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香港招商局還在其他經濟領域銳意開拓,積極參與南海石油開發的各項後勤服務,先後獨資創辦和投資控股國內外兩家銀行、11家酒店,涉足國際貿易、旅遊和建築業,具備了經營多元化的集團企業法人資格。一九八六年,經國家工商管理局批準,正式成為香港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它在香港和蛇口工業區以及國內外擁有全資附屬企業、合資企業等共計309家。其中主要直屬企業有:
招商局船務企業有限公司,一九八四年九月注冊成立,前身為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業務部,主要經營船舶代理、貨運代理和客運代理,兼營攬貨、訂艙、海陸空聯運、貨物轉口和集裝箱租賃、托運、存儲、拆裝貨物,代聘中國海員,代申請中國海員證書,代辦船、貨保險和海事處理,代洽船舶買賣、租賃、建造和修理,代售中國和國際海運客票,以及其他有關航運業務。
招商局國際船舶貿易有限公司,一九八四年十月注冊成立,前身為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船舶經紀部,曾為中國遠洋船隊的建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其主要業務是為客商買賣船舶和訂造新船,開展商務和技術談判,簽署買賣合同,代客商編製技術文件、審查船舶設計圖紙、實船檢驗、工程驗收和交接,提供國際船舶市場、金融市場、造船技術、船用設備和其他有關船舶技術和商務的谘詢服務。
香港明華船務有限公司,一九八○年一月成立,主要經營船東、船舶代理、船舶買賣、船舶租賃、船舶管理、貨物運輸、集裝箱運輸和油田後勤服務等業務。公司擁有半集裝箱運輸船、散貨船和雜貨船,開辟了香港至黃埔、汕頭、海口、廈門、湛江和北方沿海港口的集裝箱支線班船航線和不定期貨運航線。
招商局倉碼運輸有限公司,一九八四年七月注冊成立,主要經營碼頭、倉庫和水運貨物裝卸、駁運等業務。在香港堅尼地城擁有一九八四年九月落成的碼頭和倉庫。碼頭為突堤式,兩側可靠泊7000和1萬載重噸級船舶各一艘,同時可進行貨物水上過駁作業,是香港地區唯一的一座散雜貨碼頭。倉庫樓13層,總建築麵積達2萬平方米,堆儲貨物能力達2萬噸。一座16層的倉庫樓正在建設之中。公司所屬駁船運輸有限公司的經營也十分活躍,並開展至廣州、蛇口工業區和澳門等航線貨運業務。
香港海通有限公司,成立於一九七二年,主要業務是為輪船公司、港口、船廠和進出口公司提供船舶機械設備、生產和生活物料等。其下屬的全資公司有海虹船舶油漆有限公司、海信電子有限公司等,合營的企業則有貴海公司、申海公司、江通公司、海聯公司等。
友聯船廠有限公司,一九六五年注冊成立,一九八一年底在青衣島建成占地13萬平方米的新廠,成為香港地區的大規模新型船廠,具有承修4萬載重噸級以下船舶和大型海上鑽井平台的生產能力。
招商局發展有限公司,前身是招商局發展部,一九八四年十月擴組為發展公司,在香港注冊。蛇口工業區建設的成功,證明發展公司具有雄厚的實力和豐富的經驗。
招商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一九八二年,主要業務是承建各類工業廠房、住宅樓宇、碼頭、倉庫、機場、道路、橋梁等工程,承接室內裝飾和水、電、冷氣設備的材料與安裝工程,經營各種建築材料、設備和工程機械的貿易,並與中國路橋工程公司合作,開展海外工程業務。
香港招商局集團還代管香港遠東船舶檢驗社,代理中國船舶檢驗局的船舶檢驗工作,代管華德海洋工程公司,代理中國海洋工程服務公司、海難救助打撈公司和拖船公司的海洋工程、海難救助、沉船打撈和海上拖航業務,代管振華工程公司,代理中國港灣工程公司的海港工程業務。
一九八五年五月,招商局召開董事會議,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製定了“圍繞航運,增強實力,擴大陣地,形成體係,發展多種經營,辦好蛇口工業區,充分發揮航運支柱和內外交流的窗口作用”的方針。全體同仁決心加強團結,振奮精神,做好各方麵的工作,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為發展香港和國內的經濟合作以及香港地區的穩定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中國外輪代理總公司
中國外輪代理總公司是統一經營國際海洋運輸代理業務的全國性企業,業務範圍包括船舶代理、貨運代理、攬貨訂艙、客運代理、集裝箱運輸代理、國際聯運以及其他有關業務。
新中國誕生後,在中國外輪代理總公司成立之前,國際海洋運輸代理業務經曆了一個由分散到集中的過程。五十年代初期,在天津、上海和廣州等對外開放的港口都有規模不等、名稱不一的外輪代理機構,以及私營的船舶代理行。此外,還有外國商人經營的船務公司或代理行。其中較大的有英商怡和洋行、太古洋行、保和洋行,丹麥的寶隆洋行、捷成洋行,挪威的挪威公司、順亨洋行,瑞士的百利洋行,瑞典的維昌洋行,法商郵船公司,蘇聯在旅大市設立的“外商部”和蘇聯遠東輪船公司大連辦事處(一九五○年後改為蘇聯駐華商務處大連分處)。
一九五○年,參加中國沿海運輸的僑商船舶逐漸增多,在大連則由大連輪船公司營業部兼辦代理業務。當年十月一日成立海運服務部,專門受理外輪代理業務。此後,海運服務部先後歸大連航務局和交通部北洋區海運管理局領導。
一九五三年一月一日,交通部根據中央人民政府財政經濟委員會的指示,首先將各對外開放港口中獨立經營的外輪代理機構歸並統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各港務局領導的外輪代理分公司,而在交通部海運管理總局內設立遠洋運輸科(對外稱中國外輪代理總公司)。一九五六年,中國外輪代理總公司完善建製,成為主管海洋運輸代理業務的全國性機構。
“一五”期間,各私營船舶代理行經改造歸並到各地的外輪代理機構,各資本主義國家開設的洋行或船務公司因業務蕭條紛紛歇業或由中國折價購買。一九五七年五月一日,大連外輪代理分公司接管了蘇聯來華船舶的代理業務。
隨著機構的調整,外輪代理業務規章和管理辦法也不斷完善。一九五一年,交通部海運管理總局頒發《代理海輪費收辦法》,使之成為各地外輪代理公司製訂代理費率和標準的基礎。一九五二年又頒發《代理外輪業務暫行辦法》和《中國外輪代理公司暫行財務會計事務處理細則草案》,形成外輪代理公司業務章程的雛形。翌年,為統一業務,中國外輪代理總公司頌發《中國外輪代理公司業務暫行辦法》,統一了業務單證格式,使公司業務與各港口、船舶運輸單位生產業務密切聯係起來,進而保證運輸生產有計劃地進行。一九五五年,中國外輪代理總公司正式頒發了《中國外輪代理公司業務章程》。自一九五七年下半年至一九六六年,在全國主要港口,以外貿局和外輪代理公司為主,外貿運輸公司、進出口公司和人民銀行等參加,組成運價小組,曾為廢除遠東水腳公會的不合理運價開展了鬥爭,取得了勝利。
隨著經濟建設和遠洋運輸事業的發展,中國外輪代理總公司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航運代理企業之一,下設43家分公司和14個辦事處,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廣泛的代理業務網。中國外輪代理總公司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餘家輪船公司以及為數眾多的聯運、貿易、工商、金融、保險等企業建立了密切的聯係。公司成立三十年來共代理船舶328461艘次,貨運量119344萬噸。一九八五年代理船舶31288艘次,貨運量13671萬噸,與成立初期相比,分別增長了18倍和451倍。此外,每年還代理國際旅遊船200餘艘次,接待國外遊客5萬多人,承辦國際聯運貨物近100萬噸,開展散貨包裝10餘萬噸。
中國外輪代理總公司以“為對外貿易運輸服務,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海運交往”為經營宗旨,堅持“客戶至上,服務第一”的方針,不斷改進工作,努力提供優質服務。
三、中國外輪理貨總公司
外輪理貨是外貿運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它對承托運雙方覆行運輸契約、買賣雙方履行貿易合同和船方保質保量地完成運輸任務,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理貨的興起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曆史。
一九二○年上海港就有上海幫的泡力笙代維公司和廣東幫的協記太利公司,代表船方進行點數、計量、交接貨物。到一九三五年,上海曾有六家、青島曾有三家理貨公司,其他各港也有一些理貨公司,均依附於外商輪船公司,由封建把頭把持。此外,各碼頭也設有理貨部門,與船方理貨人員交接貨物。抗日戰爭期間,大部分理貨公司都被日本侵略者霸占,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方有所恢複。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海員工會領導下,成立了“上海外輪理貨委員會”和“青島理貨服務處”等不同形式的理貨機構。一九五三年,進行民主改革,清除了封建把持製度,各港將理貨業務設於裝卸作業區。一九五七年,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將外輪理貨業務獨立,在外輪代理公司設立理貨科,對外使用外輪理貨公司名義。一九六一年,交通部召開第一次全國外輪理貨工作會議,決定成立中國外輪理貨總公司,各對外開放港口均成立外輪理貨公司,成為具有公證性質的獨立的理貨業務單位。“文化大革命”動亂中,理貨事業遭到嚴重破壞,曾實行“工組理貨”,實際為無人理貨,對外信譽受到極大損害。一九七一年恢複了外輪理貨公司。一九八○年重新調整了各港的外輪理貨公司體製,促進了理貨業務的蓬勃發展,理貨信譽迅速提高,受到外籍航商的好評。中國外輪理貨總公司已與羅馬尼亞、日本等國家的理貨機構簽訂了理貨協議,與更多國家的理貨機構建立了業務關係和友好往來。
一九八五年,全國共有38個港口設有理貨分公司和辦事處,另在北京設立了集裝箱拆裝箱業務理貨部,辦理船舶理貨2333艘次,理貨量達8087萬噸、62055萬件,其中集裝箱55.7萬箱(國際標準箱)。
四、中國船舶燃料供應總公司
一九六○年以前,中國石油工業落後,各類動力燃油供應十分緊張,各個港口都沒有船舶燃油供應機構,既影響了船期,又增加了運輸成本,對外影響也很不好。
六十年代,中國石油工業生產大發展,外貿運輸船舶進出港數量逐年增加。商業部在各港口的石油供應站負責船舶燃油供應工作,但是設施缺少,供應不及時。一九七一年十一月,遵照國務院指示,商業部、燃料化學工業部、對外貿易部和交通部聯合召開所屬有關部門的會議,專門研究外輪燃油供應問題。後經國務院批準,一九七二年四月一日交通部成立中國船舶燃料供應總公司,並在各主要港務管理局和上海海運局領導下,設立大連、秦皇島、天津、青島、上海、黃埔、湛江分公司,統一管理海洋運輸船舶的燃油、潤滑油和淡水供應工作。一九七三年初又在連雲港增設分公司。
中國船舶燃料供應總公司成立以來,船舶燃油和淡水供應工作全麵展開,發展迅速。一九七一年供應來港外貿運輸船舶的燃油僅28萬噸,一九八五年則增至132.2萬噸,十四年累計供油2320.6萬噸,其中外貿運輸船占474.4萬噸;供淡水3253.2萬噸,其中外貿運輸船占1250.9萬噸。同期,累計營業金額近52億元,利潤總額達14億元,並扭轉了船舶燃料供應的被動局麵。在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九年兩次世界石油危機中,中國各港口供油正常,贏得了信譽。
自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五年,中國船舶燃料供應總公司先後與日本、英國、美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國和香港地區的18家公司簽訂了供油協議。一九七九年以來,還陸續與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和香港地區的石油公司簽訂了代供船用潤滑油的協議,並經國家批準經營進口船用燃料油的業務。此外,與香港東方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簽訂了船用潤滑油的來料加工業務,一九八三年又與香港招商局和殼牌石油公司聯營蛇口工業區的華英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船舶燃料供應總公司及其各分公司的生產設施不斷充實和發展。供油船是主要工具,總公司成立初期隻有商業部移交的4艘油駁、2艘拖船以及上海海運局燃料站的38艘供油船,合計44艘。一九八五年,保有各類工作船95艘,除完成年供油量196萬噸、供淡水量251萬噸外,尚有很大潛力。在貯油設施方麵,公司成立初期隻有上海何家灣2個貯油罐,總容量達5000立方米。國家先後投資1.38億元,在各港口建成總容量為31.5萬立方米的貯油罐和8座供油碼頭,總設計能力為年周轉量240萬噸燃油。
五、中國交通進出口服務公司
中國交通進出口服務公司於一九八一年四月成立,同年八月開業。它是交通行業的對外貿易公司,主要業務是為交通企事業單位辦理技術、設備的引進和中外合作項目。公司成立以來,先後承辦了1000餘引進項目,其中主要有港口專用裝卸和運輸設備,航標器材和打撈救助、水下施工設備,通信導航和船舶交通服務設備,公路工程和養護機械,公路勘測、檢測設備,汽車檢測設備,科學研究和教學器材,電子計算機等等,為交通運輸的技術改造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一九八五年,中國交通進出口服務公司開始經營“第二手”船舶的進口業務,為廣州海運局、上海海運局和各救助打撈局等部門購進了相當數量的貨船、油船和工程船舶。同時努力開拓技術和設備出口,辦理來料加工、合資經營、合作生產、技術合作、維修代理等,並為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提供谘詢服務。同年底,中國交通進出口服務公司成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公司配備有經驗豐富的業務和技術人員,同各國航商和企業建立了廣泛的業務聯係。
六、中國海員對外技術服務公司
中國海員對外技術服務公司於一九八四年成立,受交通部領導並受對外經濟貿易部歸口管理,是獨立經營的全國性的國營企業。公司的宗旨是遵照國家的對外經濟貿易的方針、政策及有關法律和規定,努力發展同國外客商的友好合作關係,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世界航運事業服務。
公司通過各種方式向國外提供各類海員和海運技術、經濟工程人員,海事谘詢,海員培訓考證及其他技術勞務服務,與國外客商發展廣泛的各種經濟技術合作。
公司還是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會員並與各地水運企業、港口管理部門、船廠、海運院校等有密切的聯係,擁有雄厚的人力資源、技術力量和培訓設施,並與上海、廣州海運局,大連輪船公司,大連、天津、上海、寧波、湛江港務局以及上海航道局、長江航務管理局、長江輪船總公司建立了海員對外技術服務公司。在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廈門、廣州、珠海、蛇口等沿海城市設立代表處或分公司,並在希臘、香港和泰國等地派駐有代表處,還與一些航運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代理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