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工業的新成就(3 / 3)

在職工集體福利的改善方麵,近年來,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組織全國輕工集體企業的勞模、先進工作者和多年從事集體工作的老職工,到廬山、桂林、廣州和西安等名勝區休養。一九八五年組織休養人數為1200人,一九八六年增到2900人,一九八七年達到6400人。休養的人數在職工隊伍中所占比例很小,但產生的影響卻較大。廣大集體工業職工把這項工作看成是黨和國家對他們的極大關懷。參加休養的武漢城區集體工業企業的一些老工人深有感觸地說:“在區街工廠幹了幾十年,休養這是頭一次,黨和國家沒有忘記我們集體企業的老職工”。全國大多數集體工業企業在改善職工集體福利方麵,因地製宜,因陋就簡地辦起了食堂、托兒所、更衣室、浴室、醫務室。有些省市的集體工業主管部門,如廣州、武漢、江西、四川、黑龍江、山東等,也舉辦了療養點,組織職工療養。經濟條件好的大中城市的集體工業還興建了新的住宅,逐步改善了部分職工的居住條件。武漢市二輕聯社,為了改善集體職工的居住條件,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三年底,組織全係統共建職工宿舍17.88萬平方米,有5962戶遷進了新居。重慶市二輕集體企業從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二年共新建職工宿舍8.84萬平方米,其中有1萬平方米是由市聯社撥款建築的,先後已有2200多戶職工搬進新居。山東省威海市二輕集體企業,到一九八二年底共建職工宿舍58600平方米,投資928萬元,每個職工平均可占有宿舍10平方米以上。同時還建造了一座可供全市集體工業職工就醫的綜合性醫院和一個管理和設施較好的幼兒園。福建省二輕工業企業絕大部分實行了公費醫療,興辦起二輕醫院、衛生院、俱樂部、托兒所、招待所、職工宿舍等福利設施,到一九八五年底,已有1200多戶職工蓋起新房子。在物質福利改善的同時,各地區逐步創造條件改善和提高職工的文化生活,單獨開辦或聯合興辦了圖書館、俱樂部、影劇院、劇團、球隊等,開展各種有益的文體活動,增強職工的身心健康,豐富了職工的精神生活。

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集體工業戰線不僅在經濟上、物質上有重大的發展和成就,而且在思想上、理論上也有豐碩的收獲。這些收獲是廣大實際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共同努力,敢於解放思想,勇於探索進取的積極成果,是中國集體工業的發展趨於成熟的明顯標誌,其重大意義並不亞於經濟、物質上的收獲。

一、城鎮集體經濟的理論研究廣泛開展

一九七九年以後,中國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得到廣泛的開展,日趨活躍。一九八○年一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輕工業部、中共遼寧省委等單位發起和籌辦的全國城市集體所有製經濟理論討論會在沈陽召開。這次會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性的城鎮集體經濟專題理論討論會。會議對當時城鎮集體經濟的狀況、前途和性質等進行了理論探討,對由於“左”的影響所形成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清理,初步分清了被搞亂了的思想是非、理論是非和政策是非。會議對全國城鎮集體經濟開展理論研究和解放思想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此之後,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進一步活躍起來。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在上海召開了華東地區城鎮集體工業經濟理論討論會;並研究全區六省一市輪流主持,每一年或兩年召開一次全地區的討論會,到一九八七年已召開了五次。以後中南地區、華北地區也發起組織集體工業的地區性理論研討會。這些討論會對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工作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同時,山東、江蘇、浙江、上海、雲南、遼寧、河南、江西等省市也召開了本地區的城鎮集體經濟理論討論會或有關專題研討會。在各地召開的一些工作會議和經濟理論討論會上,也就城鎮集體經濟問題進行了討論。許多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紛紛在報刊上發表論文,相互之間交流觀點。隨著中共中央提出決策要科學化、民主化,一些地方的集體工業部門和企業更重視理論問題,在作重大決策時開展了必要的理論論證。如浙江省餘姚市二輕總公司在二輕體製改革中提出初步方案後,通過浙江省二輕總公司和省經濟學會邀請省內外從事經濟研究的理論工作者與有關經濟管理職能部門的同誌對其進行了論證。對改革提出建設性意見,為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總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日益活躍,方興未艾,逐步朝著新的廣度和深度方向發展。

回顧一九七九年以來的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工作,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各級領導對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非常關心和重視。在總結城鎮集體經濟的曲折發展過程時,許多領導人深切感到,由於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的薄弱,在理論上存在的模糊認識和錯誤認識,是導致城鎮集體經濟政策失誤,限製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從而開始重視城鎮集體經濟的理論研究。輕工業部、社會科學院、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和一些省市的領導同誌都積極開展城鎮集體經濟理論探討,有的親自參加理論討論會,到會講話,發表看法和意見。各級輕工業集體經濟主管部門、各級聯社的領導同誌對城鎮集體經濟研究的熱情不斷高漲,給予了充分的支持。許多地方的聯社把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作為一項日常工作來抓,有力地促進了理論研究的開展。

第二,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的隊伍不斷擴大,既有經濟理論專家、學者,各級的領導人員,也有基層的工作者;既有長期從事城鎮經濟工作的老專家,也有剛剛走上城鎮集體經濟戰線工作的青年人。參加理論研究的人數和論文數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僅華東城區召開的五次城鎮集體工業經濟理論討論會就有近700人參加,提交論文近500篇。

第三,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形式多種多樣,討論氣氛生動活潑。近幾年不僅召開多種形式的理論研討會,而且有在報刊上進行討論,各種工作會議、網絡會議穿插交流觀點,各種簡報介紹理論研究情況,以至互通信息交流經驗等多種形式。充分發表各種不同意見、不同觀點,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麵。

第四,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是緊緊圍繞城鎮集體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實踐進行的。從理論上不斷對城鎮集體經濟改革與發展中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使之提高到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高度,為改革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又緊密結合中國集體經濟主要是城鎮集體工業發展的豐富實踐,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敢於在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上取得突破,有力地促進了城鎮集體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隨著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在理論上澄清了過去長期存在的一些模糊認識和傳統偏見,摒棄了“左”的錯誤觀點,提出了許多發展城鎮集體經濟新的理論觀點。十年來,理論界和實際工作者對城鎮集體經濟存在的長期性、必然性和重要性,城鎮集體經濟的性質、內涵和特征,城鎮集體工業經濟體製改革的必要性、內容、做法和目標,城鎮集體工業的發展戰略等進行了反複的探討,並在若幹問題上取得了比較一致的看法。這對於中國集體工業經濟的健康發展,無疑將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應該肯定,這一時期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工作是有顯著成績的。但是,也要看到,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還剛剛起步,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全國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開展的不夠平衡,一些地區對此還不夠重視;理論研究取得的成果還未普及,許多從事城鎮集體經濟的同誌還未很好掌握理論武器;對一些關係到城鎮集體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研究得不夠深透,有待於進一步去探索、深化,更好地指導實踐。一些經濟理論工作者對集體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實踐,缺乏深入、全麵的了解和研究。而從事實際工作的部門和人員總的來看,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學習和研究還很不夠。因此,在中國的經濟理論研究工作中,對城鎮集體經濟的研究還是比較薄弱的環節,要在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上取得積極成果,還有待於進一步努力。隨著中國的經濟體製改革不斷深入,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城鎮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和發展,許多同誌已開始從新的角度和高度去探討城鎮集體經濟理論問題,城鎮集體經濟理論研究必將隨著改革的浪潮進而展現出更加蓬勃發展的新局麵。

二、城鎮集體經濟宣傳工作不斷加強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城鎮集體工業的宣傳陣地不斷擴大,不僅全國各地的報紙、刊物經常發表有關城鎮集體工業的報道,而且各地相繼創辦了集體經濟的專業報刊。

一九八三年七月,在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的支持下,河南省城鎮集體經濟學會創辦了城鎮集體工業專業刊物《集體工業經濟》。該刊的出版結束了城鎮集體工業沒有專門刊物的曆史,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在全國集體工業戰線廣大幹部和職工的迫切要求下,隨著集體經濟理論研究工作的開展,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在一九八四年底籌辦了《輕工集體經濟》雜誌,一九八五年三月試刊,七月正式創刊(月刊),成為城鎮集體工業第一份全國性的刊物。《輕工集體經濟》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的機關刊物。它的任務是及時傳達、宣傳黨和國家有關集體經濟的方針、政策,交流集體企業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反映廣大幹部職工的呼聲和要求,探討集體經濟理論等。該刊的問世受到全國輕工業集體經濟戰線廣大幹部職工的歡迎,成為城鎮集體工業的重要宣傳陣地,起到了城鎮集體工業喉舌的作用。

此外,近年來各地辦集體經濟報刊的熱情高漲,有關集體經濟的報刊不斷出版,如武漢的《集體經濟報》、上海的《中國合作經濟報》和江西的《城鎮集體經濟》、雲南的《集體企業》通訊、陝西的《合作經濟》、重慶的《集體企業》、遼寧的《丹東集體經濟》、山西的《集體經濟》等。

近年來,有關城鎮集體經濟的書籍也時有出版。全國城市集體經濟理論討論會和華東地區四次城鎮集體工業經濟理論討論會、中南地區城鎮集體工業經濟理論討論會,在會後都將會議的部分論文彙編成書出版。一些城鎮集體經濟理論書籍也相繼問世。許多大學教科書對有關城鎮集體經濟的內容進行了修改和充實。其它一些經濟理論書籍從不同側麵、不同角度論述了城鎮集體經濟的有關問題。

城鎮集體工業宣傳陣地的增加、影響不斷擴大,是有成績的。但是同實際工作需要相比、同集體工業龐大的隊伍相比仍然遠遠不夠。在輿論上集體工業的呼聲還不高,現在的報紙、雜誌,在質量上都有待提高,發行數量還有待擴大,對理論研究工作、實際工作的指導作用也有待加強。目前僅僅是打了一個初步基礎,還須不斷擴大,不斷發展。

中國集體工業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顯著的成就。但是,伴隨著這些發展和成就,也存在許多這樣那樣的問題。改革取得的成果是人所公認的,但距離全麵搞活集體企業的目標和要求——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改造,自我發展,自我約束,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許多改革措施還有待進一步總結、完善和繼續探索。在集體工業的發展上,沿海和內地之間、新興行業和傳統行業之間、新集體企業和老集體企業之間,發展很不平衡,以致集體工業總體發展的現象,掩蓋了一部分企業生產停滯、萎縮、經濟效益下降的情況,微利、虧損企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國家宏觀管理上,總的看來,還沒有建立起既符合國家要求,又適應集體工業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體係,法製又不完善。以致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製定的各項引導、鼓勵、促進、扶持的政策措施,未能始終一貫、不折不扣地在各個地方貫徹落實;歧視、限製、打擊、並吞集體經濟的情況,依舊存在,平調集體資財的違法行為時有發生。對城鎮集體工業來說,尚未形成一個同其它經濟成分和不同類型工業企業比較,是相對平等、比較寬鬆、協調的競爭環境。再由於負擔重、留利水平低等原因,城鎮集體工業企業發展缺乏後勁。集體工業的領導管理部門都比較薄弱,作為群眾性經濟聯合組織(各級聯社等)的積極作用還沒有很好發揮出來。

一九八八年九月,中國共產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麵深化改革的指導方針,作出了八十年代後兩年改革的重點突出地放到治理環境和整頓秩序上來的重大決策。一九八九年六月,中共四中全會進一步重申和明確了這些精神。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慶祝國慶四十周年的重要講話中說:“當前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貫徹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方針,力爭用三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從根本上緩解社會總需求超過總供給的矛盾,逐步消除通貨膨脹,使國民經濟走出困境。”這個要求,是在全麵估量和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聯係集體工業實際,麵臨的困難也主要是一九八六年以後積累下來的。經過初步的治理整頓,已經初見成效。

綜上所述,中國集體工業的發展仍然麵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但這些困難和問題畢竟是在集體工業經濟不斷前進和發展中出現的。中國集體工業曲折發展的曆程本身就足以說明,這些困難是暫時的,經過治理整頓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和支持集體工業,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已經宣布出台的政策和改革措施,都要繼續貫徹執行,這是克服困難的外部條件。集體工業的性質、特點和強大的生命力是克服困難的內在因素。隨著國家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順利進展,隨著集體經濟政策的不斷落實和發展完善,這些困難和問題必將得到克服和妥善解決,中國的集體工業必將進一步發展壯大,迎來一個更加光輝燦爛、生機盎然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