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布網圍殲宋希濂(1 / 1)

為粉碎蔣介石的“長江中遊防線”和西南聯防計劃,解放軍四野於1949年6月底,下達命令。

命令如下:

十三兵團三十八軍於6月底進至宜城、鍾祥一線隱蔽集結;四十九軍至沙洋、馬良集結,西渡漢水切斷敵軍向沙市的退路;7月3日四十七軍集結襄陽,截斷敵軍向湖北宜昌的退路;三十九軍為預備隊,從雲夢出發尾隨四十七軍向荊沙進擊;鄂獨兵團一、二兩個師在當陽正麵吸引敵人。

就這樣,解放軍在宋希濂部的東、東北和北麵布下一個張開大口的袋子,隻待敵人鑽進來。東麵的四十九、三十九軍,北麵的四十七軍兩翼斜插迂回包圍收緊袋口,然後全殲宋希濂的十四兵團。

在解放前夕發起鄂西戰役時,當時宋希濂盤踞在湖北的鄂西地區,氣焰十分囂張。

南京解放之後,解放軍的大部隊浩浩蕩蕩地向中南、西南挺進,一路上打得敵人落花流水,讓敵人聞風喪膽,而解放軍戰士卻鬥誌激昂,向前步步推進。

當時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一部,在鄂西地區負責對國民黨軍進行作戰。戰士們下定決心要把敵人趕出湖北,讓湖北人民從此獲得解放。湖北人民更是早就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國民黨南京政府垮台之後,蔣介石企圖組織西南聯防,“割據西南,***複國”,特地把宋希濂從新疆調到湖北宜昌,擔任華中剿匪副司令兼湘鄂邊靖綏司令官和十四兵團司令。

這個時候,盤踞在西南地區內的國民黨軍隊總共約有90萬人,其中,做為主力部隊的作戰兵團主要有:

部署在陝南、川北一帶,歸川甘邊區綏署主任胡宗南指揮的第五、七、十八兵團,共十二個軍;部署在川東鄂西地區歸川湘鄂邊區綏署主任宋希濂指揮的第十四、二十兵團,下轄六個軍又四個師。

在鄂西主要是宋希濂的軍隊,這也是解放軍首先要消滅的目標。

宋希濂的名聲雖沒有胡宗南那麼響亮,卻也是蔣介石非常看重的人物。

宋希濂字號蔭國,生於一九〇七年,湖南省雙峰縣人,黃埔軍校一期學生,國民黨陸軍中將,曾任華中剿匪副司令兼湘鄂邊靖綏司令官兼十四兵團司令。

為了加強對湖北的統治,阻擊解放軍西進,宋希濂從湘鄂各地調來6個軍計10萬餘人,軍艦7艘,飛機100架布防於嶽陽至巴東沿江兩岸,構築長江中遊防線,指揮部就設在湖北宜昌城。

7月9日,戰鬥打響。

我解放軍廣大指戰員發揚“不怕疲勞、不怕犧牲、連續作戰”的精神,冒著酷暑驟雨,忍著饑餓幹渴和蚊蟲叮咬以及初到南方水土不服帶來的疾病痛苦,日夜兼程,對逃跑之敵展開迂回、滲透、直插、堵截、側擊、包圍和窮追猛打的奔襲戰鬥。

隊伍到達當陽東北觀音廟附近後短暫休息。

正在戰士們紛紛晾曬衣物,在尚未來得及派出警戒分隊偵查敵情的時候,宋希濂部第二軍九師對我軍發起突然襲擊。

我軍將士奮起迎擊。

宋希濂在江北發現了解放軍四野的主力部隊,馬上下令全線收縮,快速南逃。

自7月10日開始不到3天的時間裏,敵軍就逃回宜昌城及沿江渡口。

在敵人碰巧識破了四野布下的“口袋陣”後,十三兵團司令員程子華一邊向林彪彙報,一邊采取應變措施,將所率部隊一分為二,變大口袋為小口袋。

針對敵情變化,四野作出了新的命令:

三十九、四十九軍和獨二師向荊州沙市挺進;三十八軍從南麵,獨一師從東麵,四十七軍從北麵追擊敵人,包圍宜昌城;三十八軍渡江截斷敵軍南逃之路,四十七軍阻擊敵人南渡西逃,在宜昌城全殲宋希濂駐宜主力。

自7月10日開始,解放軍像“趕豬進圈”一樣,一邊追,一邊打,一邊圍,一場追擊圍城攻堅戰在宜昌城的外圍激烈地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