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業合作社發展情況
召開第三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
一九五二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澤東的建議,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一九五四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把這條總路線的基本思想,作為國家過渡時期的總任務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就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
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公布以後,各地大張旗鼓地組織宣傳貫徹。國家工業化建設和農業合作化運動有了迅速的發展,社會各方麵對手工業產品的需要大量增加。
這時,分散落後的個體手工業生產同國民經濟不斷發展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時,由於廣泛深入的總路線宣傳教育和前一時期手工業合作社典型示範的作用,廣大手工業勞動者和手工業工人紛紛要求組織起來,參加各種類型的合作組織,手工業合作化進入了全國普遍發展的新階段。
一九五三年,沈陽市手工業者到手工業生產聯社要求組織起來的有6000多人。北京市在一九五三年下半年已組織了3000多人參加手工業合作社,還不能滿足手工業者的要求。在各區工作組門前經常有人排隊申請參加。到成都市手工業聯社訪問的手工業者絡繹不絕,各基層手工業社也接到不少要求入社的申請書。山西長治專區各縣共有1.7萬多名手工業者要求參加合作社。其它如成都、西安、山西、湖北鄂城、河南漯河等地的手工業工人和大多數獨立勞動者都迫切要求組織起來。到西安市聯社申請參加合作組織的1660人中,手工業工人就占90%。沒有雇傭工人和學徒的個體手工業者,資金少,產銷困難,對合作化的要求也很迫切。鄂城木農具行業的孟源達說:“我活了幾十年還沒有見過這樣好的社會,手工業者有人關心幫助,進了合作社又不吃虧,希望政府早日派人來領導。”竹器業的趙友記,本人和弟弟參加主要勞動,沒有工人學徒,原料向竹行賒購,產品賣後還賬,旺季賺點錢,淡季還得現賣產品現買糧米。聽到要合作化,他們說:“我們參加合作社,沒有任何顧慮,我和弟弟都勞動,可以養活老婆孩子了。”但是,雇有少數工人或帶有學徒的個體手工業者,生產、生活較好,則或多或少有些顧慮,他們中間有些人聽到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是公有,生活資料屬於個人所有,就把本來預備買設備的錢買了手表、自行車、作了衣服,甚至大吃大喝。
到一九五三年底,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包括生產小組)發展到4700個,社員32.6萬餘人,全年生產總值5.1億元。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到十二月十七日,在中共中央直接領導和關懷下,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第三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這次會議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精神,係統地總結了建國以來開展手工業合作化運動的基本經驗,明確了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政策,肯定了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三種組織形式,為手工業合作社的普遍發展鋪平了道路。出席這次會議的有華東、華北、中南、西南、東北、西北六個大區的全國合作總社辦事處主任,各省、市合作社聯合社生產處長,部分省、市供銷、消費、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和一些基層社主任,以及中央有關部門的代表。中共中央副主席劉少奇聽取了全國合作總社代主任程子華關於會議情況的彙報,並作了具體指示。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及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接見了會議代表,並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在這次會議上,程子華作了題為《關於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若幹問題》的報告;副主任鄧潔作了題為《論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講話。
會議認為,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照耀下,手工業者要求組織起來的積極性更加高漲了,國家對手工業增產的需要也更為迫切。各地要依據手工業的特點及本地區手工業各行業的需要和可能條件,結合供產銷,適當製訂手工業合作化的發展計劃,按照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首先以手工業比較集中的城市和集鎮為重點,依據手工業勞動者的覺悟水平,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逐步把他們組織起來。
會議指出,為了使手工業經過合作化的道路走向現代化,就必須改造它的家長製的、師徒的、雇傭的封建關係和剝削關係為合作關係,就必須改變它的個人生產品的生產過程為集體生產品的生產過程,就必須改變它的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合作社集體所有製;從而在這個基礎上改變手工工具生產為半機械化、機械化生產。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在方針上,應當是積極領導,穩步前進;在組織形式上,應當是由手工業生產小組、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到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在方法上,應當是從供銷入手,實行生產改造;在步驟上應當是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
一九五四年六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向各級黨委批轉了全國合作總社關於第三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的報告。中共中央認為,報告所提發展計劃和各項工作意見是正確的,要求各地切實辦好現有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取得經驗,樹立榜樣,作好廣泛開展手工業合作化運動的必要準備。中共中央指示各級黨委要加強對手工業工作的領導,要求國營經濟的各有關部門和工會係統對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給予必要的援助。
第三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以後,各地認真地貫徹執行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和群眾的自願,采用多種多樣的組織形式,引導手工業勞動者組織起來。當時,各地在貫徹這一方針中掌握了既反對要求過高過急,貪多貪大,盲目發展,也反對放任自流,聽其自然,停步不前的傾向,並繼續注意了培養典型,樹立榜樣,因而手工業合作化工作進展得比較順利,比較健康。
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幾種形式
第三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總結了新中國建立以來各地群眾創造的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肯定了手工業生產小組、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這三種組織形式。這是這次會議的一項重大成就。
一、手工業生產小組
這是廣泛組織手工業勞動者的一種低級形式,也是手工業勞動者最容易接受的組織形式。它們主要是由供銷合作社、消費合作社組織起來的,有組織地向供銷合作社、消費合作社或國營企業購買原料,推銷成品,或為之加工產品。這種組織形式既使手工業勞動者避免受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控製和剝削,解決淡季生產的一定困難,又便於進一步對手工業實行改造。幾年來,各地辦了許多這種類型的各種不同行業的生產小組。過渡時期總路線宣傳貫徹以後,不少地方大量地發展了這種組織,並對原有的生產小組加以整頓。經過整頓和發展提高,有的已過渡到生產合作社。上海鐵床社、北京第一食品社等許多合作社,都是由生產小組到生產合作社發展壯大起來的。
生產小組是低級的組織形式,因為在開始組織的時候,股金可以多繳,也可以少繳;生產工具可以屬小組公有,也可以屬於組員個人所有;可以統一核算盈虧,也可以由組員各自核算、自負盈虧;在業務經營上,可以統一加工訂貨,也可以部分自產自銷。隻要有三戶或五戶手工業者,按照組織小組的基本要求,掌握自願原則,組員參加勞動,民主選舉組長,有些簡單工具或租借些必要的設備,就可以組織起來。生產小組,由於地區不同,行業不同,群眾覺悟不同,形式多樣,但根據小組生產關係變化情況和小組的作用分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生產關係沒有改變,原來的師徒關係、雇傭關係沒有改變,由師傅、業主、家長以戶為單位入組,工具還是私人所有,分散生產,組員各自核算,自負盈虧。這類生產小組在私商存在的情況下,很容易滋長資本主義自發趨勢,好產品自己賣,不好的賣給國營商業或合作社,旺季自己賣,淡季找國營商業、合作社。因此,對這類生產小組要加強管理,並進一步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小組的主要任務是向國營商業、供銷社、消費社承攬加工訂貨業務,統一產品規格、質量,統一收成品、交任務。
另一類是生產關係改變較大,工具公有或部分公有,集中生產或主要生產過程集中,內部沒有雇傭關係,組員繳納一定數量的股金,有的還繳納入社費,統一核算,有一定的公共積累,按勞力強弱、技術高低支付工資。這種形式類似小型的生產合作社,所差的隻是人數少,民主製度不夠健全。
二、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
在手工業合作化過程中,這種社當時是作為對手工業者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形式提出來的。它是由若幹個體手工業勞動者或幾個手工業生產小組為解決原料采購和產品推銷的共同困難而組織起來的。它的主要活動是統一向供銷、消費合作社或國營企業購買原料,銷售產品,統一承攬加工訂貨。這種組織形式的好處是,由於它有一定的規模,能有效地克服小生產者的困難,更便於幫助生產小組和社員逐步改變生產關係,逐步改變家長製和改善師徒關係,逐步以互助合作關係取代雇主與雇工的關係。同時,手工業供銷生產社也有可能以自己業務經營中的積累來購置公有的生產工具,進行部分的集中生產,並逐漸增加社會主義因素,為穩步提高到生產合作社準備條件。在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下,領導著若幹生產小組。生產小組大體上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社員直接領原料,交成品,分散生產,組長隻管通知事情,召集開會和對社員的教育工作。第二類,組長統一領原料,交成品,分散生產。第三類,生產過程的部分環節集中生產,其餘環節仍然分散生產。第四類,小組全部集中生產,統一領導管理,內部實行了簡單的分工協作。
山東省臨清鎮竹器供銷生產社和北京市窗紗羅底供銷生產社的組織發展過程,都是這種組織形式的典型。它們開始一般都是分散生產、統一供銷、按戶繳納股金,工具設備仍為社員私有,家長製的、師徒的、雇傭的關係沒有改變。供銷生產社的領導機構,由社員大會選舉產生。脫產的管理幹部一般不超過10%。隨著生產業務的發展和社員覺悟的提高,在生產過程中的一部分環節開始集中生產,進行簡單的分工協作,並且逐步吸收同戶主一起參加生產勞動的妻子、子女、學徒、助手入社,改變原來家長製的師徒和雇傭關係為勞動者之間的互助合作關係。經過一段時間,合作社有了積累,逐步添置機器設備和公有的生產工具,社員自有的工具設備也開始折價入社或由合作社購買逐步公有化,實行部分集中生產,並逐步擴大集中生產的範圍,逐步改變社員戶或小組的自負盈虧為全社統一計算盈虧,從而穩步地把各個組成部分,同時或按改造程度陸續地提高到高級形式的生產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