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的時間裏,石長賀從來沒有給自己安排過星期天。語文、算術、地理、曆史、幾何、三角,參謀專業、連長指揮專業,一門門功課像一個個堡壘一樣,被石長賀一個個地攻破了。

這天,學校設置了考場。3張桌子一字排開,六七個考官正襟危坐在後麵,威嚴地審視著參加考試的學員們。該石長賀應考了。他從一疊考題中抽出一張,上麵寫著:

敵人使用快艇襲擊我港口,在掩護港內艦艇出海時,岸炮火力如何使用?

石長賀想了想,回答說:“我先用兩門100毫米炮打它。”

翻譯人員當即做了翻譯。

按照蘇聯教材,答案應是:

所有火力全力以赴射擊,不讓敵人進入港口。一發現敵快艇,先用130毫米炮打,敵艇接近時,100毫米炮同時投入戰鬥。

蘇聯專家當然否定石長賀的回答。接著,蘇聯專家又問了一句;“你為什麼要這樣使用火炮?”

“敵人使用快艇襲擊我港口,肯定得有大型艦艇進行掩護。我把兩門130毫米炮用來對付敵人的大型艦艇,這是我的觀點。”石長賀堅定地回答說。

“你的根據是什麼?”

“我的根據是,快艇速度快,我們的火炮瞄準、修正需要時間。如果追著快艇打,很可能追不上,被敵人突進。我先用100毫米炮在快艇前進方向組成火力網,使它無法突進。”

石長賀停頓了一下,繼續說:“按照火炮性能,發射50發炮彈以後火炮發熱,需要冷卻,起碼10分鍾才能繼續射擊。這時火炮熱得快,打一會兒就得冷卻,發射頻率越來越低,造成空隙,敵人可以乘機突入港內。”

“我先不使用130毫米炮,待100毫米炮冷卻時,130毫米炮接著打。130毫米炮負有攻擊敵人大型艦艇的任務,就不能過早投入戰鬥。”

最後,石長賀眨了眨眼睛,又補充了一句:“陸軍打仗還要預備隊,我們怎麼能把全部火力都使用上呢?”

蘇聯專家聽完,喃喃地說:“這樣使用也行。”

“不過,”蘇聯專家補充道:“這樣使用火力得在特定的情況下,若敵人兵力少,就可以這麼打;若敵人兵力多,就得全力以赴全部投入火力。”

“他怎麼能想到這些呢?”蘇聯專家轉過頭來問王效明校長。

王效明回答說:“他在陸軍打過許多仗,還是戰鬥英雄呢!”

“哦!”蘇聯專家禁不住上下打量石長賀。

當時學員的文化都不高,又是口答,連鎖提問,反應要快,一般很難考得5分。

蘇聯專家看著石長賀,點了點頭:“好。給4分!”

中國學員表現出的實戰經驗和指揮技術,再一次讓蘇聯專家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