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冬天,華東海軍司令員陶勇到某岸防炮陣地上視察。
這一年正是海防形勢嚴峻的一年。國民黨不斷派出小股部隊對大陸沿海進行襲擾和封鎖,岸防兵擔負著繁重的反襲擾和反封鎖任務。岸炮陣地的建設成了海軍領導們心中放不下的問題。
陶勇從岸防陣地上回來,在操場上遇到了蘇聯專家阿克包夫和岸防部參謀張全福。
寒暄之後,陶勇問阿克包夫:“我們華東海軍的海岸炮兵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該怎麼解決才好呢?”
阿克包夫比較謹慎,覺得自己不是首席專家,小心地說:“這個問題等我請示首席顧問後再回答副司令員同誌吧。”
這時,張全福說:“小炮、舊雜炮太多,中炮太少,裝備不全,而且配置也不合理。”
阿克包夫聽了,點點頭表示讚同。
陶勇說:“得找你們岸防部領導和專家研究一下。”
不久,陶勇親自主持召開專門會議,討論岸炮建設中的問題和改進辦法。
會議根據當時對敵鬥爭形勢和裝備、財力情況,決定先抓重點,在浙江東部島嶼構築兩個中口徑岸炮臨時戰陣地,為解放一江山島作戰前準備。
同時,陶勇指出:
岸炮的“臉盆陣地”也得改一改。
建國初期,我國按照蘇聯專家的指導,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設計了岸炮陣地。
陣地采用掘開式暴露炮場。一個連的4門炮等距離等高度一字或前後成“w”形擺開,置於前沿島嶼山巔的臨界線上。遠遠望去,炮陣地就像一個臉盆子一樣。
這種陣地設計的優點是火力集中,射擊迅速,但遠離陸地,缺乏空中掩護,完全暴露,容易遭到攻擊,而且選址困難。
經曆過朝鮮戰爭的陶勇對陣地隱蔽的重要性有著切膚徹骨的體會,尤其對炮兵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所遭到的損失刻骨銘心。當年誌願軍炮兵被炸斷的手臂在他眼前抽動的時候,陶勇就痛下決心,炮兵陣地一定要改進。
陶勇的這個想法與海軍岸防兵部部長王效明不謀而合。
還是在擔任海軍炮兵學校校長的時候,王效明就到朝鮮實地調查,參加了我岸炮八連陣地的勘察和設計工作。升任海軍岸防兵部部長後,他又率團前往朝鮮考察海防防務,對岸炮“臉盆陣地”的弊端有所察覺。
相同的經曆使兩個將軍想到了一起。他們坐下來,很快就拿出了第一批陣地改進的論證方案。
但是,當通知蘇聯專家開會,討論改進“臉盆陣地”時,蘇聯顧問卻拉長了臉說:“研究這個問題,我不能參加。”
“臉盆陣地”是蘇聯專家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設計的,並由他們一手指導構築的,而且,蘇聯的岸炮陣地也都如此。蘇聯專家當然不同意修改,而且,他們也沒有改進的經驗。
蘇聯專家不參加,這在陶勇和王效明的預料之中。雖然,這多少給兩個人製造了些壓力,但他們還是主持召開了會議。因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不能再沒有堅固的海防了。
雖然沒有蘇聯專家的意見,經過這些天來的實地考察,兩位將軍對於如何改進陣地早已成竹在胸。
陶勇在福建前線帶領人們勘察選點時,關於岸炮陣地的選擇人們拿出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是主張炮陣地靠後,以避開敵炮火襲擊;另一種是主張盡量靠前,以多殺傷敵人。
陶勇支持第二種意見,他說:“你向前多推進幾米,就可能多得到幾個戰鬥的機會。”
陶勇還強調說:“陣地要盡量向前推,以便充分發揮岸炮的戰鬥威力,不要怕挨打。至於防禦問題,另想辦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