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職能分類和城市性質
城市分類概述
在介紹城市職能分類的理論和方法論以前,有必要對城市分類問題有一個總體的了解。
任何一種分類都是根據對象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特點,把它們歸並成若幹組群,使每個組群內部保持高度的相似性,組群之間保持高度的差異性。這是研究事物個性與共性的一種常用的科學方法。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使分類方法一直為每一個地理分支學科所大量運用。
城市的特征性是多方麵的,因此可以從許多角度對城市進行分類研究。
按照城市發生發展的不同曆史因素,可以進行城市的發生學分類。例如有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的中國城市分為6類:某帝國主義國家獨占的城市(哈爾濱、大連、青島等);某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侵略下的城市(上海、天津、漢口等);發生局部變化的封建傳統城市(北京、濟南、西安等);因近代工商業的發展與交通樞紐的建設而興起的城市(唐山、南通、蚌埠等);衰落中的傳統手工業、商業和舊的交通要道上的城市(臨清、淮陰等);仍以封建農業經濟為主的廣大內地城鎮(阜陽、壽縣等)。又有人把中國現在的設市城市按曆史基礎分為3種:1952年底以前有市建製的城市作為老城市;把中國開展有計劃的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以來,從原來縣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市稱為有曆史基礎的新設城市;把原來沒有多少曆史基礎,設市前不過是一個小鎮、礦點或小村,甚至完全從一片荒原上平地而起的城市稱為新城市。這都屬於對城市進行發生學的分類。
按城市的地形地貌條件,筆者曾把中國城市分為10類。通過對各類城市與地形地貌條件的關係分析,可以發現城市形成發展對自然條件的強烈依賴作用以及城市分布的規律性,它們在用地、形態、職能和規模等方麵都各有一定的特殊性。
按城市的二維形態分類,武進以城市伸展軸組合關係、用地聚散狀況和平麵幾何形狀,將中國城市的外部形態劃分為集中型和群組型兩大類。集中型城市又分為塊狀、帶狀、星狀形態3種。群組型城市又分為雙城、帶狀群組、和塊狀群組形態3種。不同的城市形態直接影響城市內部各部分之間聯係的便捷程度和社會、經濟以至環境生態效果。
城鎮的行政等級分類在中國這樣的國家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國設有建製的市鎮按行政級別可分4類:直轄市,由國務院直接管轄,行政地位相當於省級,下設區和縣;地級市,行政地位相當於地區或自治州一級,可設區,絕大多數領導若幹個縣;縣級市,行政地位相當於縣,下轄鎮和鄉,不設區;建製鎮,絕大多數是縣轄鎮,少數建製鎮歸區轄或市轄。若細分,內部還有一些差異。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家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4個城市設置經濟特區,指定14個城市為沿海開放城市,還定有14個計劃單列市。這些城市在某些方麵享有特殊的政策。與同級別城市又略有不同。
城鎮人口規模是城鎮的重要特征之一。世界各國按規模分類的人口標準差異懸殊。表36是蘇聯的分類標準。美國有兩位學
者曾提出過從最低等級到最高等級的居民點分類係統(表37),其
表36蘇聯城市按人口規模的分類
表37以人口為基礎的居民點等級分類
中提出的大致人口也並不適於所有國家。盡管如此,世界上還是有幾條人口規模界線已經作為慣例被聯合國出版物使用。例如2萬人作為區分城市和鎮的界線,10萬人以上城市作為大城市,聯合國統計年鑒每年發表各國大城市清單。另外,100萬人以上城市作為特大城市也比較普遍。
中國現行統計規定按市區非農業人口數確定城市人口規模的等級。非農業人口20萬以下的城市為小城市;20~50萬人口的城市為中等城市;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為大城市;習慣上把非農業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當作特大城市。這樣的等級分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口多、已開發區人口密度大等具體國情。缺陷是分類比較粗,與國外的可比性太差,用市區非農業人口計算城市規模既不科學,也容易和市區總人口相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