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末秋初,海軍炮兵學校開學了。

學校一開學就遇到了營具不足的問題。課桌板凳奇缺,有的學員不得不坐在背包上上課。紙張、墨水供應緊張,學校不得不要求每個信封反複使用4次。就連粉筆也定量供應。

生活條件也很差。宿舍裏沒有床鋪,人們隻好睡在地板上。沒有夥房和食堂,人們隻能在大樹下野餐和野炊。課堂沒準備好,上政治課時,人們在樹林裏席地而坐。

中南海軍來的同誌都隻有一床被子和一條床單,沒有褥子和毯子,他們睡覺時隻好把被子鋪半邊蓋半邊。

這些問題雖然不大,但給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不大不小的麻煩。不過好在部隊過慣了艱苦的生活,所有生活上和學習上的不方便都能克服。

後來,在學校後勤部門的努力下,這些問題都慢慢地解決了。

教學上的困難也很多,最讓人著急的是沒有教具。營具不足造成的困難可以克服,但教具不足就不能等了。為了解決學習上的問題,教員們開動腦筋,想出了一個個讓人叫絕的土辦法。

講解“彈著點”時,教員用裝上紅墨水的竹筒製成“水槍”。打一下“水槍”,讓醒目的紅顏色水柱從學員的眼前飛過,紅墨水打到地上,形成清晰的“彈著點”;

講“彈道學”時,用鐵絲套上小木頭炮彈,來回地滑動……炮兵學校沒有炮這是讓教員們最為尷尬的事情,無奈之下,他們模擬出了教學用的“大炮”。教室的一角,放著木頭做成的炮彈、炮栓,帆布做成的藥包。

開始上“裝填課”了,教員把一隻凳子往角上一放,旁邊畫上幾個白圈,說:“凳子就是炮,白圈就是炮手。”

講解完以後,叫上來幾個學員試試。學員抱上“炮彈”、“藥包”站立,班長下達口令,炮手急跨幾步進入位置,相互沒有碰撞,十分利落。

裝彈填藥的動作完成以後,班長一聲令下:“放!”

炮手做了一個下拉的手勢,同時拍一下凳子,“叭”的一聲,即表示炮彈出膛……

學習射擊指揮必須學會檢查“彈著點”。可是沒有電教設備輔助教學。幹部大隊的教員們又想出了“絕招”,伸出一隻巴掌,4個指頭並攏為“海麵”,大拇指豎起來就是“船”。另一巴掌4個指頭分開,表示4門炮4個彈著點的水柱。兩隻巴掌的手勢一合攏,就是一場“炮戰”。

隨著一聲聲“開炮”,“水柱”在“船”邊不時變換位置,學員自己高喊:“近彈!”

“遠彈!”

“偏右!”

“偏左!”

這種“絕招”,兩個人可以對練,一個人可以單練;就是走路時,兩隻巴掌一比劃,也可以打上一“仗”。

雖然各方麵的條件都很艱苦,但海軍炮兵學校的人們發揚我軍不怕吃苦、不怕困難的光榮傳統,發揮聰明才智,克服了一道道難關,培養出第一批學員。

1951年5月4日,第一期學員畢業了。

不久,“炮校無炮”的曆史也結束了。4輛大車拉著4門炮,轟隆隆地駛進學校的操場。學員們興高采烈地指指點點:“這是130毫米炮,這是100毫米炮……”

第二年,學校有了模型工廠,各種教具做得像模像樣。學校成立了區隊,增加了專業。學校有了自己的岸炮連……

海軍炮兵學校蒸蒸日上。一批批學員從這裏走出去,成為岸防部隊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