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工業的新發展
建國後的手工業
一、手工業的迅速恢複和發展
如前所述,中國手工業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新中國建立前,由於多年戰爭的摧殘,以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榨和掠奪,手工業遭受很大破壞,處於失業、破產的境地,生產十分衰落。
新中國建立初期,人民共和國首先大力恢複國民經濟。政府對手工業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幫助手工業勞動者克服困難,恢複生產。首先充分發揮個體經營的積極性,對那些資金不足、采購原料有困難的個體戶,實行加工訂貨,給予銀行貸款,扶持他們搞好生產;對那些被迫失業、生活無著的手工業工人和獨立勞動者,組織他們建立生產互助組織,進行生產自救,積極為他們的生產和經營提供方便。同時,對手工業勞動者進行必要的發展前途教育,選擇一些覺悟較高的手工業勞動者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行業,重點試辦合作組織,從中取得經驗,樹立旗幟,為廣泛開展手工業合作化運動準備條件。由於以上這些政策措施,加上全國解放以後社會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諸如惡性通貨膨脹的消滅,苛捐雜稅的廢除,全國市場的統一,社會需要的增長和社會秩序的安定,國營和合作社經濟的壯大等等,隨著國民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使手工業迅速得到複蘇。到一九五二年底,全國手工業從業人員和手工業生產總值已基本上達到抗日戰爭前一九三六年的較好水平。
二、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從手工業從業人數上看,一九五二年全國手工業從業人數為736.4萬人,加上農村集鎮兼營手工業生產的人員1200多萬人,合計約2000萬人。這是一支龐大的社會勞動大軍和社會主義建設力量。
據若幹縣、市典型調查,手工業從業人員在當地人口中占相當比重。如一九五二年的調查材料,浙江六縣、市占10.38%。其中,東陽縣占11.23%,金華縣占3.03%,義烏縣占6.09%,餘姚縣占6.20%,金華市占6.10%,臨海城區占6.40%。
手工業戶數和從業人數在整個私營工商業中所占比重很大,在很多中小城市的私營工業中,幾乎大部分是手工業。
在私營工業中,手工業獨立勞動者戶數一般占60%以上。例如,長春市一九五二年十二月調查,有個體手工業3281戶,從業人員7852人,分別占全市私營工業戶數和從業人數的79.4%和42.4%。南京市一九五三年九月52個行業調查,有手工業獨立勞動者83980戶,占手工業總戶數的90%;在該市第四區鐵作業99戶中,不雇用工人和學徒的獨立勞動者48戶,手工業資本家僅4戶。鬆江省富錦縣一九五三年調查,共有個體手工業459戶822人,分別占私營工場手工業總戶數的86.9%、總人數的38.4%。
從全國手工業產值看,一九四九年為32.37億元,占同年工農業產值的6.9%;一九五二年增為73.1億元,占同年工農業產值的8.8%。
(二)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作用。
手工業行業複雜,產品品種繁多,供應社會各方麵的需要。手工業既有加工工業,也有原材料工業;既有成品製造,又有農具和機器的修配和各項生活服務;既有生活資料的生產,也有生產資料的生產,還有絢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的製做。在新中國建立初期,以至以後的年代裏,手工業都是大工業不可缺少的助手。
城鄉人民特別是農民需要的生活資料中,手工業產品一般占—80%。在農業生產資料中,除化肥等少數產品外,相當大的部分是手工業產品;為國營大工業進行零配件修理和製造,以及為基本建設工程和交通運輸業服務的手工業產品也占有相當比重。手工業生產同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娛樂等等,都密切相關。
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手工業產品的出口已經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一九五二年僅草帽緶、絲綢、磁器、地毯、花邊等手工業品的出口就達7612餘萬元,其中花邊、地毯、草帽緶和魚網的出口值都超過了一九三六年的水平。
手工業生產還容納了大量勞動者就業,在為國家解決社會失業問題,以及積累建設資金、創造外彙收入等方麵,也都有積極的作用。
至於走街串鄉、上門服務和修理服務性的手工業,與人民生活更是密切相關,他們以靈活的經營方式,為群眾服務,受到群眾的歡迎。
對於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當時有的人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國家建設社會主義,要逐步實現國家工業化,手工業沒有什麼前途了。事實上,手工業在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是大工業不可缺少的助手,可以彌補國家工業生產的不足。從發展前景看,有不少手工業要逐步發展機器生產,成為現代化工業;但相當一部分手工業生產將長期存在並發揮其獨特作用。後來的曆史實踐證明了所謂“國家搞工業化手工業沒有什麼前途”的觀點,是不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
三、手工業的行業變化
新中國建立初期,各種手工業行業的升降變化很大。
第一類,少數行業趨向沒落。其中迷信品行業如香燭、錫箔、燒紙等,都迅速沒落。有些行業如銅錫製品、造酒等,由於原料缺乏或國家專營,多轉營其他行業。
第二類,很多行業生產增加。如鐵木竹農具、文教用品、翻砂、建築器材、家具、油漆、縫紉、陶器、腸衣、豬鬃、機件修理,以及一般食品和日用品行業,或因土改後農業發展對生產資料的需要增加,或因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或因基本建設的發展,或因出口的增長,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第三類,相當一部分行業繼續維持生產。如絲麻毛紡織、針織棉織、漂染、造紙、鞋帽、榨油、榨糖、粉坊、五金製造、瓷器等行業的產品,由於機器產品供應不足,這些行業的產品可以並需要維持生產。
此外有些出口產品,如繡花、花邊、發網、絲綢、漆器等手工藝品因改變出口國家,全國解放初期一度生產停頓,後又逐漸恢複。
四、手工業的集中產區
由於各地資源情況和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曆史上形成了許多手工業的傳統集中產區。如號稱“煤鐵之鄉”的山西省,是全國曆史上土鐵冶煉最發達的地區。新中國成立初期,該省土鐵產量約占全國土鐵產量的60%。這個省的陽泉等地,很多群眾主要依靠鐵業為生,當地群眾流傳著所謂“鐵貨不動,百行無用;鐵貨一停,民眾受窮”的說法。河北省高陽及江蘇省南通、武進、江陰等地是著名的手工棉紡織業的集中產區。全國聞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鎮,有70%的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瓷器生產。江蘇省宜興是著名的陶都,湖南省醴陵、廣東省石灣、山東省淄博、河北省唐山等地也都盛產陶瓷。河南省滎陽一帶的草帽緶,產量豐富,向負盛譽,人們形容為:“流不盡的黃河水,賣不完的滎陽緶”。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及廣西等省區產土紙甚多,其中安徽、浙江、江西等省手工製紙居全國前列。僅廣西容縣一處,年出口“萬金紙”(土紙)就有2萬餘擔,在新加坡一帶頗負盛名,是南方主要出口產區之一。山東省濰坊市是曆史悠久的手工業名城,素有“二百紅爐,三千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之盛譽。早在清代,就以“南蘇州、北濰縣”而聞名於世。一九四八年濰坊解放時,全市10餘萬人口中,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就有1萬多人;經營的行業有紅爐、銅工、五金、白鐵、首飾、棉織、針織、木工、服裝、鞋帽、皮革、皮毛、文具、工藝美術、服務修理等60多個;產品從生產用具到生活必需品共千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