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全軍開展了大比武、大練兵活動。全國各地部隊的練兵場上龍騰虎躍,捷報頻傳。

海軍也不示弱,開展了多種形式、多種條件下的以實戰為背景的練兵活動。

就在這年春天,海軍岸防某部炮兵處參謀宮德林來到高炮一〇七連檢查部隊訓練情況。在到陣地最前沿的二班陣地視察時,他突然發現陣地和往日不太一樣。

正是訓練的時候,可是陣地上聽不到“嘩啦啦”的機械碰撞聲。難道二班沒有按照規定進行訓練嗎?

正奇怪的時候,一陣操練的口令聲從樹叢後麵傳來。宮參謀探頭一看,不由臉上露出驚訝的神色。

二班正在訓練,不過手法比較輕柔,輕柔得像大姑娘捏著繡花針在描龍繡鳳。數噸重的大炮在他們手中隻發出輕輕的撞擊聲,如果不是碩長的炮管,簡直看不出這就是能發出驚天怒吼的大炮。

宮參謀走上前去,找到連長,問他們在搞什麼名堂。連長撓著後腦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二班駐守在海防最前沿,離敵占島嶼隻有一水之隔。在這樣嚴酷的對敵鬥爭中,戰士們對火炮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視火炮為第二生命。

在大練兵中,他們遇到了一個武器器材磨損的問題。因為長期使用,火炮的某些機件磨出了缺口,有些機械裝置也鬆動了。看到武器磨損得如此嚴重,戰士們心疼得直皺眉。他們知道,這將影響火炮的射擊精度,火炮甚至會在戰鬥中突然出現故障。

火炮是戰鬥的武器,要隨時隨地都能打擊敵人。如果在平時訓練中就“非戰鬥減員”了,到了戰時,怎麼能發揮作用呢?這讓戰士們很著急。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二班的戰士們曾經想出了許多替代的辦法。比如,用木頭作“瞄準機”“距離劃分筒”,用舊紙板做“方向分化盤”等代用品進行操作。

代用品雖然減少了火炮的磨損,但終究與真炮實彈操作不一樣,對提高作戰技能有一定的限製。一時間,訓練效果和火炮壽命似乎成了一對冤家!

就在二班為這對“冤家”頭疼不已時,連長知道了這個情況。連長對二班的做法非常支持,啟發二班的戰士們說:“大家都來動動腦筋,是不是可以從改進操作手法上多想想辦法呢?”

這句話提醒了二班的戰士們,他們想起在平時的訓練中的確有手法太重、太粗、猛扳猛撞的現象。於是,他們在操作中開始注意手法輕巧,減少撞擊,並把它作為一項操作要求提出來。

於是,出現了讓宮參謀感到吃驚的一幕。

“哦!”,聽到這裏,宮參謀為戰士們視武器為第二生命的想法感動了。看到二班的戰士們輕手輕腳地操作火炮,他突然想起《解放軍報》的一篇報道,陸軍某炮兵部隊創造了無雜聲操作法。

“這樣操作很好,是不是發展一下,學學陸軍老大哥,在岸炮也搞無雜聲操作?”宮參謀興奮地說。

接著,宮參謀努力搜索記憶,將自己知道的無雜聲操作法告訴了二班的戰士們。戰士們聽了很感興趣,訓練後找來《解放軍報》閱讀,深受啟發和鼓舞,都說:“陸軍老大哥這個辦法好,我們也試一試。”

連長也對這個辦法很感興趣,全力支持二班進行試驗,並親自負責製導。宮參謀也留在二班提供幫助。

在進行無雜聲操作的試驗中,二班遇到很多困難,還走過一段彎路。

無雜聲操作對於二班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報紙上的報道既沒有介紹怎樣操作,也沒有說明手法要領是什麼。而且,岸炮與陸軍的火炮有很多不同,機械比較複雜,操作人員也比陸軍的多。二班的戰士們隻能從頭摸索。

開始時,幾個主要炮手嚐試著操作許多次,但怎麼也免不了出現撞擊聲。雖然人們操作時十分小心,動作也盡量做到輕柔,但送彈盤一碰著炮尾的掛鉤,還是“哢嚓”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