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5日,彭德懷乘坐飛機回到沈陽,並立即到安東,召集師級以上幹部會議。
這是作戰前的動員會議,要動員,就要講深講透,於是,彭德懷在會上講得很多、很全麵,彭德懷首先說:
中央經過反複討論和慎重考慮,認為對朝鮮戰局不能置之不理。就是說,我們要積極支持北朝鮮人民反抗侵略者,幫助他們爭取獨立自由和解放。我認為中央這種決策,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正確的。不過,對這個問題,在黨內是有不同看法的,同誌們都是黨員,如有不同的意見,也可以提出來討論。
彭德懷接著說:
在敵人方麵,空軍占有優勢,坦克和炮兵也占有優勢,機械化程度比我們高得多。但戰術方麵我們比敵人強,敢於近戰,用***,拚刺刀,投***,這些都是敵人害怕的。而且我軍的政治質量遠比敵人高。敵人的困難正在增加,優勢長久不了。他們軍隊的補給運輸來回一次需要38天,更重要的是,他們是非正義戰爭,兵心不穩,士氣不高,而我們是正義之戰,這是決定勝負的基本因素。
彭德懷還談到作戰方法,他指出,我們要改變過去在國內戰爭中采用的運動戰,大踏步地前進和大踏步地後退不一定適用朝鮮戰場。因為朝鮮地麵狹小,敵人又暫時占有優勢,所以要采用陣地戰和運動戰相結合。敵人進攻,我們要把它頂住,不使它前進,發現敵人的弱點,即迅速出擊,深入敵後,堅決消滅之。保守土地是我們的任務,但更重要的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彭德懷說,隻要有機會,哪怕一個營、一個團,也要堅決地予以殲滅。我們的戰術是靈活的,大家應根據戰場情況的發展具體應用。
彭德懷強調說:
我們是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者,援助朝鮮,是我們應盡的義務,也是鞏固我國革命的勝利成果,保護東北的工業,鞏固我國的國防。因此,我們進入朝鮮千萬不要驕傲,不要以大國援助者的身份自居,要尊重朝鮮同誌,多看他們的優點,對人家的缺點不宜隨便批評,更不要專挑缺點毛病。如果找缺點,國內就有,何必跑這麼遠呢?我們的幹部要起模範帶頭作用,給人家留個好的印象。
另外,彭德懷提到紀律問題。他說,出國作戰,紀律問題至為重要,我們軍隊有良好的傳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博得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和讚揚,也是我軍不斷勝利的保證之一。
彭德懷勉勵大家說:
到朝鮮後,更要發揚這個優點。一般說來,下列情況下容易犯紀律:1、打了勝仗的時候;2、打了敗仗的時候;3、遇到艱難困苦的時候。這3個時候要特別注意。要勝不驕、敗不餒,遇到困難不埋怨。虛心謹慎,親密團結,一定能戰勝敵人。
我們的任務是艱巨的,也是光榮的,我相信我們能勝利地完成任務。
彭德懷講了一個多小時,從決策講到“聯合國軍”情況,從作戰方針講到軍隊紀律,可謂相當細致,不愧是位勇謀兼備的將軍。
盡管如此,彭德懷還是覺著身上的擔子很重,從外表看,他臉上凝著一層憂慮和嚴肅。彭德懷深知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分量:此次作戰非同以往,美國陸海空三軍相互配合,現代化裝備,而誌願軍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槍。加上異國作戰,地理民情不熟,語言不通。
當時,朝鮮已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部隊作戰所需物資絕大部分不能就地解決,而要靠國內供應。但是不管困難多大,也必須打勝這一仗。***已經說過:既然中國決定了出兵,那麼首要的問題是能戰勝敵人,能解決朝鮮問題。
彭德懷想,既然自己主張出兵,主席點將後豈能再推諉。不過彭德懷確實沒想到過推托,所以當有人說他掛帥是不服老時,他沒作任何解釋。彭德懷有句名言:
在困難麵前低頭、認輸、後退就是自我毀滅、自我背叛,是極其可恥的。
這是彭德懷的人生準則。
不過,彭德懷也承認赴朝的艱苦性,他說:
我這個人是命中注定和苦地方打交道,從參加革命那會兒就在苦地方,長征的苦就不用說,差點活不下來。抗日戰爭在太行山,解放戰爭在大西北,這次又要去朝鮮,到的都是苦地方。但話說回來,我們共產黨人就是要和“窮”、“苦”打交道,沒有窮苦,要我們共產黨人幹什麼?
這是彭德懷對剛剛組建起的誌願軍領導機關說的話。
經過緊張的準備,中國人民誌願軍已做到一聲令下即可出動。
但就在大軍準備過江之前,***再次急電彭德懷18日回京,商議作戰方針問題。因為“聯合國軍”在進攻過程中絲毫沒有停在平壤、元山一線的跡象,反而迅速推進。
這樣,誌願軍就要迅速過江並改動原定作戰設想,由於“聯合國軍”情況變化太大,電報電話說不清楚,***隻好讓彭德懷再跑一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