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課堂口頭語言(1 / 3)

用好課堂口頭語言

語言是教師賴以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師生教與學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因此無論是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教師課堂的口頭語言都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不同職業有不同特色的語言,作為物理教師,其課堂口頭語言既要有科學語言、教學語言的共性,更要有物理教學課堂口頭語言的個性、特色。物理課堂口頭語言是界於書麵語言和生活語言之間的語言,它應準確、精練、條理、生動、通俗易懂。教師若能精心設計,巧妙運用,則可使學生對物理課產生像聽一個生動的故事,看一場扣人心弦的獨幕劇那樣的渴求和欲望,課堂上自然會積極思維,通過主動思索、嚐試、奮鬥,達到理想的境界,學生對物理課和物理知識的學習將覺得是一種享受。反之,教師課堂口頭語言含糊、雜亂、呆板,則學生會對上物理課感到枯燥、厭煩,樂趣、興趣也就無從談起了。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可見,課堂口頭語言質量的高低,不僅關係著知識的傳授、學生智慧的啟迪和能力的培養,而且還會影響對他們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發展。因此不論當今教育如何改革,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水平如何提高,用好課堂口頭語言仍是十分重要的。

一、課堂口頭語言的一般要求

物理課堂口頭語言除了與其它學科教學語言有共性之外,還應看到物理學中某些內容理論性、抽象性、邏輯性較強的特點,應盡量使課堂口頭語言準確無誤,推理清晰、生動活潑,挖掘口頭語言在教學中的潛力,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物理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對物理課堂口頭語言一般有如下要求。

(一)科學性、準確性

課堂口頭語言的科學性是落實教學科學性原則的重要表現,因此課堂口頭語言應準確無誤,嚴禁傳授錯誤的、不科學的東西,以免誤人子弟。當然注意科學性並不是一味追求嚴密,還應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掌握知識的階段性、局限性。有時對定義、定理的內容的表述仔細推敲,可能覺得欠妥,但隻要不違背總的科學原則或與物理實質並不矛盾,也是允許的,有時也是必要的。如初、高中對功的定義的不同就正是如此;再如分析物理過程時,似是而非、不注意條件和範圍,而草率地討論因果關係,“A量增大,B量也增大,則B與A成正比”等,即使B確實與A成正比,但這種分析的說法是不夠科學的。

語言的準確無誤,嚴謹不苟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師的課堂口頭語言含糊其辭,漏洞百出,不僅影響著學生對物理知識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也是十分重大的。因此運用準確的課堂口頭語言,對教育教學雙方麵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條理清楚、主次分明

課堂口頭語言必須主題明確、條理清楚、主次分明、互相襯托,圍繞重點層層解剖,由表及裏地揭露本質。隻有這樣才能使所講授的知識內容真實有力、邏輯性強,才能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誘發思維,並使之具有連續性。如在講光的幹涉、衍射現象中,闡述光具有波動性時,應從“因波具有幹涉、衍射的特性,實驗證明光能發生幹涉和衍射現象,所以光也是一種波”的角度進行分析,則顯得有根有據,條理清晰。如果課堂口頭語言語無倫次,因果關係混亂,使學生不知教師所雲,也就談不上知識的傳授,更無須談什麼能力的培養了。

(三)生動性、直觀性

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一般中學生的思維活動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他們還不習慣於從抽象事物到理論的思維方式。因此就要求應用生動、直觀、形象的語言對所研究的物理問題進行描述,引導他們的思維,打開他們的心扉,啟迪他們的智慧。使學生能根據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在大腦中想象出相應的一幅清晰的物理圖景或一個物理模型,幫助他們從形象到抽象的過渡,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在講解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知識內容時,教師課堂口頭語言的生動、形象、直觀便顯得尤為重要,如關於原子結構、光的量子化等內容的教學。

(四)通俗易懂

通俗的口頭語言不僅能使學生易懂、易接受,往往還能使學生根據語言形成視覺形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觀性和直觀性。如對於質點概念的建立,若隻強調“具有質量的點”則學生聽起來總感到抽象,難於理解。但若用通俗的“微乎其微”幾個字來比較兩物體線度之小與它們二者間距之遙,一下就可使學生在頭腦中想象出質點的模型,從而有助於這個抽象概念的建立。

(五)藝術性

教師的課堂口頭語言要感情充沛,富有藝術性。實踐證明,富有情感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增強他們的理智感,刺激求知欲,使學生在“動之以情”的過程中,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學的內容。如講到重點、難點之處語氣加重;講到疑點時聲調提高,尾音拖長並稍加停頓。使教師的“講”與學生的“聽”協調合拍,也即“教學進程”與學習的“思維過程”同步、發生“共振”、達到統一。試想若讓電台播音員用廣播新聞的語調來講物理課那將是什麼樣子!更不用說一個情感貧乏,冷若冰霜的教師用平淡無味的語言講課的效果了。因此必須突出物理課堂口頭語言的特點,並將其藝術化,方能使課講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二、課堂口頭語言的設計與運用

(一)認真推敲,以求科學、準確

盡管物理課堂口頭語言應盡量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但在關鍵之處仍要一板一眼,丁是丁卯是卯,不能含糊,以求對物理概念、規律敘述得科學、準確。對物理概念、規律進行認真推敲的分析,還有助於加深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力的定義中“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通過“相互”兩個字的強調,便於使學生真正理解力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間發生的作用,且為牛頓第三定律的學習設下伏筆。又如帕斯卡定律“加在密閉液體上的壓強,能大小不變地被液體向各個方向傳遞”,對這26個字進行逐字分析,便可知液體傳遞壓強的條件��密閉;對象��外加壓強;特點��大小不變,向各個方向。通過這樣咬文嚼字的分析,既有助於學生把握住定律本身的物理實質,又便於學生記憶。

對於一些表述形式相近的物理概念的教學也是如此,可通過對原有概念咬文嚼字地分析,由學生自己得出新概念的定義。如學習汽化熱時,可逐句逐字地對應已學過的熔解熱,由學生自己總結出什麼叫汽化熱。這樣既訓練了學生語言表達的科學性、準確性,同時也能使學生對汽化熱概念自覺地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