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初,勇敢的四十七軍戰士們在鄂西山區的崇山峻嶺、深澗低穀間快速行進,猶如一道閃電,直插長江沿岸重鎮宜昌。
湖北宜昌為長江上遊的軍事重地,地理位置很重要。如果我軍占領宜昌,那麼國民黨當地部隊的補給就會被切斷,可見攻占宜昌的必要性。
在宜昌市的東北,是連綿起伏的山地,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遠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在這裏構築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工事。
從1948年到1949年,國民黨有大量的兵力把守在這裏。防守宜昌國民黨的隊伍又在這些山地增修一些工事,有些重要地帶還設置了刺鐵絲網等障礙物,是一個利於防守的堅固陣地。
早在1949年5月份,白崇禧曾經突然命第二軍駐守長沙,一時間使得宜昌的防禦就變得薄弱起來。這種變化讓宋希濂感到很不安。在宋希濂的要求下,第二軍又奉命返回了宜昌。
那個時候,離秋收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宋希濂的軍糧供應出現困難。湖北宜昌專員公署就報告宋希濂說,他們發現了在當陽城附近存有積穀10多萬石,遠安的存糧也很多。
宋希濂為了緩解部隊的糧食問題,重新命令正在返回途中的第二軍在古老背附近渡江,而主力部隊進駐湖北宜昌外圍鴉雀嶺一帶。同時,宋希濂又派出大量兵力進駐當陽地區。
另外,宋希濂六十師以一個團的兵力據守湖北宜昌東北一線陣地,湖北保安第四旅進駐遠安。
為掩護兵站機關搶運糧食,宋希濂做好了準備,而且這些部隊還奉上峰的命令,負責搜集荊門及襄樊方麵解放軍的情況。
正當敵人加強防禦和部署的時候,四十七軍按照四野重新下達的作戰命令,開始從北麵追擊敵人,進而包圍了宜昌城,然後發動宜昌戰役。
當時的湖北大雨不斷,行軍的道路變得異常艱難,而且宿營和吃飯也是個難題。但四十七軍的戰士們不畏艱險,很快就進抵當陽、遠安地區。並有一部秘密潛入宜昌和當陽之間,以便在宜昌、遠安間截斷敵人在遠安、當陽地區的退路。
解放軍的突然出現,讓敵人大為驚慌。宋希濂急忙命令自己的隊伍迅速撤退。
宋希濂的部隊在大路上拚命逃竄,而四十七軍的戰士們卻找近路從小道上急速追擊。
由於連日來的大雨,讓鄂西一帶的山路變得泥濘不堪,山腰裏常常彌漫著霧氣,而山上的石頭也會在不經意間滑落下來。
當時很多戰士都泡爛了腳,有的戰士還扭了腳,可他們卻忍著腳痛繼續趕路,沒有一個人埋怨過。
軍政治部主任楊中行長得很胖,走起路來不是很靈便。從鬆遼平原來到漢水之濱,他幾乎都騎著馬,可現在是在山上,騎馬是不可能的事情。此刻在山路上,他走起來很艱難,走不了幾步就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可他卻堅持著趕路。
四十七軍的一支隊伍順著沮漳河向前邁進。沮漳河在深山峽穀之間蜿蜒而過。趕路部隊在一段不過幾十裏的路上,就要從沮漳河中穿過48次之多,所以人們把這條路說成為48道灣,其艱險程度可想而知。
戰士們從這裏經過的時候,大雨依然下個不停,沮漳河平常隻是流著潺潺的溪水,而現在已經是洶湧澎湃的河麵了。
河水已經漫過腰際,水流極快,一不小心就會有被衝走的危險。
由於水流速度太急,戰士們紛紛把腿上的綁帶解了下來,一根根地連起來,捆到會水的戰士身上,然後遊到河對岸,再把綁帶係到對岸的樹上,這樣戰士們就可以拉住綁帶渡河了。雖然有綁帶抓著,有的戰士還是連人帶槍被激流衝走了。
在這次征程中,戰士們曆經了無數的磨難,可是戰士們卻不畏難不怕險,他們互相協助,互相鼓勵。
咬咬牙,餓頓飯,一氣走它一百三!
上刺刀,***,一舉攻下鎮境山!
解放軍戰士響亮的口號響徹在山穀裏,在鄂西的上空久久地回蕩著。
經過艱難的跋涉,四十七軍的各支部隊,分別於7月14日和15日到達指定地點,從東起土門坯、西至南津關的弧形線上,將湖北宜昌三麵包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