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24日,海軍炮兵學校在青島成立。原東北軍區炮六師師長王效明出任首任校長。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王效明就是東北抗日民主聯軍的傑出將領。他曾隨抗聯部隊開赴蘇聯接受訓練,並出任抗日民主聯軍國際教導營第二營營長。

解放戰爭時期,吉林收複後,王效明曾一度身兼8職,為建立和鞏固革命政權嘔心瀝血。

王效明上任後,首先按部隊的要求塑造軍人形象。

學校的教職員工來自五湖四海,每個人都帶來了原部隊的作風和特色。幹部也大都是老資格、老紅軍,具有我軍優良的傳統。

人員複雜,就不容易擰成一股繩,就不能形成戰鬥力;資格老,就會產生驕傲情緒。這些都不利於學校的建設和發展。

王效明在建校初期就規定:所有人都要參加正規的隊列訓練,每天早上要打背包、跑步、爬山,而且要參加不定期的夜間緊急集合和行軍訓練。

王效明還嚴格要求人們保持嚴整的儀容儀表,時刻保持良好的軍人形象。

一次,一個有蘇聯專家參加幹部的會議,王效明看到一個幹部沒有刮臉,胡子很長,當即批評說:“你為什麼不刮臉?這是禮貌問題,年輕輕的一臉胡子不好。”

幹部看到王效明刮得鐵青的下巴,又摸了摸自己密碴碴的胡子,低下了頭。

在王效明的領導和帶動下,海軍炮兵學校從一開始就展現出嚴整、嚴格、雷厲風行的軍人形象。

王效明不僅嚴格要求部隊,還用和藹的態度、體貼入微的關心凝聚著人心。

在批評那個不刮臉的幹部後,王效明得知那個幹部是因為沒有刮胡刀才沒有刮臉,就讓管理科給每個幹部發了一個。

有個星期天的早晨,人們突然聽到屋子裏的王效明大喊:“亂彈琴,簡直是亂彈琴!”

同住在裏外屋的參謀正在詫異時,隻見王效明一手提著馬靴,一手提著一隻張牙舞爪的螃蟹走了出來。

原來,他們周末趕海捉來的螃蟹,有一隻爬到王效明的馬靴裏去了。大家都笑得前仰後合。

既嚴格又和藹的王效明成為海軍炮兵學校的主心骨,成為教職員工的貼心人。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王效明親自承擔了部分授課任務,還常常深入課堂聽課。

一次,王效明聽一位國民黨起義海軍人員上課。課講完後按慣例是學員提問。

王效明第一個站起來問:“如果敵人往陣地上扔毒氣彈怎麼辦?”

“往山上跑。”

“為什麼?

“因為毒氣比空氣重,往坑道裏鑽。”

王效明聽了點了點頭。過了一會兒,他突然問:“都往山上跑,誰打炮?”

王效明以自己豐富的實戰經驗敏銳地發現了問題的所在,並告訴教員和學員們:

實戰勝於理論,責任重於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