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儒學治軍薦選兵將(2 / 3)

士兵如果看見本營將領不深究事理,隻關心銀錢多少、隻關心保舉是否恰當,那就會眾目相望、相互等待,口裏嘖嘖不已,以此相互譏諷。隻有將領們自己廉潔,公私按款項支出、使全營都有目共睹,那麼這種廉潔的行為就會敬服士兵的心。而小款小賞,又常常從寬,使下麵的人永恒都能沾點油水,那麼恩惠就足以服人了。明這一字,第一要在陷陣之際看清楚誰是衝鋒陷陣,誰是隨後助勢,誰是回力合堵,誰是見危險就跑,一一看清楚,又用平時辦事勤惰虛實進行佐證,逐條進行考核,長久了,即使一兵一卒是否有長有短,都能認個大概,幾乎直到明晰。

"廉",對於軍隊來說是極為敏感的問題。綠營將帥克扣軍餉,冒領缺額以自肥的現象,早已是公開的腐敗行徑。這深為士兵所不滿,嚴重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那麼,曾國藩在新組建的軍隊中,要做到與眾不同,就必須在選將問題上高度重視,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湘軍的戰鬥力。

"明"是指將領要做到賞罰分明,是非不淆。"人見其近,吾見其遠,曰高明;人見其粗,吾見其細,曰精明"。對於一般將領要求其"精明",而對於高級將領,則要求其必須高明,這樣才能夠具有遠見卓識。

曾國藩反複強調將領要具備"廉"、"明"的品質,這對於改善官兵關係,提高戰鬥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三,選取將領,專取"簡默樸實"之人。

曾國藩對於綠營軍官氣深重,偷機取巧,迎合鑽營的腐敗風氣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他深感積習難改,心裏慨歎:即使"嶽王複生,或可換弱兵之筋骨;孔子複生,難以變營伍之習氣"。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曾國藩規定,一方麵湘軍不用入營已久的綠營兵和守備以上官;另一方麵,便強調挑選將領要側重"純樸"。所謂"純樸"是指腳踏實地,無官氣,不浮誇虛飾。曾國藩認為:"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要。辦事之法以'五到'為要。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身到者,如作吏則親驗命盜案,案巡鄉裏。治軍則親巡營壘,親探賊地是也;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晰析,大條理、小條理、始條理、終條理,理其緒而分之,又比其類而合之也;眼到者,注意看人,認真看公文也;手到者,於人之長短,事之關鍵,隨筆寫記,以備遺忘也;口到者,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口叮囑也。"曾國藩經過遴選,將大量"純樸"之人委以重任,這無疑對於提高湘軍戰鬥力和耐力極為有益。

第四,"智略才識"是曾國藩選將的又一標準。曾國藩認為:"大抵揀選將材,必求智略深遠人才。"決不能選用卑劣者。他指出:"其卑劣者,雖至親密友,不宜久留,恐賢者不願共事一處也。"曾國藩力求從書生中選拔人才,借助於他們知書達理,努力克服綠營將領缺乏韜略的弊病。

第五,要求湘軍將領還應具備"堅忍耐勞"的特點。

"堅忍"亦就是打仗時能衝鋒陷陣,身先士卒。曾國藩雖為一介儒生,對於治軍最初沒有多少軍事經驗。但他亦清楚,行軍作戰倍加艱辛,隻有"立堅忍不拔之誌,卒能練成勁旅......數年坎坷艱辛,當成敗絕續之處,持孤注以爭命。當危疑震撼之際,每百折而不回"。他提倡在艱苦環境中矢誌不移的勇氣,隻有這樣,才能使湘軍從上到下都有著一股與農民起義軍頑抗到底的決心。

"耐勞"是指能耐受辛苦。曾國藩認為,"揀選賢才,必求......能耐勞苦"之人。"身體羸弱者過勞則病;精神乏短者,久用則散"。務求具有過人的精力,隻有這樣才能身先士卒。

曾國藩在其一整套的選將標準中,一反中國古代兵家論將、選將的方法,而將"忠義血性",意即對封建政權的忠義放在了第一位。為此,他不拘一格,不限出身,大量地提拔書生為將。羅爾綱先生在《湘軍兵誌》中考證,在湘軍將領中,書生出身的人占可考人數的百分之五十八。

在曾國藩看來,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出身卑微,迫切希望改變所處的社會地位。按慣例是應通過讀書做官的方式來達到其目的。然而,清朝末年的狀況卻使他們無望改變社會地位。據統計,清末全國紳士人數約有145萬人,政府官職及頭銜僅能容納15萬,閑居鄉裏的紳士至少有130餘萬,兩者之間構成了懸殊的比例。當社會統治秩序受到農民起義的衝擊,他們將本能地站出來,以封建的衛道精神同農民軍進行對抗,捍衛封建的統治,加之無官可做隻好在投筆從戎中,一顯身手。

同時,加入湘軍的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深受理學的影響,既懂得一些軍事戰略戰術和用軍之道,又善於總結實際經驗,在戰爭中磨煉出堅強的意誌。於是他們走出一條以文人帶兵打仗的途徑。

曾國藩在選將製度上的改革,使清朝舊製中綠營將領的腐敗無能、貪生怕死、敗不相救等現象得以改變,從而培養出一批較有實力,能征善戰的湘軍將領。

塑 造 品 格

軍人應有自己的品格和操守,有他能做的,不能做的,有他必須做的,有他必須不做的。戰場就是生死場,須臾之間就是生死之時,來不得半點猶疑與客套。一個人的性格與氣質,在這關鍵時刻會暴露得纖屑不遺:英雄或者懦夫,卑鄙或者高尚,自私或者無私。曾國藩認為,作為一個軍人,他最緊要的品格與操守有哪些呢?那就是:勇毅、團結、尚誌、勤勞。

(1)勇毅

從出山的第一天起,曾國藩就立定了一個誌向:"一不要錢,二不怕死。"不要錢,就戒除了私心;不怕死,就斷絕了後路。能做到這兩點,一個人就會英氣勃發,氣吞山河,壯誌淩雲。

蔡鍔認為,勇敢有狹義與廣義之分,急遽與持續之別。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臨難不苟,義不反顧,這是狹義的急遽的勇敢;成敗利鈍,非所逆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廣義的持續的勇敢。

死,人人都怕,但天底下確有不怕死的人,關鍵是在死得其所,死得有價值,死得重於泰山。胡林翼就曾說:"膽量人人都小,英雄隻不過是平日膽小,臨時膽大而已。"湘軍是一支由文人組建起來的軍隊,而文人的特點就是思慮過多,貪生怕死。曾國藩想練就一支艱難百戰的勁旅,就必須首先煥發出他的將士的豪氣與英姿,他在挑選將官的時候,除了考察他是否熟諳用兵之道,是否有忠義之氣,還要考察他是否血性方剛。

那麼,他如何教導士兵勇敢呢?他說:

"本部堂招你們來充當鄉勇,替國家出力,每日給你們口糧,養活你們,均是皇上的國帑。原是要你們學些武藝,好與賊人打仗、拚命。......若是學得武藝精熟,大膽上前,未必即死;一經退後,斷不得生。此理甚明。況人之生死有命焉。你若不該死時,雖千萬人將你圍住,自有神明護佑,斷不得死;你若該死,就坐在家中,還是要死。可見與賊打仗,是怕不得的,也可不必害怕。"

這種天命論色彩極強的思想,不隻是他教導士兵的法寶,也是他安慰自己的利器。他說:"吾嚐舉功業之成敗,名譽之優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運氣一囊之中,久而彌自信其說之不可易也。"

不過,作為湘軍最高軍事統帥,既需有勇,還需有毅,正如蔡鍔所說:"軍人之居高位者,除能勇不算外,尤須於毅之一字下功夫。挾一往無前之誌,具百折不回之氣,毀譽、榮辱、死生皆可不必較,惟求吾良知之所安。"這就是一個高級將領所應具備的氣度。

曾國藩說:"國藩昔在江西、湖南,幾於通國不能相容。六七年間,浩然不欲複聞世事。惟以造端過大,本以不顧生死自命,寧當更問毀譽。"由此可見曾國藩的意誌力非常人可比。

(2)團結

北宋劉書在《劉子·兵術》中說:"萬人離心,不如百人同力。"宋人許洞也說:"國家團結,可以派出軍隊;軍隊團結,可以出陣;陣營團結,則可以出擊。"曾國藩不是從理論上,而是從現實中,從多次的沉痛教訓中,認識到軍隊團結的重要性的。

他在給林源思的信中說道:"現在大營所調之兵,東抽一百,西撥五十;卒與卒不和,將與將不和;彼營敗走,此營不救;此營敗走,彼營不救;此營欲行,彼營顧止。離心離德,斷不足以滅劇賊而成大功。"

曾國藩深惡痛絕的還是八旗綠營彼此"敗不相救",他在給江忠源的信中說:"國藩每念今日之兵,極傷恨的,在'敗不相救'四字。"

因此,他認為綠營軍亟需改革,種種惡習、積習、陋習必須一掃而光,他製定了"別開生麵,斬斷日月","改弦更張,赤地立新"的改革方針,立誓要創建一支嶄新的軍隊。這是一支"士卒精強","製械精致"的武裝,一支可"破釜沉舟,出麵圖事"的勁旅,一支"諸將一心,萬眾一氣"的隊伍。為此他在湘鄉守籍時創製了《要齊心》的歌謠:

我境本是安樂鄉,隻要齊心不可當。一人不破二人幫,一家不及十家強。你家有事我助你,我家有事你來幫。若是人人來幫助,扶起籬笆便是牆。......縱然平日有仇隙,此時也要解開結。縱然平日打官方,此時也要和一場。大家吃杯團圓酒,都是親戚與朋友。百家合成一條心,千人合做手一雙。

而要達到軍隊精誠團結,就必須消除彼此之間的嫉妒心理,曾國藩曾寫了二首《忮求詩》,其中一首雲:

善莫大於恕,德莫凶於妒。妒著妾婦行,瑣瑣奚比數。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己若無事功,忌人得成務。己若無黨援,忌人得多助。勢位苟相敵,畏逼又相惡。己無好聞望,忌人文名著。......爭名日夜奔,爭利東西鶩。但期一身榮,不惜他人汙。聞災或欣喜,聞禍或悅豫。聞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我今告後生,悚然大覺悟。終身讓人道,曾不失寸步,終身祝人善,曾不損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

正是由於曾國藩的種種努力,湘軍果然成為"齊心相顧,不肯輕棄伴侶"的部隊,他們即使平時有仇隙,可一到戰場卻能同仇敵愾,死生相顧,這不就是孔子所說的"兄弟鬩於牆,外禦其務(侮)"嗎?這不就是蔡鍔所說的"有爭憤於公庭,而言歡於私室;有交哄於平昔,而救助於疆場"嗎?

(3)尚誌

還是回到曾國藩的那句話:"一不要錢,二不怕死。"對軍人來說,這不怕死是一種本份,這不是錢而是一種精神,一個當兵的人,能夠做到不要錢,那一定是心存大誌的人,尤其是曾國藩那個時代。

曾國藩說:"凡人才高下,視其誌趣而定。卑者安於流俗庸陋之規,從而越來越汙下;高者摹仿先賢隆盛之軌,從而越來越高明。人才的優劣智愚,由此可以區別開來。"

曾國藩說:"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隻是我舉目四望,茫茫大地上,找不到一個先出生入死再爭利益的,忠心耿耿的人,不可亟得。即使隅得一個,然而又屈居下層,往往抑鬱不得誌,最終或者受挫,或者離去,或者死掉。可是貪婪退縮之徒,反而飛黃騰達,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這才是真正值得悲歎的事情。"

曾國藩說:"今日百廢莫舉,千瘡並潰,無可收拾。惟有依賴那耿耿精忠之寸衷,與萬民相對於骨山血淵之中,期望以此塞絕橫流之人欲,換回厭亂之天心,或許還能補救於萬一。不然,單就時局而論,像這樣滔滔紛紛的局麵,我不知何時是個盡頭。"

曾國藩說:"方今天下大亂,人懷苟且之心,超過自己範圍的事情,便無人過問。我們應該確立一個標準,身體力行,並且聯合那些誌同道合的人共同遵守。千萬不能讓自己心中的敵人,攻破了自己心中的城牆。"

曾國藩說:"君子有高世獨立之誌,而不讓世人輕易看出來;有藐視帝王,退敵三軍的氣概,卻不輕易顯示出來。"

曾國藩說:"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人開始"。

曾國藩說:"古人患難憂慮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表現在胸懷坦蕩,其效體現在身體健康。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關鍵在於遭受大難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如果有活潑潑之胸襟,坦蕩蕩之意境,那麼,即使身體有外感,必不至於內傷。"

(4)勤勞

稼穡而食,桑麻而衣,中國農民最可貴的品質就是勤勞。

曾國藩出生農家,他說:"吾家累世以來,孝悌勤儉。""竟希公、星岡公皆未明即起,竟日無片刻暇逸。"星岡公在孫子曾國藩入翰林院後,仍然保持當年親自種菜收糞的生活習慣。這對曾國藩的影響很大,他一生養成了早起的習慣,都是得力於祖父和父親的教誨與督導。

曾國藩創辦湘軍之後,這種勤勞的作風也被他引入軍中,成為他帶兵選將的標準。在他招募的兵勇中,那些懶散、怠惰和疲遝的人,成為首先被淘汰的對象。他考察一位將官,也須看他是否勤勞。他說:"練兵之道,必須官弁盡夜從事,乃可漸幾於熟,如雞孵卵,如爐煉丹,未可須臾稍離。"將官不勤勞,必定會導致軍事荒廢。

在他看來,"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中得來,而可大可久者也。"不勤不勞,哪一件事情也辦不成。而且,他還認為,"百種弊端,皆由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趨功不敏。一處弛緩,則百處懶矣。"可見賴散不僅會使事務荒疏,還會行動弛緩,真是一懶百散。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曾國藩告誡部屬說:"每日應辦之事積擱過多,當於清早開單本日應了之件,日內了之。如農家早起,分派本日之事,無本日不了者,庶幾積壓較少。"

正因如此,曾國藩認為:"治軍以勤字為第一,由閱曆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臨敵忽能早起的;未有平日不習勞,而臨敵忽能習勞的;未有平日不能忍饑耐寒,而臨敵忽能忍饑耐寒的。"勤勞,不是突然行動,不是心血來潮,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一貫的生活作風,平時怎樣戰時怎樣,這就需要持之以恒。所以,曾國藩在家書中說:"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真是說到了要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