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著稱的蘇州市,是從春秋戰國以來逐漸形成的手工業傳統集中產區。據一九五二年調查統計,全市共有手工業行業240多個,產品2000多種,花色品種數以萬計,從生產資料到生活資料、從日用品到工藝美術品,無不應有盡有。一九五二年當地手工業在整個工農業總產值中約占20.5%,比全國手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高出一倍多。
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個體手工業經濟的弱點
手工業經濟有許多優點,它經營靈活,產品多種多樣,能夠根據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地方習慣及時調整生產品種,適應市場千變萬化的需要;它的很多行業就地取材,利用地方資源和廢舊物資、邊角下料進行生產;它的生產工具簡單,生產場地可大可小,有些是產銷結合,前店後廠或流動服務,方便群眾,等等。然而,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絕大部分手工業還是生產資料私有製基礎上的個體經濟,這種個體手工業經濟存在著以下突出的弱點:
(一)規模細小,資金短缺。個體手工業一般經營規模極小,生產分散,不少是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平均不過一、兩個勞動力,家庭即是作坊。個體勞動者,要兼辦購料、銷貨,占去不少生產操作時間,因此,生產能力非常低下。一九五二年上海市有個體手工業32756戶,從業人員82545人,平均每戶2.2人。一九五一年黑龍江省有個體手工業59865戶,從業人員98806人,平均每戶隻有1.5人。一九五三年六月,鬆江省富錦縣個體手工業平均每戶不到1.8人。
資金短缺是手工業的普遍現象,個體手工業戶占有的資金一般隻有百元左右,有的還要依賴借貸進行生產,周轉相當困難。據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鄂城3個手工業行業226戶的統計,無資金的有26戶,資金在50元以下的有102戶,50元至100元的有45戶,100元至200元的有25戶,200元以上的28戶(其中500元以上的僅有兩戶)。這就是說沒有資金或資金很少(100元以下)的有173戶,占個體手工業戶數的76%。這是小城市的情況。大中城市手工業的情況也與此類似。
在私在製基礎上建立的這種分散、細小、資金短缺的手工業戶,其經濟活動能力也很有限,本小腿短,不僅難以擴大再生產,更難以克服季節性的影響。他們的大多數原料不能成批購買貯存,隻能隨買、隨做、隨賣,淡季閑,旺季忙。在舊社會投機商人和高利貸者往往利用手工業者這一弱點,采用高價貸放原料、低價收購成品和重利盤剝等辦法,對他們進行控製和剝削。
(二)技術落後,設備簡單。簡陋的工具設備和個體生產的手工勞動,是個體手工業的落後的生產技術基礎。落後的經濟基礎限製了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因此,當世界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在中國手工業個體經濟中,大多數還使用原始的手工工具。在全國大多數手工業行業中,除縫紉、針織行業使用較進步的腳踏縫紉機和手搖織襪機,印刷使用石印機、圓盤機外,其它各行業的工具都是千百年以來世代相傳的手工工具。例如鐵業的紅爐、風箱、鐵砧、鐵錘、鉗子,木工業的斧、刨、鋸、鑿,製革業的案板、刮刀、泡缸,布鞋業的緔鞋架、錐子、剪子,篾製品業的篾刀、竹鋸,織布業的木機、線軸,皮鞋業的皮刀、鉗子、釘縋、鐵腳板、楦頭,錦緞業的腳踏木織機,彈花業的彈花弓、案板、線軸、網線杆、圓壓板,等等,都使用傳統手工工具。
(三)封建保守,行會觀念。在手工業中普遍存在著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封建師徒關係。對於學徒的習慣規定大致是:進店投師,要向祖師爺神位和師傅磕頭,定下“契約”。進店、出師都得請“進師酒”和“出師酒”。進師後,大都先幹一年雜活,包括做飯、洗衣、灑水、掃地、上下門板,有些還替師傅看小孩、倒馬桶。第二年邊幹活邊作些輔助性勞動。第三年才正式學藝。所以一般三年滿師,也有學四年、五年的。出師後還得幫師一段時間。這種舊的師徒關係,直到全國解放以後,特別是合作化以後,才根本改變,新的師徒關係才建立起來。
手工業行會原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是手工業者為了保持一行一業的利益,維護手工業者與雇工、學徒相互關係而建立的一種封建的組織形式。新中國建立以前,封建行幫很流行,尤其是手工業中的地域性行會幫派根深蒂固,在一些大中城市尤為突出。例如武漢市的彈花業,分湖南、湖北兩邦;圓木業有西邦(孝感的)和漢邦(漢陽的);紙盒業有上邦(做紙盒的)的下邦(割紙的),等等。上海市手工業過去就有“公所”之類的行會組織,“祭拜”祖師爺。每逢祖師生日,同行業都要燒香吃酒,議論行規。這種手工業行會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初期。由於封建師徒關係和行會的影響,手工業者往往隻是憑祖上和師傅傳授的經驗進行生產,沒有什麼技術標準可以遵循,較普遍地存在著濃厚的保守思想。舊社會留傳下來的“同行是冤家”,“養兒防老,留藝保身”等說法,正是這種落後保守情況的一種寫照。同行業之間,不但不能互助協作,交流經驗,共同提高技術,相反是相互爭利,技術封鎖。手工業者對學徒或輔助工人,也往往不肯傳授主要技術。這就使得手工業技術和產品長期得不到改進,勞動生產率得不到提高。據一九五二年統計,全國個體手工業者每人平均年產值還不到國營大工業平均年產值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