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時,筷子碰牙還有聲呢,何況是鋼鐵大炮!”麵對困難,信心不足的戰士開始發牢騷了。
這些早在幹部的預料之中。
團部的炮兵處處長來了,給戰士們講紅軍時期紅軍戰士惜槍如命的故事;副排長也來了,給戰士們講遊擊隊戰士寧可犧牲也不繳槍的感人事跡;連長還用岸防部隊的英雄安業民寧可被燒死也要保護火炮的事情。
年輕的戰士們被感動了,紛紛說:“為了一支槍,一門炮,我們的革命先烈貢獻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今天,我們這點困難都克服不了嗎?”
試驗繼續進行,很快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二班操炮的聲音明顯小了許多。
部隊領導很高興,但很快就覺察出這裏麵有問題。無雜聲操作試驗能這麼快就成功嗎?陸軍兄弟可是練了大半年呢?
他們來到二班,認真仔細地檢查,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經過一番明察暗訪,他們終於發現了這其中的“貓膩”:
機械撞擊的地方被墊上了橡膠墊;機械應該聯結緊的地方被故意放鬆了螺絲;火炮鬆動的地方***進了竹片;有的硬彈簧也被換成了軟彈簧……
領導們有些失望,但也有些高興,畢竟,戰士們動了腦子。
部隊領導語重心長地對二班的戰士們說:“動腦筋,想辦法,是好的。但是,任意改變機械原有構造,不僅會損壞武器,打仗也不適用。搞無雜聲操作,減少武器磨損,是為了更好地消滅敵人,不能為無聲而無聲。”
二班從“彎路”被拉了回來,開始紮紮實實地進行試驗。
他們從改進操作手法要領入手,千方百計地消除人為撞擊。一個人摸索著操作時,大家在一旁觀看,對每一個動作進行研究。
哪個動作聲音大,撞擊重,大家就研究為什麼,手法應該怎麼改進,姿勢怎麼擺好。遇到了困難,就集體“會診”,群策群力,人人都出主意,想辦法突破。
就這樣,依靠大家的智慧,通過領導、專業幹部和群眾的三結合,二班共改進17項操作手法,摸索出了“兩慢一快”、“平準穩快”等16個操作要領。
接著,為了熟練掌握新的操作技術,二班掀起了苦練新技術的熱潮。二炮手原先操作時主要依靠機械彈簧的伸長力和慣性力,比較省力。現在,為了減少撞擊,他用大拇指壓住轉子,用手力代替了機械力,這就減少了雜音。但是,他的大拇指就吃苦了,練不了幾次就起了血泡。
二炮手為了練出鐵一樣的拇指,一有機會就在床沿、桌邊、石頭上磨大拇指,大拇指磨出了厚厚的一層老繭。
七炮手為了練出臂力,他把60多斤重的炮彈放到送彈盤上又拿下來,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地苦練。
各個炮位上的戰士為了熟悉每一個動作,進行了上千次的演練。
經過一番艱苦的訓練,二班終於掌握了一套新的操作技術。操作的速度也完全達到實戰的要求。
這天,在海軍學習和推廣郭興福教學方法的現場會上,岸炮一〇七連炮二班進行了無雜聲操作表演。數噸重的大炮在二班戰士的手中,隻發出輕微的聲音,甚至不發出聲音。
現場的觀眾被驚呆了,隨即報以熱烈的掌聲。
炮兵處的同誌向觀看表演的葉劍英彙報:
一〇七連炮二班去年各種彈簧的損壞率達50%,更換和修理量達60%;今年開展無雜聲操作以來,操作次數比去年大為增加,但沒有壞過一個零件。
據幾個岸炮部隊統計,去年損壞配件39件次,今年推廣無雜聲操作後隻有兩次。
葉劍英聽了高興地說:
無雜聲操作貫徹了勤儉練兵的精神,減少了機械磨損,要大力推廣。岸炮、大炮、小炮都應該學習這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