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年,上海遠洋運輸公司開辟了非洲、歐洲和北美洲航線。但因“文化大革命”幹擾和企業管理不善、船員技術水平低,貨運質量差。一九七五年,公司進行企業整頓,初顯成效。當年已有船舶69艘、92.6萬載重噸,完成貨運量410萬噸,實現利潤8826萬元。

一九七七年,上海遠洋運輸公司增加了12艘船舶,其中有4艘多用途船、1艘集裝箱運輸船,正式開展集裝箱運輸和試開上海至歐洲、上海至日本的貨運班船航線。一九七八年,開始現代化改造,一批專業化、自動化的船舶編入船隊,蒸汽機船於年底全部淘汰。九月,“平鄉城”集裝箱船首航中國—澳大利亞集裝箱航線;十月,正式開辟上海至日本的貨運班船業務。當年,上海遠洋運輸公司的船舶已航行於82個國家和地區的265個港口,完成貨運量662.8萬噸。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五日,“柳林海”貨船從上海港出發,經日本神戶港,於四月十八日晨抵達西雅圖港,懸掛五星紅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遠洋貨船首次駛入美國港口。以交通部副部長彭德清為首的中國海運代表團出席了有美國運輸部部長、國家海運總署署長蒞場的各界知名人士和華僑代表等300餘人的歡迎大會,共祝兩國友好交往不斷發展。

一九七九年,公司還開展多種方式的經營活動,躋身於國際航運市場,積極攬運第三國家貨物,年底累計達30餘萬噸。當年十月,又將10萬載重噸級的散貨船“金田海”號出租。上海遠洋運輸公司由於經營有方和以全國交通係統勞動模範貝漢廷船長為代表的廣大職工的辛勤努力,麵目一新,成為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的後起之秀。

八十年代,公司銳意改革,在擴大航區的同時,注意調整和增開班船航線,並添置新的集裝箱運輸船和滾裝船以及電子自動化設備,完善管理,以適應航運市場的需要,提高經濟效益。一九八五年,公司擁有船舶143艘、262萬載重噸,營運規模不斷擴大,定期班船航線已開辟18條,其中集裝箱定期班船航線12條,雜貨定期班船航線6條。航線所及,包括美國東、西海岸,歐洲的倫敦、安特衛普、鹿特丹、漢堡,大洋洲的悉尼,日本的橫濱、神戶、大阪,以及香港地區和東南亞各國;不定期航線則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同年完成貨運量1321萬噸,貨物周轉量464億噸海裏。

四、天津遠洋運輸公司

天津遠洋運輸公司成立於一九七○年十月一日,由廣州遠洋運輸公司調撥成建製的船員和10艘雜貨船,邊籌建邊開展運輸業務,以適應中國外貿的迅猛發展。一九七三年,公司購置1艘5萬載重噸級油船,開始了中、日航線的原油出口運輸。此後,隨著石油、散糧、鋼鐵製品運量的不斷增多,組建了油船隊、散貨船隊和重型鋼鐵製品運輸船隊,一九七六年又開始組建以多用途船為主的集裝箱運輸船隊。一九七九年,公司擁有船舶83艘、145.6萬載重噸,其中雜貨船71艘、87.5萬載重噸,油船6艘、29.8萬載重噸,散貨船6艘、28.3萬載重噸;完成貨運量638.39萬噸、貨物周轉量263.75億噸海裏。八十年代,經過調整和改革,天津遠洋運輸公司主要經營以天津港為主的北方沿海港口至地中海、西非沿岸港口貨運航線,以及天津至日本的集裝箱和雜貨班船航線。一九八五年,公司擁有船舶109艘、184萬載重噸,完成貨運量677萬噸、貨物周轉量287億噸海裏。

五、青島遠洋運輸公司

青島遠洋運輸公司正式成立於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主要經營中國至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歐洲各國的海上散貨運輸。公司一方麵注意提高企業管理和船員駕駛技術水平,一方麵加速船舶的更新和改造。從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五年,船隊運載能力平均每年增長17%以上,平均船齡已降至十三年以下,每艘船舶均安裝有衛星定位儀和雷達,部分船舶還裝備了自動雷達標繪裝置或M3000型收報機,不僅保證了船舶航行安全,營運率也由一九七七年的84%上升到94%以上,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如中國至北美洲航線采用衛星氣象導航後,一般可縮短航期四至七天;實行航貼包幹辦法,商務、船舶保險、理貨等方麵均有改善,船舶自修保養率提高,備件消耗金額逐年減少,航運成本下降。船舶營運服務受到各方麵的讚揚。

一九八○年五月十三日,貨船“明海”號駛抵美國加爾沃斯頓港,受到美方熱情接待。五月十七日,一位曾經訪問過中國的老年婦女為答謝中國對她的盛情接待,特在加爾沃斯頓市最豪華的飯店設宴款待船員代表。五月十九日上午,市長、港長秘書等官員和新聞記者,還有那位熱情的老年婦女登船訪問。市長贈送給沙明宗船長一把金鑰匙和榮譽市民證書,授予全體船員以榮譽市民稱號;港長秘書代表市長和港長任命沙明宗船長為該港榮譽港長,並把任命狀、港口布置圖交給船長,宣布“以後每到加爾沃斯頓港,可不用引水,直接開船進港”。“明海”貨船抵美,頓時成為重大新聞,報紙、電視、廣播均以顯要地位予以報道。中國船員也以極大的熱情款待了美國友好人士137人次。六月一日,“明海”貨船滿載美國人民的情誼勝利返航。

一九八五年,青島遠洋運輸公司擁有船舶52艘、203萬載重噸,完成貨運量727萬噸,貨物周轉量446億噸海裏。

六、大連遠洋運輸公司

大連遠洋運輸公司於一九七八年一月一日正式成立,主要經營中國至日本和羅馬尼亞的石油運輸,以及中國至美國東、西海岸和泰國、新加坡、菲律賓等國港口的成品油運輸,兼營雜貨運輸。八十年代,世界石油運量減少,船舶過剩,運輸成本增加,船公司削價競爭激烈。大連遠洋運輸公司為適應航運市場的變化,及時製定經營策略,使經濟效益逐年提高,特別是利用本身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大慶、遼河和渤海油田為依托,貨源豐足。渤海和黃海沿岸的2.4、5、10萬噸級油碼頭也為運輸提供了良好的設施。一九八五年,公司擁有船舶26艘、47萬載重噸,完成貨運量612萬噸、貨物周轉量128億噸海裏。

其他遠洋運輸企業的發展

一九七九年中國實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後,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部門和企業紛紛開展直接對外貿易。國家為了加強對外貿易管理,協調各地、各部門的商品對外成交和出口,於一九八○年六月三日公布實施《出口許可製度的暫行辦法》。交通部也采取積極有效的辦法,扶植其他遠洋運輸企業成長。

一、交通部與地方交通部門合營遠洋運輸企業

一九八○年以來,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相繼與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和河北等省交通部門合營組建了各省的遠洋運輸公司。為了迅速打開局麵和提高經濟效益,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尊重其意願,在經營管理、物資供應、船務代理、招攬貨源和調劑航線等方麵都給予照顧;對實力較弱的公司,則聯合經營,統一調度,年終分紅。近年來,各公司經營效果不一,各有消長,外貿貨源較為雄厚和經營管理有方的,發展較為迅速。

江蘇省遠洋運輸公司成立於一九八○年二月。當月十七日,“雨花”貨船滿載水泥首航香港儀式在南京港舉行,揭開了江蘇省外貿運輸的新篇章。六年來,公司建立了較為健全的管理機構和技術素質良好的職工隊伍,運力和運量穩步增長,經營範圍包括外貿貨物海上直達和中轉運輸,以及租船和國際航運業務。主要航線是通往日本、朝鮮、東南亞和西歐各國不定期航線,以及張家港—香港、南京—香港、南通—香港和張家港—日本的定期班船航線。此外,為了積累發展基金,公司還與國內外同行業合作,合資經辦其他業務。如與香港友聯船廠合資經營友聯大廈有限公司,與有關航運企業聯合經營班船運輸以及船員勞務輸出等。在完成外貿貨物運輸任務的前提下,利用暫時空閑的船舶承擔國內沿海貨運和第三國的貨運。一九八五年,公司擁有船舶6艘、3.8萬載重噸,完成貨運量48萬噸、貨物周轉量5.7億噸海裏。

河北省遠洋運輸公司是以自籌資金和銀行貸款買船並與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合營,於一九八○年六月在秦皇島市成立的。八月三十一日,“興隆”貨船首航香港,同年底又有“豐寧”、“新樂”兩艘貨船投入秦皇島—香港航線。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國際航運市場競爭激烈,港口費用提高,運價下跌而燃油提價,公司經營連續虧損。麵對困難形勢,公司在省人民政府和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的支持下,著力改善經營管理和擴大經營範圍,四方攬貨,增加貨源,減少船舶空放次數;同時節省開支,擴大船舶自修、自卸範圍,擴展了航線,超額完成貨運指標,扭虧為盈。一九八四年,公司製定了“振作精神,解放思想,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安全生產、優質服務為重點,加快整頓企業步伐,改善經營管理,減少虧損,力爭扭虧為盈”的方針和措施。當年八月,增開中國—朝鮮航線,參加秦皇島—香港集裝箱運輸。一九八五年,公司業績更上一層樓,擁有船舶4艘、3.7萬載重噸,完成貨運量24萬噸、貨物周轉量2.8億噸海裏。

二、原有航運企業擴展遠洋運輸業務

交通部上海海運局和廣州海運局早在一九七九年就分別組建了遠洋運輸船隊,分擔外貿的糧食、礦石和石油的海上運輸。上海海運局還在一九八○年、一九八三年分別與有關單位合作,成立了上海海興輪船有限公司和上海市錦江航運有限公司,開展長江下遊主要開放港口至香港、東南亞地區的近洋航線,承擔客、貨運輸。

一九八二年,長江輪船總公司組建了中國揚子江輪船股份有限公司,經營長江中、下遊至日本、香港和東南亞的江海、近洋運輸航線。

大連海運公司成立於一九八○年,主要承擔遼寧省外貿物資海上運輸。公司相繼用銀行貸款購買了“黃金山”、“白銀山”、“榮華山”等7艘、5.8萬載重噸遠洋運輸船舶,主要經營大連—香港—日本航線。一九八五年,完成貨運量51萬噸、貨物周轉量5.2億噸海裏。

山東省海運公司是一九八○年二月七日在原青島海運公司的基礎上成立的。它以“魯海65”貨船首開香港航線,一九八二年二月又增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航線,計26個港口。一九八五年,公司擁有船舶6艘、4.5萬載重噸,完成貨運量50萬噸、貨物周轉量5.5億噸海裏。

福建省、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是華僑的主要故鄉,曆史上曾是遠洋船舶彙集之處。一九七九年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和台灣海峽的正常通航,為開展地區近洋外貿物資交流和旅客運輸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當年,福建省輪船公司利用僑資和國外貸款購買貨船13艘、5.61萬載重噸、1361客位,其中有集裝箱運輸船2艘,相繼開辟了通往新加坡、曼穀、宋卡、檳城、馬尼拉、宿務、廣島和香港等貨運航線,並以“集美”、“鼓浪嶼”兩艘客船開辟了廈門至香港的客運班船航線。此外,公司還與香港3家航運公司簽訂船員出租合同,派遣了300餘名船員服務於外籍船舶,在經濟和技術方麵獲益甚多。一九八五年,公司擁有船舶68艘、8.6萬載重噸、1278客位,完成貨運量69萬噸、貨物周轉量4.9億噸海裏,客運量10萬人、旅客周轉量0.3億人海裏。廣東省以省航運總公司為主導力量,聯合各地航運企業開展以香港、澳門為主要對象的外貿物資運輸和旅客運輸。廣西壯族自治區則以在香港成立的桂江船務有限公司為外派機構,組織各航運公司開展香港、澳門的外貿物資運輸和旅客運輸。

三、其他經濟成分的遠洋運輸企業

其他經濟成分的遠洋運輸企業相繼建立,是八十年代中國遠洋運輸業發展的又一特點,迄今已有四十餘家。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一九八四年重建的重慶民生輪船公司、南京大達輪船公司。重慶民生輪船公司是原民生實業公司總經理盧作孚先生之子盧國紀在有關單位讚助下,以改革和創新的精神,會同原民生實業公司的同仁成立的。公司以江、海、近洋貨運為主,兼營旅遊業和外貿進出口業務。大達輪船公司是南通市工商業聯合會籌辦和主管的,是原民族實業家張謇創辦的大達輪船公司在新形勢下的重建。公司憑借南通市濱江臨海、內河水網密布和對外經濟開放的有利形勢和曆史上的航業傳統,開展長江、沿海和近洋航運業務。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對外開放的發展,這些具有優良經營傳統的輪船公司和新成立的航運企業,從小到大,日臻完善,形成特色並成為水運事業中一支活躍的力量。

大型涉外遠企業的發展

一、香港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香港招商局是一八七三年一月十七日正式成立的輪船招商局(設於上海南永安街)設在香港的分支機構,全稱輪船招商局香港分局。輪船招商局於一九三二年定名為國營輪船招商局,一九四八年九月又改組成為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香港招商局也同時改為分公司,習稱香港招商局。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市解放後,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即被人民政府接管並改組為國營企業,其分布在各地的分支機構和財產也當然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

一九五○年一月十五日,香港招商局經理湯傳、陳天駿響應中央人民政府的號召,率全體職工和在港的13艘船舶宣布起義。從此,香港招商局成為交通部駐香港的代表機構和航運企業。五十年代初期,美國政府和國民黨集團對中國沿海實行軍事封鎖和貿易禁運政策,香港招商局的處境困難,依靠國家撥款維持。一九五七年以後,中國經濟建設發展,對香港的直接貿易和轉口貿易物資逐漸增多,香港招商局除承擔中國輪船進出香港的代理業務外,還與外資航運公司廣泛合作,開展中轉業務。同時將原有木結構碼頭改建成香港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碼頭,原有舊倉庫也被改建成為當地最大的、擁有4層普通幹貨倉和4層冷凍倉的新型倉庫,還建造和購置了一些鋼質駁船和拖船,提高了貨物倉儲和運輸能力。此外,配合遠洋運輸業的發展,為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代購和租用船舶。一九六五年創建香港友聯機器修理廠(今友聯船廠的前身),一九七二年開辦香港海通有限公司,經營船舶機械物料。

一九七八年,香港招商局執行“以航運為中心,立足港澳、背靠內地、麵向海外,多種經營,工商結合,買賣結合”的方針,擴大了經營自主權。一九七九年一月,香港招商局經國務院批準並在有關方麵的大力支持下,開新中國經濟特區的先河,由袁庚主持興辦了蛇口工業區,在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改革中多有建樹。六年來,蛇口工業區堅持“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資金來源以引進外資為主,產品銷售以外銷為主”的發展方針,把昔日的荒灘野嶺建成初具規模的對外開放港埠。一九八四年七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擴大蛇口工業區為14平方公裏,並成立管理局行使地方政權組織的職能。

隨著經濟、政治體製改革的深入和發展,蛇口工業區采取一係列有利於引進外資、先進技術設備和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等措施。一九八五年,設有各類工商企業200餘家,總資產超過80億港元;蛇口港貨物吞吐總量達130萬噸,往來於香港、廣州、珠海和石歧等地的旅客運量達80萬人。蛇口工業區的基本經驗是:推行社會主義民主法製,提倡珍惜時間、講求效益、平等競爭、嚴守職業道德,建立健全一整套具體管理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