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集體工業
北京集體工業的產生
一、集體工業建立的基礎和現狀
北京這座曆史名城,古稱薊,早在漢、唐時期就曾以北方重鎮著稱。自遼、金、元、明、清在此建都以來,曆代王朝都曾遴選全國的能工巧匠和名師高手,營造皇室,修葺園林,發展禦用裝飾品和民族手工業。至明末清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北京的手工業進入了鼎盛時期。當時的手工業在行業產品和服務對象方麵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為皇室和豪門貴族服務的,如宮燈、地毯、牙雕、玉器、金銀首飾、抽紗、刺繡,以及景泰藍、裘皮服裝和文房四寶等生活用品和工藝美術品。另一類是為平民百姓服務的生活日用品,如黑白鐵、小五金、王麻子刀剪、雙十字菜刀、京鞋、京帽、成衣等,五行八作樣樣俱全。曆史上這些與“廣貨”並稱的“京廣雜貨”,曾馳名大江南北。
“七七”事變前,北京的手工業一度興旺,從業人員達10萬餘人。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連年戰亂,加上手工業自身存在的弱點,生產日益萎縮。到一九四九年全市手工業者隻有4萬餘人,年產值約3000萬元。
北京的解放,使手工業欣逢甘露陽光,得以迅速恢複和發展。一九五二年,手工業從業人員達到7.6萬餘人,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90%,總產值1.13億元,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2.7倍。除傳統行業外還出現了一些新行業。
新中國建立後,在傳統手工業的基礎上,經過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起來的北京市屬集體所有製工業,到一九八八年底,共有企業335個、職工14.65萬人、總產值27.37億元、利潤3.37億元,分別占市屬工業企業總數、職工總數、總產值和利潤的36.18%、15.92%、12.02%和8.27%。這些企業現在分別隸屬於二輕、一輕、特種工藝、機械、冶金、電子、儀表、建材、化工等工業部門管理。此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蓬勃發展起來的區街集體工業和勞動服務係統的集體工業也形成了一支不容忽視的生產力。
在以上全市的集體工業中,一九八八年市二輕總公司、市手工業合作社聯合總社所屬的集體工業企業87個、職工3.78萬人、產值6.94億元、利潤8078萬元;分別占全市集體工業企業總數、職工總數、總產值和利潤的25.7%、25.9%、25.4%和23.9%。在全市二輕工業係統中,集體所有製企業數占58.4%,產值占36.2%。雖經多次調整,至八十年代末期,北京二輕集體企業仍擁有皮革、塑料、玩具、文體百貨、包裝、五金、測繪工具、皮毛、拉鎖、鋁製品、家電等11個行業,在全市集體工業中,仍有相當的經濟實力。
二、二輕集體工業的發展曆程
新中國建立四十年來,北京市的手工業合作社(以後的二輕集體工業)經曆了曲折複雜的發展曆程。各個行業在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中成長壯大,為繁榮首都的經濟和文化事業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一)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北京解放後,市合作總社在工會、婦聯等部門的配合下,開始試辦生產自救性質的生產合作組織。一九四九年五月,模範軍屬賈文蘭和其他兩位軍屬組建了北京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組織——北京市內二區軍屬合作洗衣小組。到十月份,這個小組發展到100多人,還在中南海設立了一個洗衣小組,承擔一些中央領導幹部的洗衣任務。在內二區軍屬合作洗衣小組和後來組建的北京第一食品生產合作小組等手工業生產合作組織的帶動下,到一九五五年末,大批手工業者紛紛組織起來。一九五六年一月進入合作化高潮,全市先後將涉及30多個自然行業,占全市個體手工業者95.6%的10.3萬餘名手工業者,分別組織到837個生產合作社(組)裏。合作化運動極大地調動起手工業者的生產積極性,到一九五七年,全市手工業總產值達到3.2億餘元,比一九五六年增長12.8%;向國家納稅1594萬元,比一九五六年增長27%。全市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社員平均月工資由一九五二年的30元,增加到一九五七年的48元,增長了60%。
為了加強對全市手工業合作社的領導管理,北京市手工業合作社聯合總社於一九五四年成立。以後又在10個區建立了辦事處,還建立了特藝、服裝、鞋帽、皮革、文體百貨、五金、棉針織等12個專業聯社。一九五九年成立了北京市手工業管理局(後改為二輕局、二輕總公司),與市手工業總社合署辦公,這種體製一直延續至今。
(二)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進行技術改造。為了改變手工業落後的生產方式,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北京二輕集體工業從合作化時期起,就把技術進步作為企業發展生產的關鍵,四十年邁出四大步。
五十年代,開展了以消滅笨重體力勞動為重點的技術革命。這期間,多數行業依靠大批能工巧匠,土法上馬,小改小革,大大改善了社員勞動條件。
六十年代,發起了向機械化進軍。北京拉鎖廠經過職工的艱苦努力,研製成難度較大的“拉鎖排米機”,使該廠成為北京市工業企業實現機械化的先進典型。群眾性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成效顯著,僅一九六四和一九六五年就實現“雙革”項目2萬多項。同時湧現出一大批技術革新能手,工人出身的市二輕總公司副經理、市勞動模範邢德海就是其中的一位突出代表。他先後主持了第一皮鞋廠模壓機、繃楦機專業設備的設計製造,逐步實現了皮鞋下料、製幫、繃楦等工序的機械化,為皮革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一九六○年他寫出了《皮鞋樣板擴縮樣法》,突破了手摸眼看的傳統設計方法,使鞋樣擴縮效率提高幾十倍。一九八○年他又編寫了《橡膠模壓皮鞋的模具設計》和《皮鞋工藝學》,由輕工業部審定出版,作為各地中等製鞋專業學校的教材。
七十年代,改革工藝,更新設備,開展科學研究,向自動化聯動化的方向發展。
到了八十年代,進入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加速產品更新換代的新階段。如環宇電機廠為節約外彙,隻引進關鍵設備,自行設計研製出微機控製電機檢測線,多功能統線機等配套專用設備,形成大批量流水作業的現代化電機生產線,年生產能力200萬台,年創利300多萬元,榮獲國家技術革新優秀項目獎。
從六十年代開始,市手工業總社先後投資為8個行業建立了機修廠和模具廠,自製各種專用和通用設備110種、1.07萬餘台(套)。僅一九八○年到一九八六年就完成市級以上新技術推廣項目300項,引進自動化生產流水線20條。經過堅持不懈地努力,二輕集體企業已實現了半機械化、機械化生產,有的采用了光電微機監控。二輕集體工業已以其嶄新的麵貌躋身於首都工業之林。
(三)發揮集體經濟的互助合作作用,促進生產發展。聯社是群眾性的集體經濟組織。從一九五四年聯社成立之日起就按照社章的規定建立了合作事業基金製度,由聯社統一管理各成員企業向聯社上交的一部分利潤,作為合作事業基金,用於扶持困難企業和發展新興行業。實踐證明,盡管這種合作事業基金製度存在一定的弊端有待改善,但對集體企業的發展確實起了積極的作用。
一是幫助集體企業更新改造了設備。合作化時期投入手工業合作社基建投資237萬元,使機械化程度提高到一九五六年的占20%。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八六年的二十三年中,聯社向所屬企業投入的基本建設、技術措施、流動資金三項生產性投資總額達3.48億元,占聯社總支出額的60%,使集體資產由一九六三年的5297萬元,增加到一九八六年的4.7億元。
二是興辦了單個集體企業無力承擔的教育、科研事業。聯社建立以來共開辦了各類專業學校30所,為企業培養了大批生產需要的人才。僅“六五”期間就培養出大、中專畢業生3100多人,超過解放後三十年國家分配給北京市二輕係統的大、中專畢業生的總和;中技畢業生有3200多人,充實了二輕集體企業的技術骨幹隊伍,從而使二輕係統專門人才的比例由一九八一年占職工總數的2.1%上升到一九八五年的5.24%。與此同時,聯社還投資建立了10所科研機構。從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八六年的二十三年間,聯社用於科研、環保、質量檢測、節能等項的撥款就達277萬元,有力地推動了二輕集體工業科研工作的開展。
三、二輕集體工業為發展北京地方工業做出的重要貢獻
四十年來,北京二輕集體工業不僅生產了大量的日用工業品,適應了人民生活需要,繁榮了首都市場,還利用集體資金,一茬接一茬地興辦了一些新興行業和企業,為北京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做出了貢獻。
(一)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八六年,北京二輕集體工業經曆了6次大的調整,將涉及10幾個行業、近400個企業,約10萬名職工,輸送給其它有關工業部門。
在一九五八年的工業調整中,由手工業係統劃出161個合作社、3.5萬名社員(占當時企業數的15%、社員數的33%)、分別移交給紡織、化工、建材、冶金、電機、出版、修建、服務等局。如劃歸冶金局的企業中,就有以後發展起來的北京鋼廠、第二軋鋼廠、第三軋鋼廠和有色冶煉廠。裝訂聯社全建製交給出版局後,發展成現在的北京印刷公司和製本總廠。
在一九六○年的工業調整中,手工業係統將鍾表、自行車修理、拆洗、修鞋、刻字等69個集體企業、12087人,劃給北京市修理服務係統。
在一九六一年的工業調整中,手工業係統將包括食品、日化、樂器、衡器、玻璃、陶器、手表、鍾表等27個集體企業,8875名職工,劃給一輕局;將日用木材製品行業全建製移交給建材局。
七十年代,為發展電子工業,市二輕係統所屬的32個企業、近萬名職工轉產這一行業。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二年,市手工業總社對電子行業的投資達5000萬餘元,占用於技術措施費總投資的38.5%。一九七三年九月,根據上級決定,將二輕集體工業起家的電子工業公司及所屬14個企業、近萬名職工,7.2萬平方米廠房,3000多台設備,全部資產8753萬元,移交給北京市儀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