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濟基礎理論與城市發展機製
(一)影響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城市的B/N比在不同城市之間有很大差異。
首先是隨著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對增加的趨勢。城市越大,城市內部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的依存關係越密切,城市內部的交換量越多,城市居民對各種消費和服務的要求也越高,城市也越有可能建立較為齊全的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各種行業和設施。而小城市一般隻有很小一部分的生產和服務是維持本身需要的,基本活動部分比重較高。
在規模相似的城市,B/N比也會有差異。專業化程度高的城市B/N比大,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B/N小。規模相似的城市,如果一個是位於大城市附近的中小城鎮或衛星城,另一個是遠離大城市的獨立城市,則前者因依附於母城,可以從母城取得本身需要的大量服務,非基本部分就可能較小;而後者必須建立自己較完整的服務係統,非基本部分就較大。
老城市在長期的發展曆史中,已經完善和健全了城市生產和生活的體係,B/N比可能較小,而新城市則可能還來不及完善內部的服務係統,B/N比可能較大。
城市經濟的基本/非基本部分的結構隨著時間的發展也有變化。烏爾曼等對美國14個部門1940、1950、1960,3個年份的城市最小需要量比重的分析發現,有些部門的最小需要量隨時間變化相當穩定,而個人服務和專業服務兩個部門的變化幅度相當大。可能因為家庭仆役人數的減少,前者的最小需要量1940年以來大大下降;而專業谘詢的發展,後者的最小需要量大大上升。莫爾的分析表明,1940~1970年期間城市總的最小需要量比重,總的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在大城市尤為明顯,中等城市次之。在最低等級的小城市,不僅增長的趨勢不明顯,反而還略有下降。這種變化趨勢還在不斷發展中。
另外,城市人口在年齡構成、性別構成、收入水平等方麵的差別對城市經濟的基本/非基本結構也都有影響。
(二)城市經濟基礎理論對城市發展機製的解釋
本書以上介紹了生產方式、區域條件和地理位置對城市發展的影響,這些因素盡管很重要,但一般來說是城市發展的背景因素和外部條件。具體到一個城市,蘊藏在城市內部的動力是什麼,目前還不十分清楚,這其間的過程也十分錯綜複雜。但是,城市經濟基礎理論把這種紛繁複雜的關係理出了一個大概的頭緒。
這一理論認為,城市發展的內部動力主要來自輸出活動即基本活動的發展。由於城市基本活動的建立和發展,從輸出產品和勞務中獲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導致基本部分的職工對本地消費和服務需求的擴大,也就導致了本地區非基本部分就業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動收入的另一部分則用於本身的擴大再生產,繼續為城市從外部獲取更多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動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當地人口的進一步增加,這樣反過來又增加本地區的需求和本地區的人口。城市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兩部分活動在一個地方循環往複、不斷集聚的過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資、收入和職工的增加,最後在城市所產生的聯鎖反應的結果是數倍於原來投資、收入和職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動所引起的這樣一種放大的機製被稱作“乘數效應”,也俗稱為“繁衍率”。
從城市就業職工的結構來看,城市總就業(E)等於基本部分就業(BE)和非基本部分就業(NBE)之和,即:
E=BE+NBE(1)
則E=m·BE(3)
(3)式中的m就是乘數,它表示基本活動職工增加一個單位,引起城市總職工的增加量是基本職工增加的m倍。顯然,乘數的大小和城市就業職工的基本/非基本比率是有關係的。
城市人口(P)與城市就業職工(E)和基本職工(BE)之間也有一種乘數關係,乘數大小也和B/N比有關:
P=α·E(α>1,也稱帶眷係數)(4)
如果知道城市非基本職工(NBE)與它所服務的總人口(P)之間的係數β,則:
NBE=βP(β<1)(6)
那麼,從(1),(4),(6)3式可以得到以下3個經濟基礎方程式,說明城市或區域的人口和職工的發展(與衰落)是由基本部分的變動來控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