截住一輛飛快行駛的汽車,對司機說:‘難道你不知道這條公路的車速不許超過40公裏/小時嗎?’司機答曰:‘我的車剛剛開了10公裏,你怎麼會知道我的車速會超過40公裏/小時呢?’”如此一幅物理圖景生動地擺在學生麵前,對司機啼笑皆非的回答,學生聽完在一笑之餘無疑可加深對即時速度的進一步理解。

(三)當好“翻譯”,以求通俗易懂

物理課堂口頭語言,既有純物理語言,又有生活中的語言。做為物理教師必須很好地把握住在什麼教學環節,講解什麼內容,用什麼樣的語言,才能使物理課上得既不失科學性,又生動、活潑、通俗易懂。這就要求教師除專業知識嫻熟外,還要能做好生活語言和物理語言間的“翻譯”工作,隻有這樣才能將學生順利帶入物理世界,才能將物理知識講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如學生生活中常說“××(物)從上麵掉下來”、“今天真悶熱”,對於這樣的語言,教師在課堂口頭語言中應引導學生說“××(物)從上麵豎直下落”、“今天氣溫真高,而且相對濕度也較大”。這樣說既反映了物理實質,又使學生易於接受,同時也有利於對有關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深刻理解。同樣對於學生感到抽象、難懂的詞語,應在不失科學性的前提下,“翻譯”成學生生活中的語言。如在用物理語言講完什麼是勻速直線運動之後,不妨補充一句“就是快慢不變方向不變地走”,這樣將物理語言生活化、擬人化,更便於學生理解抽象物理概念的實質。

(四)掌握技巧,以求藝術性

表演成功的演員,其語言總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而產生相應的平緩舒暢和慷慨激昂的語調,使演出效果緊扣觀眾心弦,這也是電台評書連播之所以能吸引廣大聽眾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樣,物理教師也要掌握語言技巧,使課堂口頭語言的語調隨教學的不同過程和內容而有抑揚頓挫之變,方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收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心理學研究表明,無意的刺激是一種機械刺激,它將影響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因此教學中對課堂口頭語言的技巧問題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教學的不同環節,根據教學的不同內容,應運用不同的語言技巧,一般應注意以下幾方麵內容。

1.引入新課時,應用聯想、啟發、推斷、尋覓性語調,給學生一種懸念感,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渴望,這樣新的教學內容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如在講“光的折射”一節的引課時,可借助讓學生複習、敘述什麼是光的反射,當學生們說到“……射到兩種媒質的界麵上時,其中一部分光……”時,教師馬上啟發追問:“一部分光反回原來媒質中,那另一部分光到哪裏去了呢?”問題提出後,學生會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聯想、判斷另一部分光的去處。當學生意識到並回答出“另一部分光進入第二種媒質中”後,再發問:“沿什麼方向射入第二種媒質呢?”通過這樣一係列疑問性問題的發問,“光的折射”也就自然地引入了。這樣的問題及語調的運用,比教師平鋪直敘地上課就說:“今天我們講××節”,無疑更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進一步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