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遠洋運輸業
遠洋運輸業概述
新中國的遠洋運輸業,是在國民黨的軍事封鎖和帝國主義的對華禁運以及國內經濟極度困難的條件下創建的。為了盡快恢複經濟和開展對外貿易,一九五○年九月,交通部、貿易部聯合在天津建立中國國外運輸公司,租用外籍商船開展對外貿易運輸。一九五二年八月,公司遷至北京,翌年更名為中國海外運輸公司,不久改稱中國外貿運輸公司(又稱中國租船公司),隸屬對外貿易部(今對外經濟貿易部)領導。同期,國家采取“爭取、團結、扶助”的方針和一係列優惠政策,鼓勵海外僑商投身祖國的海運事業。一九五○年有21艘、13.04萬載重噸的商船參加外貿物資運輸。一九五五年,“大南”、“義益行”、“振盛行”、“海洋航業”、“三一”、“五福”、“順昌”、“南洋”和“捷順”等9家船公司的商船約263艘次,完成外貿貨運量37.09萬噸。一九五七年,廣東省華僑委員會、廣州外輪代理公司和“五福”、“順昌”、“捷順”等船公司組成“華僑航商駐穗聯絡處”,以加強彼此間的聯係和團結,互通情報並提供有關運價、費率、艙位等方麵的資料,統一分配航線和貨源。自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八年,“順昌”、“捷順”、“南洋”、“大南”、“萬國”、“永寧”、“祺福”、“五福”等船公司共承運華南各港進出口物資724036噸。
一九五一年六月十五日,中國和波蘭兩國政府本著互利合作的原則,組建了中波輪船股份有限公司(時稱中波海運公司)。公司股金雙方各半,共擁有10艘、10萬載重噸遠洋運輸船舶。在長達1.25萬海裏的航線上,中、波兩國船員,衝破美蔣集團的軍事騷擾和劫持,堅持外貿物資運輸,為發展兩國遠洋運輸事業和增進友好合作,作出了貢獻。一九七八年,公司股東會議決定,如一方不主動提出解散,公司將長期存在下去。
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一日,中國和捷克簽訂了“中捷發展航運議定書”,並決定將中國所有的貨船“尤利烏斯·伏契克”號、“利吉柴”號委托捷方代營。一九五九年,兩國政府決定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國際海運股份公司”,船舶所有權仍歸投船方,實行分船核算、自負盈虧。此時,中方已投船7艘、8萬載重噸。一九六七年,根據捷方的要求,公司解散。
一九六一年,中國遠洋運輸業已經有了十年的經營經驗,培養了一批高、中級船員和企業管理人才,同時與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係,特別是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更為密切,國際威望與日俱增。此時,創建遠洋運輸企業和自營運輸船隊,不但迫切需要,而且已有可能。當年四月二十七日,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及其廣州分公司同時成立。它首先把年初購進的兩艘客貨船加以整修,易名為“光華”和“新華”,又改造了“中華”、“和平”和“友誼”3艘貨船,共有5艘遠洋客、貨船。
六十年代,國際航運合作進一步發展。應阿爾巴尼亞政府的要求,中、阿兩國政府簽訂了合建中阿輪船股份公司的協定。一九六二年四月二日,公司正式宣告成立,雙方投資各半(阿方投資額由中方貸款),有遠洋運輸船3艘,至一九七七年底共完成貨運量170萬噸。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公司解散。
一九六七年六月二十二日,中國和坦桑尼亞為加強兩國經濟友好合作,成立了中坦聯合海運公司,雙方投資各半(坦方金額由中方的無息貸款支付),有船5艘、7.34萬載重噸,主要經營中國至東非、紅海、地中海各條航線,多是承運兩國間的貿易物資。
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的成立,標誌著遠洋運輸事業進入了以自主經營為主、合資經營為輔的時期。但是,由於基礎薄弱、經驗不足、資金短缺和國際形勢錯綜複雜,遠洋運輸船舶數量的增長仍然十分緩慢。
六十年代,世界政治和經濟形勢動蕩起伏,礦砂、糧食等散貨和石油、天然氣等液貨運輸量劇增。為了壯大遠洋運輸船隊,扭轉長期大量租用外輪的被動局麵,在周恩來總理的正確決策和李先念副總理、彭真副委員長等中央領導人的具體指導下,外貿部、中國銀行、國家計委積極支持交通部利用中國銀行的海外積資,以貸款的方式購入大量的適合需要、船價也較適中的“第二手船”。同時還以外貿的順差繼續在國外訂造新船。從一九七二年到一九八○年,累計購入運輸船舶529艘、992萬載重噸,其中有10萬載重噸級油船、新型大(重)件貨運輸船和集裝箱運輸船。除退役轉入沿海運輸和報廢者外,中國遠洋運輸公司淨增432艘、846萬載重噸的技術較為先進的遠洋運輸船隊。一九七五年即實現了周恩來總理的夙願:中國船舶承運的外貿貨物量已占應承運份額的70%以上,取得了應有的自主權。交通部也以遠洋運輸所得盈利按期償還了中國銀行貸款本息。
隨著遠洋船隊的壯大,一九六四年成立了上海遠洋運輸分公司,一九七○年至一九七八年先後成立了天津、青島和大連遠洋運輸分公司。一九七九年,各分公司獨立建製並開展各有側重的遠洋運輸業務,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還相繼與其他航運國家和地區成立合營航務、航運公司。
八十年代,中國實行改革和開放,而國際航運市場蕭條,船舶過剩,競爭激烈。為此,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決定在“六五”期間訂購426萬載重噸各類新型船舶,使船隊更好地適應貨運需要。隨著經濟改革和地區外貿運輸的發展,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也紛紛成立各種形式的遠洋運輸企業。一九八五年,全國獲準從事國際海運的公司(含中外合營公司)達66家,其中與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合營的就有江蘇、浙江、河北、安徽和江西等省遠洋運輸公司,基本形成了以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係統為主導,有中國對外貿易運輸公司和各地區國營、集體合營公司相協調的外貿海洋運輸體係。這些企業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既協作又開展有益的競爭,求得共同發展。同時,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積極而穩妥地開拓國際航運市場,承攬第三國的貨運業務。一九八五年,全國交通係統擁有各類遠洋運輸船舶1063艘、1379.5萬載重噸,完成貨運量6627萬噸,貨物周轉量2877.3億噸海裏(含與香港、澳門間的拖駁運輸)。
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及其直屬公司
一、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
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正式成立於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七日,設於北京,是交通部的直屬企業,中國遠洋運輸的主要力量。總公司下設5個直屬公司以及與地方交通部門合營的5個省的遠洋運輸公司。它在德、日、英、美等16個國家和香港設有航運代表處或代表。它與國外合營的企業已有中遠北美有限公司、中日國際輪渡公司、中挪考斯克拉夫航運租船公司、香港遠利船務有限公司、聯邦德國考斯瑞克航運代理有限公司、斯諾塔考(肯尼亞)有限公司、荷蘭海洋樂園,還有6家正在籌辦。
一九八○年以前,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及其所屬公司,主要根據國家計劃承擔外貿物資和援助發展中國家的物資運輸,一九八○年經營運輸船舶527艘、963.1萬載重噸,完成貨運量4281萬噸、貨物周轉量1906億噸海裏。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五年,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奮力改革和技術革新,以適應外貿物資運輸的迅猛增長和開發國際航運市場的需要。五年間訂購各類現代化運輸船舶426萬載重噸,淘汰老舊船舶49艘。一九八五年,總公司共經營運輸船舶(含期租船)614艘、1333萬載重噸,其中有集裝箱運輸船、散貨船、滾裝船、載駁船、冷藏船、多用途船、油船、木材運輸船、雜貨船和客貨船。船舶總噸位比一九六一年增加40餘倍。船隊構成更為合理,集裝箱運輸船(含半集裝箱運輸船)和滾裝船已占船隊總噸位的11.5%。船舶技術狀態達到八十年代的世界水平,自動化機艙的船舶已占總艘數的28%,各公司以電子通信和計算機係統與航行船舶和有關企業取得及時而準確的聯係,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競爭能力。一九八五年完成貨運量5895萬噸,主要貨種為礦石、糧食、鋼鐵和石油。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已成為世界十大船公司之一,其船隊航行於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主要班船航線有94條。其中,國際集裝箱班船航線20餘條,每月有49個航班;雜貨班船航線37條,每月有44個航班;上海與日本大阪、神戶港之間的客貨輪渡,每月有4個航班。
二十五年來,遠洋運輸船舶平均年噸位遞增率17.6%,貨運量遞增率18.5%。與此同時,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及其分公司,努力提高服務質量,改善經營管理。首先樹立了為貨主服務的思想,徹底改變官商作風,采取各種方式做好貨運工作。其次,調整組織機構,設立各級貨運部門,負責貨源信息和組織工作。第三,提高各航線的經濟性和合理性,增強運輸能力,提高經濟效益。第四,在船舶管理方麵試行經濟責任製,實行單船成本承包辦法。八十年代以來,它在國內外航運市場上生機勃勃,以“安全、價廉、迅速、方便”的服務,贏得客戶的信賴和好評,經濟效益逐年提高。
二、廣州遠洋運輸公司
廣州遠洋運輸公司正式成立於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其前身是一九五八年成立的交通部遠洋運輸局廣州辦事處。它是交通係統第一家國營遠洋運輸企業,為中國遠洋運輸的恢複和發展,為促進國際貿易和航運的友好合作,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一九五八年廣州辦事處的主要任務是:積極研究和組織開辟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的航線,團結和組織海外僑商參加海上運輸,領導廣州、黃埔、汕頭、湛江、八所等港的外輪代理公司,督導中波輪船股份公司駐黃埔辦事處和調配中國與友好合作國家合營船舶的船員。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光華”客貨船首航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港接運歸國難僑。同年五月和六月,“和平”、“友誼”貨船首航東南亞航線載運出口物資駛往新加坡、仰光、科倫坡和雅加達各港並掛靠香港、海防港。一九六二年,“和平”貨船開辟西非航線,滿載中國援助幾內亞建設的物資抵達科納克裏港;“光華”客貨船等運送中國援建也門公路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物資抵達荷台達港。一九六三年,“星火”、“新華”客貨船相繼駛抵阿爾巴尼亞的都拉斯港接送人員和物資,“光華”客貨船又承擔了接運印度難僑歸國和運送中國、朝鮮、越南運動員參加首屆“新興力量運動會”的任務。一九六三年一月,陳毅副總理在參觀“光華”客貨船時對遠洋運輸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熱情賦詞一首:
滿江紅
中國海輪,第一次,乘風破浪。 守紀律,好榜樣;走私絕,負時望。
所到處,人民喜歡,吾邦新創。 真英雄風格,人間天上。
海運百年無我份,而今奮起多興旺。 載運友誼馳四海,亞非歐美波濤壯。
待明朝艦艇萬千艘,更雄放。 看東方日出滿天紅,高萬丈。
廣州遠洋運輸公司成立時僅有運輸船舶4艘、2.26萬載重噸,一九七六年增加到115艘、227萬載重噸,但多為舊船,技術狀態差。八十年代,公司誌立於改革和船舶更新,一九八五年擁有集裝箱運輸船、滾裝船、散貨船、雜貨船、載駁船和客船計151艘、萬載重噸、800客位,主要經營天津、上海、大連、青島、黃埔等港口至歐洲各主要港口的集裝箱和各類件雜貨物運輸;華南地區至日本的集裝箱和雜貨班船運輸,以及中國至波斯灣地區的集裝箱和雜貨運輸。一九八五年完成貨運量935萬噸,為一九六一年的11倍。
廣州遠洋運輸公司根據管理經驗,製定了各種規章和責任製度。一九八二年,對44艘船試行“定船包幹”辦法,修理費、航修費、備件費、修理期、物料費、電信設備修理費等項目以平均先進定額為基準,明確責任範圍和質量標準,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結果,抽調352人作外派船員,淨增收入238.4萬元;修船費用節省280萬元,修期縮短50%以上,營運率達到95%以上;實現“責、權、利”與“國家、企業、個人利益”相結合,船員普遍關心經濟責任和安全、優質運輸。當年完成貨運量712.4萬噸,增加了收入,節省了修船費用。
二十五年來,廣州遠洋運輸公司的船員以英勇頑強的精神和嫻熟的航海技術,乘風破浪航行於五洲四海,受到各國人民、政府和企業的稱讚。一九六四年四月,“曙光”貨船首次航抵荷蘭鹿特丹港,有近百名華僑於六月十九日前來參加招待會,贈送了一塊鑲有“曙光四照,萬國歡騰”的金牌,表達了海外赤子對祖國強烈的愛和由衷的祝願。從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九年,廣大船員及時而有效地完成了中國人民支援亞、非民族解放鬥爭和發展經濟的光榮使命。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廣水”貨船在馬爾馬拉海霧中航行時,被西班牙籍船撞破3、4號貨艙,船身很快下沉,900餘噸電石遇海水產生大量乙炔氣。在這危險關頭,全體船員英勇無畏,奮戰十晝夜,終於排除險情,自救成功,博得土耳其、希臘、英國等國政府和航運界的好評,交通部、中國海員工會和廣州遠洋運輸公司分別通令嘉獎。一九八二年初春的一天,“銀山海”貨船返航駛達南沙群島海域時接到香港美成航業公司“成功2”貨船的呼救信號,時值7級大風,船搖20多度,船員們不畏艱險,奮力營救,使遇險的12名船員獲生。“明華”客船於一九七九年投入國際旅遊營運,其安全、正點和良好的服務,以及拾金不昧的風尚,在旅遊者中傳為美談。一九八二年四月該船駛抵天津港後,派服務員照料澳大利亞的一位96歲旅客哥德樂和一位雙腳截肢靠輪椅移動的老嫗暢遊長城。歌德樂是位皮革匠,20歲時就盼望來中國登長城,這次終於實現了夙願。他說:“中國的長城太宏偉了,我能看到她,要感謝‘明華’號的船員。這次旅遊畢生難忘。”“明華”客船的美譽早在一九八一年即傳遍澳大利亞全國。那是九月中旬的一天,正當船舶航行於東部的大堡礁一帶時,旅客哈紮德女士突然心肌梗塞,病情危急。船上醫護人員立即全力搶救,使她病情穩定。然後通過衛星通信與堪培垃有關當局聯係,得到海上救護中心的援助,哈紮德女士被順利接送上岸,轉危為安。當日下午,悉尼廣播電台播送消息:“中國的旅遊船‘明華’號出色地搶救了一位患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的垂危旅客,這實在是一個奇跡,澳大利亞政府和人民向‘明華’號船員和中國醫生致以誠摯的謝意!”
三、上海遠洋運輸公司
上海遠洋運輸公司是為了開展中國—朝鮮、中國—日本海上貿易運輸,於一九六四年四月一日正式成立。同年六月十二日,“和平60”貨船由上海港啟航駛往朝鮮南浦港,抵達後受到朝鮮貿易省副相和對外運輸會社社長等300餘人的熱烈歡迎。翌日,朝鮮內閣副首相在平壤市接見了正在朝鮮訪問的中國海運代表團和船長、政委、輪機長。六月十八日,“燎原”貨船由青島港啟航駛往日本門司、東京和神戶3港口,七月九日返回上海港。當時,中國和日本尚未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隻有民間貿易和友好往來。日本進步團體、政黨和友好人士以及旅日華僑總會等開展積極活動,為迎接“燎原”號做了大量的工作。“燎原”號在日本期間不僅受到800餘人的集會歡迎,日中貿易促進委員會還指派工作組協助工作,日本社會黨和平同誌會訪華代表團還隨船來到中國。當年底,上海遠洋運輸公司的4艘遠洋貨船已完成14個航次,往返於上海、青島、天津、大連各港與朝鮮的南浦、日本的東京等7個港口之間。此外,“團結”、“紅旗”、“建設”、“真理”等4艘遠洋貨船也在當年內編入上海遠洋運輸公司船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