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濟基礎理論與城市發展機製(3 / 3)

而且,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內部要求集中的力量和要求分散的力量實際是同時存在的。要求分散的力量主要來自大城市中心的擁擠,導致用地緊張、地價上漲、環境惡化等一係列的經濟、社會問題,而交通和通訊技術的日益進步,使產業區位選擇的靈活性大大增加。當集聚不經濟超過集聚經濟時,大城市的規模就不會繼續膨脹,並轉向空間結構的分散化。

(三)投入-產出分析與乘數確定

建立在基本和非基本活動基礎上的乘數概念,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城市和區域經濟的分析中。但是,除了前一節提到的正確區分基本/非基本活動的困難以外,在應用中還存在著一個簡單化的假設,即經濟基礎理論中的乘數沒有考慮各產業部門的實際聯係。投入-產出分析可以彌補這個缺憾。投入-產出分析的基礎是編製投入-產出表,它以現實的貨幣流通形式表示城市或區域內各產業部門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下麵介紹的是一個極為簡單的例子(表32)。

表32一假設城市區域的投入-產出表(單位:100萬美元)

投入-產出表的橫行表示某部門的總產出在各個經濟部門中消費的數量,即產出去向,例如某年農礦業產出有2000萬美元留在本部門作為投入外,2500萬美元進入工業,500萬美元去了交通業,2000萬美元去了住房建築業,等等。農礦業的總產出是8000萬美元。縱列表示某部門的總投入要從各部門購買產品的數量,即投入來源。例如農礦業投入8000萬美元,其中從本部門購買產品2000萬元,從工業部門購買1000萬元,從交通部門購買500萬元,從住房建築部門購買3000萬元,……,等等。這裏假設總投入和總產出是相等的。

如果在一時段內上述關係保持不變,當計劃年某一部門要增加一單位投入時,就能預測到需要從其它部門購買產品的份額(表

表33投入-產出係數

33)。例如在住宅業增加投入1000萬美元資金,則18%即180萬元要用於購買農礦業產品,37%即370萬元購買工業產品,14%即140萬元用於交通業,等等。各部門為了滿足住宅業1000萬元的投入對其產品的需求,就要各自增加投入,從而又要按比例從其它部門再購買產品。例如農礦業增加180萬元投入,按表33的係數有45萬元的產品來自本部門,21.6萬元來自工業,10.8萬元來自交通業,等,其它部門也以此類推,這就得到第一輪必要投入後的各部門的總產出(表34),如農礦業為155.5萬元,工業為216.2萬元,交通為106萬元,等。各部門為了滿足這些產

表34第一輪的投入需求(單位:100萬美元)

表35該城市區域住宅業增加1000萬美元後的投入需要

(單位:100萬美元)

出,又有第二輪的投入,……,一輪又一輪的投入經計算後合在一起產出表35上的數字。在這個例子中,預測到第六輪時已足以反映問題。從表上可以預計住宅業1000萬元的投入將會導致在其它經濟部門進一步增加2122萬美元的產出,該產業的乘數是3.12。

使用同樣的程序可以計算其它產業部門的乘數。這樣得到的乘數比估計各部門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比例當然要更符合實際。

總之,經濟基礎理論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其一、不論是一個城市、一個縣、一個省、一個國家,經濟要發展,就必須根據自己的特點,發展為市外、縣外、省外、國外服務的經濟活動。其二、門類較多的綜合性大城市,抵抗外部市場波動的能力較大;新的基本經濟活動的引入所產生的乘數效應也較大。而經濟結構單一的中小城市則正相反。其三,為了最大限度推動城市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就要把專業化和綜合發展很好地結合起來。既要合理地確定重點產業部門,尋找出乘數效應較大、產業鏈較長、能帶動一係列產前、產中、產後相關部門發展的推動性產業,發揮為外地服務的專業化部門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麵又要求在專業化基礎上合理地綜合發展城市和區域的經濟。二者結合的好壞可以一定發展階段的城市和區域乘數最大化為原則。

城市經濟基礎理論不僅能比較圓滿地解釋城市的發展機製,預測和規劃城市未來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它還為城市職能分類提供了理論依據,這將在下一章給予詳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