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職能分類和城市性質(2 / 2)

筆者認為,中國首先需要在不觸動行政區劃的前提下,建立反映城鎮景觀實體界線的新的統計標準。用城鎮實體範圍內的總人口來反映城鎮規模。規模等級可按表38中的建議分類。它盡量

表38對中國城鎮人口規模分類的建議

保留了現有的規模界線,考慮到了目前和今後中國規模等級體係的狀況。在相當長時期內,500萬人以上的超級城市一般是國家級中心城市(上海、北京,以及香港),大區級中心城市一般是200~500萬人規模級(天津、沈陽、哈爾濱、武漢、廣州、西安、重慶)。省級中心城市大部分是100~200萬人級,少數是50~100萬人級。中等城市的下限標準放寬到10萬人是為了縮小和世界標準的距離。今後設市標準可放寬到5萬人。2~5萬人將是一般縣城的規模級,屬於重點小城鎮。2萬人以下是一般小城鎮和城鎮型居民區的尺度。

還可以有其它的城市分類。

和以上各種城市分類相比,城市的職能分類更帶有綜合性、能更深刻地揭露城市的本質,因而也更重要。研究城市職能分類的高度地理學意義,也吸引了地理學家更多的注意力。

什麼叫城市職能?城市職能是城市科學裏的專門術語。它指某城市在國家或區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擔的分工。

經濟基礎理論已經表明: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活動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為本地居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服務的,即非基本活動部分;另一部分具有超越本地以外的區域意義,為外地服務,即基本活動部分。這兩部分活動的發展常常互相交織在一起,但主動和主導的因素一般來說總是後者。城市職能概念的著眼點就是城市的基本活動部分。

有人把城市中進行的各種生產和服務活動都歸入城市職能範疇,這就勢必削弱“城市職能”這一術語的特定內涵。譬如說,北京、上海有很發達的高等教育和中小學教育。它們的高等教育麵向全國,本地學生隻是一小部分,因此,高等教育是北京、上海重要的城市職能之一。而中小學教育在這裏基本上屬於自我服務部門,盡管中小學教育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卻不能說是北京、上海的城市職能。如果把北京和上海分成許多小區,則中學(特別是高質量的中學)比較集中的小區(例如北京的海澱區)可能大量接收其它小區的學生,為外區服務,中學教育可能成為這個小區的職能之一,但它畢竟不是這個城市作為整體形象的特征。與大城市的情況不同,中小學教育卻常常是小城鎮的職能,因為它們要接納周圍若幹鄉以至鄰縣的孩子,學校所在地居民點的子弟反而常常不占優勢。筆者認為,城市職能是從整體上看一個城市的作用和特點,指的是城市與區域的關係、城市與城市的分工,屬於城市體係的研究範疇。這樣理解較為嚴密。

嚴格地說,單一職能的城市是很少的。一個城市在國家或區域中總會有幾方麵的作用,不過有的職能影響的區域麵廣,有的則小;有的職能強度大,有的則弱;有的城市有1個或2個主導職能,有的則幾個職能勢均力敵,不分上下。按城市職能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這就是城市職能分類。

分類類別的多少與考慮城市各個職能的精細程度有關。類別過多,甚至一個城市一個類;或者類別太少,極端情況下把所有城市合成一個類,這都失去了分類的目的。類別控製在適當的數量,就必然要對城市職能加以概括,抓住主要的特征,而舍棄某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