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采取靈活多樣的工資、獎金分配形式。一九八三年以來,實行了承包經營責任製,堅持把企業的經濟效益和職工利益緊密掛鉤,在企業內部實行浮動工資、計件工資、分成工資、崗位工資等多種工資形式。在獎金分配方麵,企業經營好,分配比例適當提高,並且提倡重獎重罰,拉開檔次,及時兌現,較好地克服了“大鍋飯”和平均主義弊端,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
第五,建立與街道企業相適應的經營服務型的聯社機構,市、區、街三級聯社。生產服務聯社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興辦了一批各種類型的直屬企業,以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和服務手段。同時,組織引導所屬企業貫徹執行有關方針、政策,向政府反映企業存在的問題,幫助企業搞好產品、技術開發,交流信息,維護企業合法權益,通過各種形式為企業提供服務。
第六,發揚艱苦創業,勤儉辦社的“大碗茶”精神。創業初期,企業經濟基礎十分薄弱,一無資金、二無場地、三無料源、四無業務技術骨幹。廣大幹部職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廣開門路。一九七九年四月,從東北生產建設兵團回京的女知識青年張占英,在崇文區前門街道鮮魚口居民委員會的動員下,與其他12名待業青年一起,在前門箭樓東側擺起了“大碗茶”攤,賣二分錢一碗的大碗茶。從此“大碗茶”精神,作為生產服務聯社企業艱苦奮鬥勤儉起家的象征,鼓舞著廣大幹部職工克服困難,開拓前進。
三、顯著的成就
縱觀十年來的發展,生產服務聯社集體企業呈現欣欣向榮的氣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現在:
(一)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為集體和國家積累了建設資金。十年來集體工業有了迅速發展,經濟效益逐年提高。一九八八年,銷售總收入達6.9億元,比一九七九年增長了5.7倍;實現利潤8877萬元,比一九七九年增長了3.4倍。隨著集體工業的發展,對國家的貢獻越來越大,一九八八年向國家繳納稅款比一九七九年增長了10倍,占全係統納稅總額的55.7%,十年來累計向國家繳稅金3.3億多元。同時,有力地支援了區、街政權建設。在各區財政收入中,從生產服務聯社收取的部分一般占20—30%。到一九八七年,集體工業擁有定額流動資金2.6億元,比一九八七年增長3倍,固定資產總值1.2億元,比一九七九年增長3倍多。
(二)積極生產適銷對路、豐富多彩的工業品,適應社會的多種需要。十年來,生產服務聯社集體工業堅持補缺門、上熱門、攻冷門的方向,對豐富首都市場,滿足社會需要起了一定作用。一是產品產量不斷增長。據一九八七年的統計,服裝年產量達582萬件,針織衫褲724萬件,木器家具7.4萬件,人造革包121萬個,錄音磁帶145萬盒,糕點、糖果500噸。產品質量也有明顯提高,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陸續推出部、市、區優質產品124種。二是發展短缺產品的生產。生產服務聯社集體工業企業已恢複中斷生產的小商品300種以上,如口罩、寶寶裝、護領、鞋擦、集郵冊、腹帶等。三是發展配套產品的生產。有100多個廠、社為國營大廠加工生產零部件,主要有電子元器件、汽車配件、水泥構件、儀器儀表等,已成為北京市一些工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四是發展再生產品的生產。如利用針棉織行業的廢、次品生產各式童裝和縫紉小商品,利用養殖廠廢棄的雞毛做撣子,用金屬下腳料做建築五金、日用五金等。五是積極開發新產品。每年開發的新產品都在100種以上,如針麻儀、真空熱電偶,新型報警器、微電腦水浴鍋、步兵分隊戰術模擬器等。
(三)發展出口產品為國家換取外彙。一九八七年,全係統為外貿出口生產的企業有83個,產品有玉器、象牙、花絲、首飾、雕漆、彩蛋、抽紗、刺繡、地毯、絹人、泥人、寶刀、景泰藍製品、醫療器械、針棉織品、機織毛衣等20多個項目。一九八七年完成外貿總收入8059萬元,九年間共為國家創彙9700多萬美元。一批企業和產品已形成了穩定的出口創彙能力。北京鬆竹毛織廠是北京市毛衣出口專業廠,一九七八年建廠初期,僅有13台國營廠淘汰的舊橫機,工人大多是年齡大、沒文化的家庭婦女。幾年來,該廠通過狠抓提高企業素質,改進生產條件,加強全麵質量管理,發展專業化協作等措施,在生產、管理、經濟效益等方麵都取得了巨大成績。到一九八七年,年產量上升到60萬件,占全市毛衣出口收購量的六分之一,創外彙400萬美元,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九八二年五月,該廠獲得國際羊毛局頒發的羊毛製品品質特許執照。這個廠生產的雪蘭毛係列V領套衫被市外貿部門評為一九八四年優質出口產品,廠長王振庭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