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日,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線”。當天,麥克阿瑟向朝鮮發出“最後通牒”,要朝鮮人民軍無條件“放下武器停止戰鬥”。此刻,“聯合國軍”在南朝鮮已經集結33萬兵力。
當時的情報顯示,美軍正在做越過“三八線”的準備,並且有可能直趨平壤。在此情況下,金日成隻好向蘇聯和中國求援。
10月1日淩晨,金日成的求援信由蘇聯中將什特科夫轉給斯大林。求援信說:
本來敵人已經被趕到南朝鮮的最南端了,我們極有可能在最後的決定性戰役中取得勝利。但是,美國動員了太平洋地區所有的陸、海、空軍,於1950年9月16日在仁川登陸。隨後,敵人同我們在漢城展開巷戰。
金日成誠懇地說:如果敵人加快向北朝鮮實行進攻,我們將無力用自己的力量阻止他們。因此,我們不得不向您請求特別幫助。“也就是說,當敵軍越過‘三八線’時,我們非常需要蘇聯的直接軍事援助。”但是,“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麼請幫助我們在中國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組建國際誌願部隊,為我們的鬥爭提供軍事支援。”
10月1日,朝鮮勞動黨中央常委、內務相樸一禹攜帶金日成、樸憲永聯合簽名的求援信來到北京,親手交給***。
求援信中雖然表示,北朝鮮一定要不惜流盡最後一滴血,為爭取朝鮮人民的獨立解放而鬥爭到底。但又說,如果敵人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靠我們自己的方量,是難以克服此種危機的。
信中最後指出,我們不得不請求中國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兩封求援信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向北部地區發動進攻時,希望蘇聯和中國直接出動武裝力量給予援助。
但是,莫斯科不可能直接出兵。在接到求援信的當天,斯大林回信金日成,鼓勵說,不要低估了朝鮮在組織防禦方麵的實力和能力,“北朝鮮有極大可動員的潛力和資源”,所以,“我們認為,北朝鮮不能在‘三八線’及以北地區進行抵抗的觀點是錯誤的”,莫斯科相信,“朝鮮政府有足夠的力量,所需要的隻是把所有的力量組織起來並盡其所能地進行戰鬥”。
至於提供直接軍事援助的問題,斯大林表示,“我們認為更可以接受的形式是組織人民誌願軍。關於這一點,我們必須首先與中國同誌商量。”
當天,斯大林在給羅申的電報中對朝鮮局勢的估計就沒有那麼樂觀了。他要羅申盡快轉告***或周恩來:
朝鮮同誌的情況變得令人絕望……你們如果認為能用部隊給朝鮮人以幫助,那麼至少應該將五、六個師迅速推進至“三八線”,以便朝鮮同誌能在你們部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織後備力量。中國師可以以誌願者的身份出現。當然,仍由中國的指揮員統率。
但斯大林表示,關於此事,“我沒有也不打算透露給我們的朝鮮朋友,但我相信,當他們得知這一消息時,無疑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