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電斯大林:“我們決定用誌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於朝鮮境內和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
●***堅定地回答:“中朝兩國唇齒相依,世世代代友好,怎麼能見死不救呢?”
●中央毅然做出曆史性的決策:“不管有沒有蘇聯空軍支援,我們仍按原定計劃出兵援朝。”
1950年10月6日,周恩來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召開包括各地區負責人在內的黨政軍高級幹部參加的中央軍委會議,根據10月5日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決定,討論入朝作戰方案和布置有關方麵的工作。
正式決策出兵之後,用什麼名義出兵有利,就成為中共中央和***考慮的問題。
當時,有兩個選擇可供考慮,一個叫支援軍,另一個叫誌願軍。
***與周恩來一商議,支援軍那是派遣出去的。誰派出去支援?國家嗎?中國不是要跟美國宣戰,而是人民誌願幫助朝鮮人民的,不是國與國的對立,因此還是用誌願軍為好,避免使用政府的名義,而是中國人民誌願組成的部隊,這樣,師出有名則戰無不勝。
10月2日,***發給斯大林的電報中就稱:
我們決定用誌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於朝鮮境內和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
於是,***一道命令,聚集東北的幾十萬中國人民解放軍,都換上了那種紮出許多道線的軍裝,當時人稱“國際服”。中國人民誌願軍就這麼產生了。
誌願軍出國參戰後,美國也公開承認了這個名字,並指出這支部隊是中國正宗的正規軍,是4個野戰軍中的精銳部隊的一部分。美國的評價是“中共政府給這些部隊起了一個好名,叫‘誌願軍’。”
10月8日,在美軍已越過“三八線”大舉北進之後,***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名義,發布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命令:
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借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誌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命令稱:
任命彭德懷同誌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我中國人民誌願軍進入朝鮮境內,必須對朝鮮人民、朝鮮人民軍、朝鮮民主政府、朝鮮勞動黨、其他民主黨派及朝鮮人民的領袖金日成同誌表示友愛和尊重,嚴格地遵守軍事紀律和政治紀律,這是保證完成軍事任務的一個極重要的政治基礎。
當天,***將這一曆史性的決定電告金日成,並請他派朝鮮政府內務相樸一禹到沈陽,與彭德懷會商誌願軍入朝的有關問題。
8日上午,彭德懷根據***的命令,率領臨時指揮人員飛往沈陽。
9日上午,彭德懷召集誌願軍軍以上幹部會議,傳達中央出兵援朝的決定,要求各部在10天內做好一切出國作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