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工業的新發展(3 / 3)

(四)生產盲目、自發傾向。在私有製基礎上進行小商品生產的手工業者,是根據各自的利益和意願進行生產經營,為市場所左右,沒有也不可能有通盤的打算。生產上有著較大的盲目性。生產不穩定,開業、轉業、歇業的變化很大。有時盲目發展,形成生產過剩;有時生產不足,造成產品脫銷;也有的為了追求利潤,不惜粗製濫造、偷工減料。

總之,手工業個體經濟的基本特點就在於;它一方麵是商品化社會化的生產,一些傳統集中產區更是相當高度商品化的生產;另一方麵,它在封建主義、工商業資本和高利貸的控製剝削下,是長期被限製並且停滯在分散落後、個體單幹的生產基礎之上。它的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不相適應,因而急需改變這種生產關係,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對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是從國家在過渡時期中解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建立與壯大生產資料公有製,徹底解放生產力,加速社會主義建設和滿足城鄉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這一總的要求出發的。因為以小私有製為基礎的個體手工業,生產關係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並且有著資本主義的自發傾向,不對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就不能改變它的私有製,就不便於納入國家計劃軌道,就不便於把古老的生產方式改變為現代的生產方式,就不能迅速提高其生產力,把手工業者由窮困的狀況引導到富裕的境地。

為了恢複在舊中國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進而著手全麵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根本的問題在於發展社會生產力。個體手工業的許多優點,決定了它可以在社會主義經濟領導下,在一定範圍內繼續存在,並且有一定的發展,發揮其積極的作用,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補充。但是,個體手工業者一方麵是勞動者,另一方麵又是私有者。手工業生產是細小的、落後的、盲目的、保守的。這種建立在私有製基礎上的生產關係,限製了手工業對新技術的應用,難以克服生產和產品銷售上遇到的困難,難以避免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控製和剝削,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隻有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改變個體私有製的生產關係,才能適應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促進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同時,個體手工業是小商品經濟,有資本主義自發趨勢,手工業者的貧富兩極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也隻有組織起來走合作化的道路,改變手工業個體私有製的生產關係,才能引導手工業者從貧困狀況走向共同富裕境地。

從當時國家整個的政治、經濟形勢來看,由於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新中國是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其目標是要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由於當時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還不夠強大,生產資料的私有製大量存在,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進行著激烈的鬥爭。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需要,國家麵臨著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私有製和個體農民、手工業者的生產資料私有製,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製的迫切任務。因此,逐步對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早在中國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就說過:“占國民經濟總產值90%的分散的個體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是可能和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的,任其自流的觀點是錯誤。必須組織生產的、消費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和中央、省、市、縣、區的合作社的領導機關。這種合作社是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在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政權管理下的勞動人民群眾的集體經濟組織。”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第三十八條中,明確規定:“鼓勵和扶助廣大勞動人民根據自願原則,發展合作事業。在城鎮中和鄉村中組織供銷合作社、消費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生產合作社和運輸合作社。”

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這主要是因為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掌握了全國的經濟命脈。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有國家政權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的有力支持。同時,廣大的手工業勞動者,絕大多數隻占有很少量、甚至沒有什麼生產資料,在舊社會曾經不斷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有過痛苦、悲慘的經曆。因此,手工業勞動者同農民一樣,是工人階級可靠的同盟軍,能夠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這種完全符合手工業勞動者擺脫貧困、謀求發展的迫切願望,反映了他們的根本利益。

三、合作化是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途徑

手工業的個體私有製,是勞動者的私有製,同資產階級的私有製是不同的。手工業勞動者的生產資料,是自己勞動的積累或者主要是自己勞動的積累。因此,國家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不能用對待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私有製那樣,采取沒收或贖買的辦法,隻能把他們組織起來,通過合作化的途徑,逐步地使生產資料的個體私有製改造成為勞動群眾的集體所有製。

恩格斯曾經指出:“當我們掌握了國家權力的時候,我們絕不會用暴力去剝奪小農(不論有無報償,都是一樣),象我們將不得不如此對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樣。我們對於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過示範和為此提供社會幫助。”恩格斯這番話對於同樣是個體勞動者的手工業者無疑也是適用的。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了通過合作化道路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一九五○年七月,劉少奇曾經深刻地指出:“合作社在資本主義國家也有,但性質不同。改良主義者想用它改變資本主義社會性質,這是幻想,是空想社會主義……。但在社會主義和新民主主義國家中,合作社就有了改變社會製度的作用。”以後的實踐證明,這樣做是完全正確的。采取組織手工業合作社的辦法,不僅手工業勞動者容易接受,可以盡量減少改造過程中的阻力;而且有利於保存和發揚手工業生產的優點,充分發揮集體所有製經濟的優越性,把國家利益和勞動者的利益正確地結合起來,調動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建設社會主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