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業合作社(2 / 3)

二、明確組織對象,正確區分和對待小手工業者

關於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組織對象,一定要保證合作社的領導權掌握在手工業勞動者手中,手工業資本家不能入社,這一點,各地在典型試辦過程中是明確的。但有些地方沒有把手工業中的雇傭關係、師徒關係與勞資關係劃分清楚,存在著寧“左”勿右的思想。因此,對小手工業者與手工業資本家的界限,要按照一九五○年八月政務院《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份的決定》中的有關規定加以劃分。

當時,在思想上比較混亂的另一個問題,是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社員的階級地位問題。有些地區的工會工作人員認為,生產合作社社員是小資產階級。這種看法顯然是不對的。因為除手工業工人外,一般小手工業者入社後改變了原先對雇工和學徒的雇傭關係和師徒關係,並隨著合作社的發展,生產工具歸合作社公有,每個社員都實行按勞動分配,他們便由原來的小資產階級變成工人階級。這是在開展組社時就應該向社員說明的一個問題。

三、提高產品質量,打開產品銷路

打開產品銷路往往是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成立後遇到的重要問題。銷路打不開的原因,又往往在於產品粗製濫造,質量太次。因此,必須首先製訂產品規格標準,實行產品檢查,優獎劣罰,提高產品質量。其次,降低生產成本,做到價錢便宜,擴大銷路。山東省掖縣有名的“三合”牌鋤刀,每把售價2.70元。合作社按照“三合”牌的標準製造,同等質量,成本降低,售價隻1.60元。合肥鐵業社的螺絲釘過去不分大小每斤一律售0.80元,實行定額管理後,成本降低,按大小分等計價,價格下降了19—27%,訂貨任務紛至遝來。第三,了解市場情況,根據消費者需要進行生產。無錫玉祁農具生產小組計算了當地不同農作物使用的各種農具的使用年限,再根據全區農田畝數折算出全區需要添置和補充的農具。根據計算,當地14家鐵鋪隻能供應一九五二年農具需要量的47%,於是製訂出農具生產小組的農具生產計劃,基本上可以保證銷路。第四,爭取與供銷社、消費社和國營企業訂立加工定貨合同,使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避免淡旺季的影響,維持全年正常生產。

四、搞好生產管理,擴大產品產量

生產合作社的首要任務是搞好生產。經驗證明,隻要按照生產過程的順序,實行分工協作和定額管理,便可以顯著地提高社員的勞動生產率。隻有20個社員的合肥鐵業生產社,按照一般的生產標準規定每爐4人和每爐的日產量和材料消耗定額,經過三天試驗,產量增加42%,用鐵減少8%。一切科學管理的原則都可以因業製宜,適用於手工業和小型工業,這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但又是手工業社員所不習慣的。因此,必須進行思想動員,像合肥鐵業社那樣,先“典型示範”,突破一爐,然後逐步推廣。實行分工協作和定額管理,才能建立合理的按勞取酬的工資製度,將社員個人利益與合作社的集體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在這基礎上才能建立獎懲製度和自覺的勞動紀律。而沒有這一切,合作社的生產就很難搞好。

提高產品產量,還要不斷改進生產工具。湖南大庸縣染織社由手工梳紗改用手搖車梳紗,從過去每天梳24匹,提高到72匹。改進手工生產工具費用有限,卻可顯著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隻要行之有效的小發明、小改革就應有所獎勵。

生產工具的改進,主要依靠合作社本身的積累。積累增加了還可以適當增加和改善社員的文化、娛樂活動和衛生醫療設施,使社員更加關心合作社的發展。因此,在建社初期必須處理好合作社內部消費和積累的關係,防止手工業者容易產生的分光、吃光傾向。

五、進行思想和政策教育,不斷提高社員覺悟

手工業者參加合作社的動機很複雜,顧慮很多。因此,在籌備建社初期,即應通過開會或辦短訓班的方式,結合當地某一行業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手工業者的工資和勞動條件,生產和經營中的困難,私商對手工業生產的控製和剝削;組織他們學習手工業合作社章程,向他們介紹典型經驗,初步進行合作社教育,按照社章組社,改變手工業原來的生產關係。

改造小生產者思想是一個長期過程,必須在合作社內部經常地係統地進行思想和政策教育,不斷克服小生產者的自由散漫、平均主義、自私自利、幫派觀念、缺乏遠見等思想。

改造思想必須與改造生產相結合。因此,對分散生產、統一經營的供銷性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必須建立統一發原料、統一收成品、統一產品規格質量的製度,製訂計件工資製。這樣,才可以避免或減少小生產者對合作社“淡季來(靠合作社供應原料,推銷成品),旺季去(自己向市場賣貨,多賺錢)”的傾向,密切合作社同社員之間的關係。對集中生產的手工業合作社,必須建立較嚴格的民主管理、定額管理製度、合理的工資製度,以及健全的財會和計劃統計製度,等等。

為了總結第一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一年多以來的工作,進一步推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組織發展,一九五二年八月,全國合作總社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這次會議除著重總結了第一次會議以來整理和組織、管理生產合作社的經驗外,還研究了建立手工業聯社問題;修訂了工業生產合作社章程準則;擬訂了手工業聯合社章程草案;確定了一九五三年的組織發展計劃。會議聽取了全國合作總社副主任孟用潛所作的《關於組織與發展手工業合作社過程中若幹問題》的報告。為了交流組織生產社的成功經驗,並吸取失敗的教訓,會議還專門組織了18個好壞典型的報告。

在第二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討論修訂的工業生產合作社章程準則中,明確規定了合作社要提繳盈餘的一部分給上級聯合社的原則。這就給上級聯合社開展社與社的互助合作提供了物質基礎,並構成了手工業合作經濟的特色之一。

由於各地生產合作社發展的情況不同,有的舊社已經整理,有的尚待整理;有的地區已有很好的典型,有的尚未創造出典型。為此,會議要求各地采取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對先進地區和落後地區應有不同的要求。在已有基礎的地區,應積極籌建生產合作社聯合社(在手工業集中產區,還可按行業建立專業聯社),逐步建立單獨的領導係統,鞏固和擴大現有的生產合作社,使它在該地該行業的生產上占有一定的比重。同時,應選擇新的行業,著手發展新的生產合作社,以適應地方人民需要以及國家工業發展需要和出口需要。在工作尚無基礎而手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應選派得力幹部,充實和建立供銷合作社的生產部門;組織力量積極整理原有老社,並根據力量大小,選擇行業,創造典型,發展新社。為了使生產合作社在一九五三年獲得更大的發展,要求積極訓練生產合作社幹部。各省應爭取在一九五三年春季以前訓練生產幹部200至300名。

到一九五二年底,各地手工業合作社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全國共有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生產小組2678個,社員25.24萬人。在國民經濟恢複時期的最後一年——一九五二年,中國的經濟恢複工作已勝利完成,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已根本好轉,這就為國家進入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和有利的條件。這一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比一九四九年增長了77.5%。工業和農業的主要產品產量,除個別的以外,都超過了解放前的最高水平。手工業生產也迅速得到恢複,全國從業人員由一九四九年的585.5萬人增加到736.4萬人,產值由一九四九年的32.3億元上升到73.2億元,達到解放前最高年產值——一九三六年產值的96.6%。

在一九五二年下半年,全國合作總社在北京中山公園及中南海舉辦了生產合作社產品展覽會,參加展覽的產品種類多,數量大,分布麵廣。這是一次對全國生產合作社力量的檢閱。通過這次展覽,對擴大宣傳、推動生產、推銷產品以及交流經驗、互相學習、提高技術,改進產品質量等,都有重要作用。

展覽會期間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等到會參觀,對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廣大社員、幹部有很大的鼓舞。

發揮帶頭作用推動經濟發展

一、重點地區試辦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在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全國各地都試辦了一批手工業合作社。其中不少合作社辦得較好,後來成為當地手工業合作化的典型和骨幹。

武漢市工商局在一九四九年六、七月間,兩次頒發公告,對解放前的各類合作社進行登記,並在這些企業和其他手工業失業工人中試辦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同時,市總工會勞保部也組織一部分失業的手工業工人建立工人生產合作社。當時的組織方法,一種是以失業工人代表發起,召集同行失業工人開會協商,成立合作社,交納股金,擬訂社章,報上級同意,集中生產;另一種是由家庭手工業者組合,分散生產,統一供銷。初期多為軍需部門及黨政機關加工訂貨,政府給予少量貸款,加以扶持。一九四九年底,武漢市經過正式批準成立的合作社有6個。它們是武漢市度量衡社、針織產銷社、解放被服社、漢口篾器社、武昌縫紉社、豬鬃製品社等,共有正式社員828人,股金7884元。

江蘇省蘇州市是手工業的傳統集中產區。蘇州市生產的小商品和工藝品不僅銷往全國各地,在國際市場上也素負盛名。解放後的一九五一年初,蘇州首先組建了竹筷生產合作社;一九五二年又相繼成立了針織、毛巾、竹器、縫紉、鈕扣、鬃刷等7個生產合作社;接著又發展了剪刀、刺繡、雨傘、鐵業、木器等24個合作社,共有2463人。第一批合作社建立後,國營經濟從多方麵大力扶植它們的成長。合作社資金不足,國家銀行發放大批貸款,稅務部門、市合作總社和國營商業在稅收和購買原材料方麵給予優待和照顧。例如竹筷社剛成立時,土產公司優先收購他們的筷子,組織他們參加華東地區土特產交流會,幫助他們同外地國營公司溝通關係,並協助從外地采購毛竹,解決原材料不足問題。針織社由中國百貨公司加工訂貨,銀行給予低利貸款。這些合作社在國營經濟的支持下,擺脫了商業資本的控製,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積累,改善了社員生活,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