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曆史“講談”教學法實驗
一、實驗背景展示
在教學目的、內容確定後,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這是關係到能否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涉及到能否有效地發揮曆史學科教育功能的問題。
二、實驗內容
在曆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我們認為講談教學法是處理教與學的矛盾,調動師生雙方積極性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講談法是講述法與談話法的有機結合,它們相輔相成,互相滲透,融為一體,自成教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是中學曆史教學中的兩種基本而重要的教法,但它們各有其長短,各有其利弊。
就講述法而言,它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生動的語言,係統地完整地向學生提供大量豐富而生動的曆史知識和與教材有關的新的曆史知識信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曆史表象和曆史概念。但是,如果長期使用單一的講述法,也會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無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影響曆史教育功能的效果。
就談話法而言,它是啟迪學生思維的一種好方法,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問題,激思、導悟、啟智於學生,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如果長期采用單一的談話法,則會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使學生難以掌握係統的、完整的曆史知識,教育功能也會落空。
因此,隻有集二者之長,互補其短,才能充分發揮師生的主導、主體作用,調動教與學兩方麵的積極性,從而創設一個和諧的、活躍的課堂氣氛和良好的教學環境,使知識傳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寓於“講談”之中。
“講談”教學法並非隨心所講,盲目而談。應該有嚴密的科學性,它要服從教學目標,為實施教學目標服務。應當從史出發,重在點上(教材的基本知識點和重點、難點),著眼於能力,落實在教育。要分別抓住每章節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確定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圍繞主線或主題展開“講談”。至於“講談”比例結構,應因材、因人,按需而定。
如《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這節教材,是屬新授課內容,其容量大,知識點多。在備課時,應從整體出發去設計“講談”教學,體現這節內容的知識的係統性、完整性。可以圍繞“統一”這條主線展開“講談”,設計的談話內容有:A,戰國七雄爭霸,最後由哪國完成統一大業?為什麼?(引導性談話);B,秦是怎樣完成統一的?(新授課談話);C、秦的統一有何意義?(同上);D、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采取哪些措施?(同上,並提示:主要從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麵思考);E、秦是怎樣一個封建國家?(鞏固性談話),這五個談話內容基本上把這節教材的基本知識點有機地串聯一起,使之環環相扣,點點相連,層層深入,具有較完整的課堂教學結構,也突出了教學重點。
教師的講述可結合或圍繞談話內容的主次、深淺而選擇恰到好處的講述方法。例如,對於有關曆史現象、史實之間因果關係或在教材中屬於次要的但又必須讓學生了解的基本知識,可以用概述和簡講的方法,例如話題A、C、E。對於重大的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的活動或業績、政績,講述要富有藝術性,語言要有感染力,在再現曆史映像和複活曆史人物形象中使學生獲取感性材料,形成正確的曆史表象和曆史概念。如話題B,一般可采用生動的敘述,使學生了解秦在完成統一過程中的軍事戰略戰術,還可設置一個“特寫鏡頭”——長平之戰,因為這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殲滅戰,也是我們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戰役,它為秦國兼滅六國掃清道路。教師在講述這一戰爭史實時,應通過生動的描述再現這一波瀾悲壯的曆史場景,使學生在豐富的想象中如臨其境,正當他們興趣盎然之時,教師以史激思,增加思維密度,進行這樣的談話:“當時較強的趙國為什麼在長平之戰中慘敗於秦?從中得到什麼啟示?”促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概述越國失敗的內因和外因,指出人才與治國的利害關係,理論與實踐的辨證關係,以史為鑒,以史導悟,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