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工業的新成就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在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管理體製和對外經濟關係方麵,實行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轉變,各項事業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前進。中國集體工業戰線通過撥亂反正,落實政策,實行改革、開放,調動了廣大幹部和職工發展生產、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給中國集體工業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促進了集體工業的新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集體工業巨變
集體工業在這個新的發展時期,生產呈現出持續穩定增長的大好局麵,產品產量逐年增加,質量顯著提高,產品結構不斷調整,新產品大量開發,逐步適應市場的需求。集體工業企業的技術水平迅速提高,裝備不斷更新,企業麵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通過生產和改革的實踐,培養和鍛煉出一批革新能手和勇於改革、善於經營管理的企業家,提高了集體工業企業的管理素質和技術素質。
集體工業的發展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企業和職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一九七八年以後,中國集體工業發展十分迅速。根據一九八八年底統計,城鎮集體工業企業達15.8萬個,職工1850萬人,比一九七八年企業10.1萬個,增加了5.7萬個,增加56.4%,比一九七八年職工1215萬人,增加了635萬人,增加52.2%,這是繼五十年代手工業合作化時期以後,中國集體工業又一個大發展的新時期。
這個新時期的大發展有兩個突出特點。
第一,城鎮集體工業職工人數增加幅度大於同期整個國家工業職工的增加幅度,使城鎮集體工業職工在全國工業職工中的比重明顯提高。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八年,中國工業職工從4354萬人增加到6158萬人,增加1804萬人,增長41.4%,低於城鎮集體工業職工同期增長56.4%的幅度。一九七八年,城鎮集體工業職工占全國工業職工27.9%;一九八八年,城鎮集體工業職工占全國工業職工的比重為30.04%。
第二,城鎮集體工業企業發展的範圍擴大,各行業、各部門大辦集體工業企業。除輕工集體企業在原有老企業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外,機械、冶金、煤炭、電子、化工、電力等係統都辦起了大批集體工業企業。特別是廠礦辦集體工業企業紛紛興起,已形成一支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據一九八七年底統計,全國機械係統有集體工業企業3637個,職工118萬人。冶金係統有廠礦辦的集體企業3700多個,安置待業人員90多萬人。其中鞍鋼就有廠辦集體企業105個,職工達16萬多人。煤炭係統有集體企業6290個,職工119萬人。建材係統有縣以上集體工業企業4138個,職工245.4萬人。電力係統有集體企業3600個,職工26萬多人。電子係統有集體企業899個,職工30多萬人。此外,還有學校辦集體企業。據國家教委提供的資料,在全國652326所中等學校中,有校辦工廠57432個,職工達15.66萬人。
二、生產呈現持續穩定增長的新局麵
(一)生產不斷發展。
由於各地認真貫徹落實發展集體工業的各項政策,老的集體工業企業有了新的生機,新的集體工業企業蓬勃發展。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發展,集體工業根據市場需要調整了生產結構,進行了橫向經濟聯合,大力發展日用消費品生產,企業內部進行了適合集體工業企業特點的改革,推行各種形式的聯產、聯利的經濟承包責任製,生產增長幅度逐年穩步上升。按可比口徑,一九八八年全國城鎮集體工業總產值比一九七八年增長了1.97倍,每年平均遞增12.85%。“六五”期間,全國輕工集體企業的總產值每年平均遞增9.98%,利稅平均每年增長8.13%。部分老集體企業出現產值效益同步增長的可喜局麵。
各個地區城鎮集體工業生產發展雖不平衡,但持續穩定增長是共同的特點。
沿海地區一向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對外開放的地理位置更有有利條件,集體工業迅速發展。以輕工集體企業為例,“六五”期間,增長速度比較快、增加產值比較多的省份,如:浙江省從33.6億元增加到70.62億元,增長110.18%,平均每年增長16.0%;江蘇省從43.50億元增加到72.67億元,增長67.06%,平均每年增長10.8%;廣東省從36.46億元增加到64.74億元,增長77.56%,平均每年增長12.17%。
內地集體工業奮起直追。“六五”期間,內地集體工業出現了蒸蒸日上的景象。以輕工集體經濟為例,湖北產值增長117.76%,每年平均遞增16.8%;安徽產值增長79.19%,每年平均遞增12.4%;江西產值增長71.33%,每年平均遞增11.4%;湖南產值增長69.8%,每年平均遞增11.2%;河南產值增長63.96%,每年平均遞增10.4%。
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的集體工業不斷發展,為這些地區擺脫貧困,振興經濟,顯示出相當大的作用。“六五”期間,輕工業集體經濟產值:西藏增長283.33%,每年平均遞增30.8%;新疆增長77.59%,每年平均遞增12.2%;青海增長75.68%,每年平均遞增11.9%;雲南增長64.88%,每年平均遞增10.5%;寧夏增長62.81%,每年平均遞增10.1%。集體工業的不斷發展,對滿足各族人民的需要,加強民族團結作出了貢獻。
(二)產品品種大量增加,質量日益提高。
集體工業主要是從事日用消費品和小商品生產的。隨著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內國際市場的擴大與繁榮,隻有產品數量上的增加,已經不能適應市場多層次的需要。為此,集體工業按照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了產品結構,既保證了傳統優質名牌產品的增產,又及時增加了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同時也慎重穩妥地壓縮了呆滯產品的生產,增加了產品的花色品種,豐富了市場上商品的供應。
集體工業企業按照國家和人民群眾需要,千方百計提高產品質量,加強質量管理,製訂產品質量標準,建立產品質量的考核製度,開展產品質量評比活動。以浙江省集體工業為例,到一九八五年底,僅二輕集體工業企業中,就有103家企業標準化驗收合格,84家企業獲國家二級或三級計量合格證書。質量管理工作的加強,促進了產品質量的提高。自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浙江省二輕集體工業企業有4種產品榮獲國家金質獎(含金杯獎、珍品獎);13種產品榮獲國家銀質獎(含銀杯獎);63種產品獲部優質產品證書;214種產品獲省優質產品證書。“六五”期間,以集體工業企業為主的全國二輕產品獲國家金質獎、銀質獎的有158個,獲輕工業部優質獎的754個。工藝美術產品在工藝美術行業百花獎評比中,獲國家金杯獎、銀杯獎的109個,獲輕工業部優質獎的148個。如塑料製品行業,從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三年就有17種產品獲國家銀質獎,17個品種獲全國優質包裝產品獎。文教體育用品行業,從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四年,先後有13個產品獲金質獎,25個產品獲銀質獎。不少出口產品還獲得國際上的好評,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歡迎。有些文教體育用品被選為國際比賽用具,中國生產的乒乓球、羽毛球的質量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一九八一年中國上海牌羽毛球在英國進行的世界名牌羽毛球評比中,名列第一,被譽為“羽毛球之花”;一九八三年在丹麥國際比賽中又獲世界第一名。得到國際體育組織批準的比賽用球還有雙魚牌乒乓球,金杯牌足球,火車頭牌籃、排、足球,箭牌籃球,以及中華牌體操器材等。此外,北京提琴廠技師戴洪祥製作的星海牌高級小提琴,在一九八三年十月聯邦德國卡賽爾舉辦的第一屆路易斯、斯波爾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中,獲得聲學品質的金質獎。廣州市廣東樂器廠技師陳錦農製作的一把紅棉牌高級小提琴,在一九八○年九月美國紐約舉辦的第四屆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中,獲聲學品質金獎。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在美國鹽湖城舉辦的第五屆國際提琴比賽中,該廠的紅棉牌小提琴和上海提琴廠生產的金鍾牌高級小提琴,又奪得聲學品質和製作工藝的6項優質獎章。
三、技術裝備有了新的改善
輕工集體工業企業大都是在手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前這些企業多數是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差。一九七九年以來,特別在“六五”期間,集體工業重視了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改造,依靠技術進步,開拓新的生產門路,開發新產品,加快產品的升級換代。許多集體企業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不斷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並把傳統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使集體工業企業的生產技術麵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取得了顯著成績。根據國家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政策,許多地方的集體企業有計劃地從國外引進了一批先進技術裝備,並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使一些傳統的老行業如服裝、工藝美術、五金製品等行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一些新興行業跨進了現代化生產的行列。
全國輕工業集體企業到一九八五年底,固定資產原值已達216.96億元,固定資產淨值為149.16億元。其中,二輕集體企業擁有的固定資產原值198億元,比一九七八年85億元,增加113億元,增長1.33倍;在新增的固定資產中,技術更新改造投資為65億元,基本建設投資48億元。固定資產的合理增加,說明技術裝備落後狀態得到了很大改善。
通過技術改造,已開始形成了一批骨幹行業和重點企業。在集體企業基礎上興辦起來的家用電器工業,從小到大,迅速發展,目前初步形成了生產、檢測、科研、設計和經營完整的體係。從而提高了家用電器的質量,增加了品種。一九八七年底,電冰箱年產量達401.33萬台,與一九六八年產量2.8萬台比較,增長了142倍;家用洗衣機990.1萬台,與一九七八年產量0.04萬台比較,增長了2.5萬倍;電風扇超過3660.7萬台,與一九七八年產量137.8萬台比較,增長了25.5倍。“六五”期間,全國家用電器產品出口創彙4億多美元。皮革行業通過技術改造和引進先進設備,技術裝備麵貌起了很大變化。據一九八五年統計資料,製革行業現有的877台片皮機,其中65台是國際先進水平,116台是國內先進水平;在1176台削勻機中,42台是國際水平,107台是國內先進水平;在353台通達式燙平機中,98台是國際水平,56台是國內先進水平。由於皮革行業更新技術裝備、改進鞣製技術和後整飾工序,提高了製革的質量、檔次。毛皮行業改進技術裝備後,利用豐富的綿羊皮資源,實行精加工,成功地開發了“毛革兩用”的新產品,適應了國際市場的需要。服裝行業通過引進和技術改造,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程度大大提高,各地都出現一批現代化生產的企業。一九八五年服裝行業已擁有剪裁機7483台,其中555台是具有國際水平的,904台是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高速平縫機51642台,其中29113台是具有國際水平的,14817台是國內具有先進水平的。西裝熨燙流水線111套,其中66套是具有國際水平的,43套是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家具行業積極引進技術,開發了大量的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擴大短線產品的生產,開發了鋼板家具、氣動升降轉椅、靜電粉末噴塗折疊床等鋼管家具,新型床墊以及各種新型雕刻家具等。這些新技術的采用,使集體工業機械化水平有很大提高。根據工業普查資料,截至一九八五年底36652個輕工集體企業調查,手工操作工人139.96萬人,占43.1%;半機械化操作工人141.26萬人,占43.5%;機械化操作工人42.73萬人,占13.1%;自動控製作業工人1.09萬人,占0.3%。這就是說,在輕工業集體企業中,已實現半機械化、機械化以至自動化操作的職工已達一半以上。
四、企業管理水平有了提高
集體工業企業在學習現代化管理知識的基礎上,結合集體工業企業的特點,建立以崗位責任製為中心的各項規章製度,加強經濟核算,實行了多種形式的經濟承包責任製,健全了各項規章製度。傳統的經驗管理,逐步向科學化管理轉變。
集體工業企業在健全崗位責任製、實行經濟承包責任製時,加強了對產品的全麵質量管理,建立起質量保證體係。加強和改進了各項管理製度和質量標準的檢驗製度;不少企業還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製定並執行了獎金分配與完成質量指標掛鉤的工資製度,千方百計促進產品質量的提高。產品獲得國家金質獎、銀質獎和部、省、市級優質證書的企業,努力提高產品質量穩定率,提高優質產品產值率。集體企業的質量意識和全麵質量管理有了進一步的增強。
集體工業本著勤儉辦企業的原則,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增收節支。同時,注意運用目標成本管理、價值工程等現代化財務管理辦法,使財務管理不單純是資金收支,而是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緊密結合,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由於加強了企業管理,調整了生產結構,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勞動生產率也不斷提高。
五、職工隊伍的素質有所提高
各地集體工業企業在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方針指引下,堅持對廣大職工進行精神文明教育,使廣大職工明確在貫徹執行改革、開放的同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建設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職工隊伍。集體工業職工隊伍出現了新的變化。
在職工年齡結構方麵,青年職工比例上升。原有老集體工業企業,由於新陳代謝,青年職工大量增加,新組織的集體工業企業青年職工比例更高。無論新、老集體工業企業都有計劃地吸收了部分上山下鄉的回城青年,以及城鎮中曆年(屆)高、初中畢業生,還安置了部分複員轉業軍人。據一九八五年統計,集體工業企業青年職工約占60—70%。
在職工知識結構方麵,有明顯變化。各地集體工業的主管部門和企業狠抓職工教育,建立培訓中心,通過對職工進行文化、技術“雙補”課以及對幹部輪訓等,提高了職工隊伍的文化素質。據一九八五年統計,二輕工業職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職工總數的66.3%,在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職工總數的18.4%。如浙江省城鎮集體工業,“六五”期間,共輪訓幹部、工人8萬人次,培養中、高等專業院校畢業生1500餘人,有500多名廠長(經理)參加國家統考合格,有10萬職工“雙補”達到要求,其中二輕集體工業企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占職工總數70%左右。四川省城鎮集體工業隨著生產的發展,舉辦了各種類型的職工學校,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城鎮集體工業職工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職工總數的60%。沈陽市輕工業集體企業職工初中文化水平的占職工總數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