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海軍炮兵學校成立時,第一批到學校的蘇聯專家拿著教員和學員們的簡曆大聲歎氣,連連搖頭。

當時,我方助教98名,其中16名是國民黨起義海軍人員。他們雖然幹過海軍,但對海岸炮的新技術並不精通。其餘的助教都是部隊連排幹部機關參謀,雖然學過炮兵,但對海岸炮卻十分陌生。

學員入學前大多數是班長,文化程度很低,連基礎的幾何、代數都不知道,更不要說還要聽蘇聯教官用俄語講課了。

要把這些已經過了學習的年齡而小學還沒畢業,又不懂俄語的“大老粗”們,教成掌握複雜海岸炮技術的炮兵,蘇聯專家們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這也就難怪他們連連搖頭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學校采取了“教員教教員”的辦法。

專家不直接向學員授課,先教教員,然後教員再去教學員。於是,校園裏出現了一幅有趣的畫麵。

教員上一堂課還是老師,下一堂課就成了學生。

有的學員在課堂上提問,把教員問住了,教員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還沒學到這些,等我去問問老師,下一堂課再回答你。”

這個“知識接力”的辦法不僅解決了教員水平不夠的問題,而且解決了學員跟不上的問題,在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蘇聯專家對這種老師“現買現賣”的教學方法前所未見,開始時有些好奇,後來又感到疑惑,不久又興奮起來。他們欣喜地看到,多數學員都跟上了進度!

相對於教員來說,學員們的壓力要大得多。

他們都是從部隊裏挑出來的優秀士兵,能到這裏學習都肩負著部隊的希望。如果學不成被退學,那不僅是個人的恥辱,也是老部隊的恥辱。

因此,他們都拿出當年在戰場上拚殺的勁頭,發起一輪接一輪的學習攻堅戰。

看不懂公式就死記硬背。聽不懂課就利用休息時間反複琢磨,直到弄懂為止。習題作不對就不睡覺……

教室裏,宿舍裏,操場上,樹林裏,到處都能看到學員們捧著書本鑽研的身影;白天、黑夜、黃昏、節假日,時時都能看到學員在埋頭苦學。

蘇聯專家看到這些,不禁稱讚說:“中國士兵真能吃苦,他們的精神和我們打衛國戰爭時差不多啊!”

有一個叫石長賀的學員,他在戰火中入伍,沒有文化。調到海軍岸炮部隊當參謀時,不能記筆記,看地圖也隻能認幾個簡單的地名。他一看到“海洋”“氣象”“米位”“度”等專業名詞腦袋就發脹。

參加海軍第一批“掃盲班”剛剛結束,石長賀便被選調進炮校學習。

石長賀學的是參謀專業,必須學幾何、三角。這對於石長賀來說,他所遇到的困難無異於空手蓋高樓。但是,石長賀沒有被嚇倒,他是經過戰火洗禮的“孤膽英雄”。

當年在戰場上,石長賀自己空手繳獲了一支***,一挺輕機槍,還俘虜了幾個敵人。麵對敵人的刀槍都不怕,還怕學習上的困難嗎?石長賀背起書包,開始在另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衝殺。白天上了8個小時的課,一吃過晚飯,石長賀又背起書包走進教室或實驗室,溫習功課,完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