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集體工業(續)(3 / 3)

十年來,利用北京地區工藝美術品源遠流長、人才濟濟的優勢,在挖掘傳統工藝品上狠下功夫,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打開外貿銷路。毛主席在五十年代曾提到過的“葡萄常五處女”的葡萄,第四代“泥人張”的泥人,海燈法師監製的工藝刀劍,既美觀又實用的旅遊針線包等,都通過挖掘,重放異彩。

為適應旅遊事業發展的需要,生產服務聯社還陸續開辦了129個旅遊產品服務部,經銷篆刻、字畫、首飾、文房四寶等工藝品和旅遊產品。在聞名的古文化街琉璃廠就設有燕京書畫社、震雲閣、怡舫齋、印痕樓等8個銷售點。僅一九八七年,這些旅遊產品門市部就接待外賓近百萬人次,獲非貿易收入2360多萬元。

(四)在發展集體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群眾生活服務。生產服務聯社係統根據中央、北京市委的精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興辦了商業、飲食業、旅店業及服務修理業網點1800個,比一九七九年增長近5倍。這些網點因地製宜地設立,初步形成了北京車站、永定門西街、前門箭樓兩側,成府路、蒲黃榆等地20多個小型商業街、群,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繁華地區的供應壓力。這些集體網點,對緩和群眾“吃飯難”、“住店難”、“買東西難”、“修理難”等起到了一定作用。

為滿足群眾新的需要,生產服務聯社還不斷開拓新的服務領域,已開辦旅遊服務公司、出租汽車公司、技術谘詢和信息交流中心、全景電影院等20多個企業。

(五)發展橫向經濟聯合,為集體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據統計,生產服務聯社係統已有聯營項目600多個,引進資金4000多萬元,僅一九八七年聯營收入達4381萬元,創利446萬元。聯合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以產品為龍頭,向本市郊區和外埠村鎮擴散產品,輸出轉讓技術,開辦分廠、分店。二是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組成科研生產聯合體,開發新產品、新項目,促進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八十年代以來,新建民辦科技機構40多個,引進技術人員500多人,開發了上千個技術性實用性很強的新項目、新產品。三是與原材料產地和生產廠家聯合,解決原材料、商品貨源不足的問題。豐台區東鐵匠營街道聯社和陝西省靖邊縣沙棘食品工業公司聯營,成立北京豐台區沙棘飲料廠,生產北鬥牌特製沙棘營養汽水3萬瓶,暢銷全市。一九八七年,在全國沙棘產品質量評比中,被評為第一名,還榮獲全國沙棘產品飲料類優質獎和新產品開發獎。

(六)安置了大批待業青年,為發展集體經濟培養了人才。從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八年,全係統累計安置待業青年40萬人次,其中有一半是工業企業安置的。一九八八年留在生產服務聯社所屬企業工作的還有5.5萬餘人。同時,還積極創造條件,安置了殘疾人員3500人、失足青年3300人。據統計,用同樣的資金在全民企業安置一人,而在生產服務聯社企業能安置三至四人。針對企業青年多、臨時人員多、素質差、構成複雜的狀況,采取正規教育和短期培訓相結合,重點培訓和全員培訓相結合的方法,對幹部職工進行培訓。一九八八年,全係統擁有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和培訓中心14個,電大班13個,通過選送、自培等辦法已培養出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舉辦廠長、經理、會計、統計培訓班,共培訓管理人員近2萬人。

隨著集體經濟的鞏固和發展,一大批人才正在成長起來,至一九八八年,已有2000名青年進入廠、社級的領導崗位。

(七)職工收入穩定增長,集體福利事業逐漸有所改善。從一九八二年起,全係統逐步實行了職工退休、退養的統籌製度,基本上解除了職工後顧之憂。幾年來職工的勞動條件和集體福利設施也有很大改善,不少企業自力更生、因陋就簡、因地製宜地興辦了不少小生活設施。到一九八八年,全係統已有小食堂、小浴室、小理發室、小圖書室共1100多個。八十年代中期以來,還先後組織了3批模範先進人物共1200人到廬山、桂林、北戴河等地療養,提高了職工的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