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明的想法是:搞全掩體炮陣地。

會上,兩個人的想法得到了與會人員的讚同。接著,兩個人密切配合,指導設計人員對圖紙進行反複研究,通過試驗取得科學數據之後,用事實說服了蘇聯顧問,終於研究出第二批炮兵陣地修建方案。

1956年2月24日,海軍司令部岸防兵部向海軍首長提交報告,提出加固海岸炮陣地。

報告根據當時國家的財力和岸炮陣地的實際情況,提出隻加固130毫米以上口徑的岸炮陣地,100毫米以下口徑的岸炮陣地暫不再進行加固。

4月12日,肖勁光、蘇振華、王宏坤、周希漢5位海軍首長聯名向總參謀部提出《呈請批準海軍130毫米海岸炮連陣地加固方案》。

其加固原則是:

各連的炮場不動,應根據具體地形和地質情況、陣地位置構築坑道工事。施工時應盡量節約,自己動手,基本上不動用工兵部隊。經過加固後保證人員、彈藥、重要儀器、指揮所、中央哨所等均進入掩蔽陣地,並具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總參謀部批準了這個報告,並指示拿出5個炮陣地進行試點。

勘察建設新型炮陣地的工作隨即展開。

構築全掩體岸炮陣地在當時來說是個不小的工程。尤其是在一些礁群上設置這種陣地,工程尤為艱巨。

有的礁群水文氣象條件複雜,***時露出水麵的礁石麵積僅為90平方米,低潮時也不過才1000平方米。而且,礁群周圍密布的暗礁延伸到數千米以外的海域。

礁群海麵氣象瞬息萬變,湧浪有時高達五六米。因為氣象條件惡劣,有的地方一個月隻能作業10來天。在台風季節時,每個月隻能施工三五天。潮汐也限製了每天的作業時間。

為了搶時間,作業人員從登上礁石那天起,就沒日沒夜沒假期地施工。他們克服了淡水奇缺、主副食緊張等困難,艱苦奮戰,硬是在島礁上建起堅固的岸炮工事。

新型陣地上,一個個全掩體陣地替代了“臉盆陣地”。這種陣地用8層鋼筋和2米厚的混凝土澆製而成,堅如磐石。實踐證明,新型陣地比第一批陣地優越得多。

陶勇和王效明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他們又提出了第三批炮陣地樣式:暴露炮場、掩體炮場和坑道炮場相結合的多炮場陣地。其特點是:暴露與隱蔽相結合,固定與機動相結合。

這種創新式設計既利於保全自己,又利於消滅敵人,更符合現代戰爭對岸炮陣地的要求。

構築多炮場陣地的關鍵是將固定式炮座改為炮車式的,能在軌道上移動的活動炮座。

在陶勇的親自領導下,一個由軍械、工程和岸防等部門組成的實驗組宣告成立。實驗組圓滿完成了改裝任務後,邀請炮兵學校的射擊、戰術教員進行射擊試驗。經過嚴格的檢驗,試驗獲得成功。

接著,某炮連工事被改建成能戰能防的多炮場陣地。王效明當即在全海軍推廣了這個成果。

海軍搞成了多炮場陣地,總參謀長粟裕聽了很高興,興致勃勃地率領30多位高級將領前來參觀、視察。

為演示多炮場陣地的作戰效能,某炮連進行了演習。

海邊的一處懸崖上,4叢灌木突然“裂開”,偽裝得如同石壁一樣的鐵門轟然洞開。伴隨著隆隆的轟鳴,4門高大的130毫米岸炮從坑道裏鑽出,順著20米長的鐵軌,迅速駛進炮位。

一陣火光和巨響之後,二層樓高的大炮又悄無聲息地縮回了坑道。石壁再次合攏,灌木“長”回到原處。硝煙消散處,除了石壁,還是石壁。

看到這些,粟裕露出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