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四野的作戰部署,各作戰部隊奮力追擊敵人。
在我解放軍戰士們步步推進的情況下,宋希濂的軍隊望風逃竄,紛紛退到宜昌城內。
他們依靠鎮鏡山的防禦工事,來阻擊解放軍的進攻。
四十七軍很快就到達鎮境山地帶。
在宜昌的鎮鏡山,一場激烈的戰鬥馬上就要打響了。
鎮鏡山位於湖北宜昌西北部,高達1390米,是湖北宜昌外圍製高點,成為宜昌城的屏障,更是敵人重兵把守的地方。
解放軍隻有攻克了鎮境山,才可以打開宜昌的大門,從而剿滅城內的敵人。
在這個險要的地帶,敵人加大設防,構築了永久性的鋼筋水泥大型碉堡,碉堡周圍又構築小碉堡和暗堡,以塹壕互相連接,在塹壕的外麵,又加修了一道又一道鐵絲網。
有了這樣一個堅固的防禦工事,敵人似乎就可以和解放軍抗衡了。為此,宋希濂命令自己的部隊一麵快速渡江,一麵在鎮鏡山日夜不停地加固工事。
1948年7月15日傍晚,四十七軍的戰士們開始向鎮鏡山之敵發起進攻。
一場激烈的交戰之後,發現敵人的堅固的工事短時間內難以摧毀。
當時,很多戰士都英勇犧牲了,有的連隊甚至隻剩下20多人了。
一三九師四一五團一連也出現了大量傷亡。這支隊伍從鬆花江打到長江的兩岸,可謂是殺敵無數。這次戰鬥,全連就剩下10多個人了。
然而,解放軍不管敵人的碉堡有多麼堅固,都決心要摧毀它。
當時一連戰士還沒有衝進敵人的陣地,在前進中就傷亡過半。
連長倪恩善看到這種情況就慌了,馬上跑到師部那裏請求支援,結果卻被師長訓斥了一頓,讓他回去繼續堅持到底。
倪恩善是一個多次立過戰功的戰鬥英雄,在部隊出發前,他就患了瘧疾,但還是硬挺著趕上了隊伍。在激烈的戰鬥中,雖然他一直在打哆嗦,卻要堅持指揮戰鬥,戰鬥結束便昏倒在地。
一連二班長的張連發有“小老虎”之稱,他作戰勇敢,敏捷而迅速。在這次戰役中,他率領自己的尖刀班,衝在最前麵,從左翼衝上鎮境山。
戰士們奮勇殺向敵人,甚至和敵人進行拚刺刀,拚到最後,全班就剩下他和一個受傷的戰士。
一三九師作戰科長李洪傑,帶領一支偵察分隊先期到達湖北宜昌城外執行偵察任務,指揮並參加了摧毀敵人堅固工事的戰鬥。
經過戰士們的浴血奮戰,解放軍戰士們終於攻克了鎮境山上的碉堡,挺進了鎮境山。
李洪傑為了探測宜昌城裏的情況,親自跑步登上鎮境山,用望遠鏡進行觀察。
經過一係列的調查和研究之後,李洪傑開始部署兵力,準備穿過鎮境山,快速進攻宜昌城。
經過一番調整後,解放軍戰士向鎮鏡山內部發起了新一輪的進攻。
敵人的防禦工事被我軍攻克後,紛紛逃到了鎮鏡山裏麵,依靠山洞作掩護,並在每個山洞裏都配備了多挺輕重機槍。
鎮境山上長著高大的樹木,很難辨清敵人的洞口在哪裏,因為他們都隱蔽在茂密的樹林之中,即便用望遠鏡也無濟於事。
當時,解放軍的陣地與山洞裏的敵人被一條深溝阻斷。解放軍在進攻的時候,戰士們必須沿著山坡下到溝底,然後再越過深溝去攻擊敵人。
當解放軍戰士衝到半山腰的時候,鎮鏡山上敵人在洞口裏用機槍瘋狂地掃射登山的解放軍戰士,勇敢的戰士在敵人密集的火力的下,依然奮勇衝殺。
盡管傷亡慘重,但解放軍戰士越戰越勇,不摧毀敵人的陣地,就難解心頭之恨。
一三九師作戰科長李洪傑在這種情況下變得異常冷靜而堅定,他親自指揮戰鬥,命令進攻部隊加強對敵人的火力壓製。
當時由於山路運輸困難,解放軍的山炮無法運到陣地上。於是,師部就調集所有的迫擊炮集中向敵人陣地發起猛烈地攻擊,同時調集輕重機槍向敵人的洞***擊,以此來掩護部隊向前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