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工業的新成就(2 / 3)

在職工的技術方麵,普遍有所提高。集體工業的各級主管部門和企業,對職工因人施教,采用多種形式培訓各類職工,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有些地區和企業結合技術培訓,評定技術等級,實行技術崗位津貼,鼓勵職工鑽研技術,職工技術等級普遍獲得提高。天津市二輕集體工業到一九八五年,在現有職工中,平均技術等級已達4.5級。

在職工的政治素質方麵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集體工業企業在狠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重視了精神文明建設,采取了適合廣大職工接受的形式,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精神麵貌煥然一新,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入到現代化建設中去。

集體工業的貢獻

集體工業行業眾多,企業星羅棋布,產品琳琅滿目,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集體工業的存在和發展,在發展工業生產特別是發展日用消費品生產,繁榮市場,活躍經濟,支援工農業生產,積累社會主義建設資金,增加出口創彙,安排勞動就業等方麵,對國家和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為市場提供了大量日用工業品和小商品

集體工業企業根據日用工業品和小商品品種多,變化快,對市場的適應性強,服務領域廣,市場容納量大的特點,按照市場的發展和變化,不斷調整生產方向,改變產品結構,加快產品更新換代,積極安排了人民喜愛的傳統名牌產品的生產。多數企業還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的造型,新的包裝裝潢,提高了產品質量,創出了不少新的名優產品,發展了一些高檔耐用消費品。產品產量的增加,使市場供應明顯好轉,基本上適應了廣大群眾對日用消費品和小商品日益增長的需要。“六五”期間,全國集體工業向市場提供的日用消費品約占市場銷售總額的60%左右。同時,城鎮集體工業還承擔了許多修理服務業務,方便了群眾。集體工業為適應消費者需要,繁榮市場,活躍經濟作出了貢獻。

二、為農業生產和大工業配套服務

集體工業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聯係,曆來堅持為農業生產服務。“六五”期間,由於經濟體製改革,中小農具等生產劃歸農業部門,主要由鄉鎮工業生產,但廣大中小城市和縣城的集體工業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骨幹力量。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山西省集體工業被國家命名為部優質產品的有16種,其中汽車傳動軸、液化石油瓶、機用帶鋸、手用鋼鋸、瑪鋼件、金屬窗紗、兩用扳手、還原鐵粉等8種產品,大都是在原五金、農具廠生產的。這些產品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塑料加工工業的發展保證了農業用塑料薄膜,這對加速中國農業現代化起著積極作用。

城鎮集體工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大工業建立了廣泛的密切協作關係。長春市有60%的知青集體企業和20%的區街工業企業,為大工業協作生產和配套加工各種零部件,僅與長春汽車製造廠有長期協作關係的就有103個企業,生產695種產品,年產值達一億元以上。上海市街道工業企業同25個工業局的2000多個工廠搞協作,進行加工配套,有力地支援了大工業。鞍山市到一九八五年底建立起集體企業139個,擁有職工17萬多人,生產270種產品,其中有80%是為鞍鋼生產配套和生活服務的產品。武漢市集體工業為大工業協作配套,加快了地方名牌產品和重點產品的發展。該市區街工業為洗衣機、縫紉機、自行車、童車等重點產品配套的廠達200餘個,配套的產品達50餘種。集體工業企業的產品為大工業配套,既有利於大工業的發展,又能充分利用集體工業企業的人力和物力來發展生產。

三、為國家積累大量的社會主義建設資金

集體工業的發展對社會主義工業化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增加社會主義積累的可靠來源之一。集體工業以自力更生為主,把社會上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發展市場上人民所需要的產品,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工業基本建設投資,使國家集中更多的財力,用於關係全局的重點建設。集體工業企業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在生產不斷增長的同時,銷售收入和利稅增長的速度都較快,據輕工業集體企業財務成本統計年報資料計算:一九八五年較一九七八年銷售收入增長136.2%,每年遞增13.06%;利潤增長60.95%,每年遞增7.04%;兩稅增長76.16%,每年遞增8.43%。輕工業集體企業通過上繳稅金為國家提供了大量建設資金。據統計,從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七年,全國輕工集體企業累計上繳國家稅金228.48億元。一九八七年上繳國家稅金35.87億元,比一九八○年增長1倍,平均每年遞增11.4%。高於同期國家財政收入平均每年遞增的幅度。一九八○年以來,各地新辦的勞動服務公司所屬集體企業,一九八六年生產經營總額455億元,利潤34億元,上繳稅金22.5億元。城鎮集體工業的發展對於積累社會主義建設資金起了重要作用。

四、為擴大出口創彙作出了貢獻

集體工業的許多產品在國家出口換彙方麵占有重要地位,不少產品是傳統名牌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對外實行開放、對內搞活經濟方針的指導下,隨著對外經濟合作和出口貿易的發展,集體工業企業的產品出口額日益擴大,為國家換來了大量外彙,不但促進了國際文化經濟的交流,也有力地支援了社會主義建設。據統計,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七年期間,以集體工業為主的二輕工業產品出口換彙就有335億多美元,占整個輕工業部係統換彙總額73%,占同期全國出口換彙總額的15.8%。一九八七年二輕出口換彙46.76億美元,占整個輕工業部係統出口換彙總額71%。據一九八五年統計,出口額在一億美元以上的以集體工業為主的行業有:工藝美術行業12.7億美元,服裝鞋帽行業12.32億美元,五金製品行業4.06億美元,皮革皮毛及其製品行業3.43億美元,日用雜品及其它木竹製品1.79億美元,文教體育用品1.27億美元,塑料製品1.12億美元。有些生產小商品的企業,不僅擔負著供應國內市場的繁重任務,而且也是出口的骨幹企業,成為出口創彙的傳統基地。

沿海地區的集體工業,出口產品更有新的發展,如廣東、福建等省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經濟特區的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大搞技術引進,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初加工產品、檔次低、利潤小的產品,逐步向技術密集型、深加工、中高檔、利潤大的產品轉移,大大提高了出口換彙能力,增加了經濟效益。福建省二輕工業出口產品在全省對外貿易中居舉足輕重的位置,出口產品產值約占全省出口產值的三分之一。廣州市二輕出口產品產值,占全市出口產品產值的33%。

五、擴大勞動就業,促進了社會安定團結

據《中國統計年鑒》的資料,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七年,全國城鎮集體所有製各行各業安排的就業人員2247.4萬人,其中集體工業是安排勞動就業的重要方麵。據天津市生產服務聯社統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到一九八五年底,天津市城區通過新辦集體企業安排城區待業青年15萬人。由於安排了勞動就業,各方麵反映較好。群眾說:“安置了孩子,高興了老子,減少了亂子”。

城鎮集體工業發展比較快的江蘇省無錫、蘇州、常州3市,在“六五”期間,較好地解決了城鄉勞動就業的問題,無錫一把折疊傘,養活了1000多人。蘇州的繡衣,就有5萬名巧女為它繡花。常州的梳篦有2萬人為它進行半成品加工。南京一個“天鵝絨毯”產品,光外加工就解決了近5000城市居民的吃飯問題。常熟花邊有近15萬城鄉婦女為它操勞。城鎮集體工業的發展,在擴大勞動就業,創造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方麵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改善集體工業職工福利

隨著集體工業生產的發展,經濟效益的提高,廣大集體工業企業的職工得到了實惠。不但工資增加了,“老有所養”的問題也逐步得到解決,社會地位和集體福利、文化生活也在逐步提高和改善。

一、隨著生產的發展,職工收入不斷增加

在生產發展、經濟效益提高的基礎上,在國家多收、企業多留的前提下,各地集體工業企業職工的工資收入不斷增加。從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五年,全國集體工業的職工工資先後進行了四次大麵積的調整,城鎮集體工業企業約有80%的職工提升了工資級別,職工的工資水平普遍有所提高。據統計全國城鎮集體工業企業一九八七年工資總額為211.4億元,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195元,比一九七八年職工年平均工資499元,增長了139%。在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七年期間,職工生活費用增長了56.2%。由此可見,城鎮集體工業職工不僅貨幣工資有較大增長,而且實際收入也增長不少。

一九七八年以來的九年裏,集體工業工資的增長幅度是過去所沒有的。如以集體工業中曆史最長的手工業合作社計算,合作化以後的一九五七年,職工年平均工資為384元;到一九七八年發展成為輕工業集體企業時,職工年平均工資增為512元,即在二十一年內,隻增長了33.3%。因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集體工業的職工同全國人民一樣,生活上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經濟上真正得到了實惠。

二、集體工業企業職工“老有所養”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集體工業企業職工的退休費用過去多數是由企業在營業外列支的,但隨著退休人員逐年增加,企業負擔越來越重,有的企業出現無力負擔的問題,特別是微利、虧損企業或退休人員比重大的老企業,退休負擔重,有時退休費開不出來。有些經濟不發達的小縣城或城市中街道集體企業,職工退休後每月隻發給少量的生活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根據國務院頒發的國發〔1983〕67號文件的精神,一九八四年五月輕工業部發出了《輕工業集體企業實行退休統籌的規定》。規定指出:以縣、市輕工業集體主管部門為統籌單位,負責向各有關企業征集統籌基金,統一支付退休費用。一九八五年五月,輕工業部、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經商得勞動人事部、財政部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同意,製定頒發了《關於二輕集體所有製企業實行退休費用統籌的通知》,要求“在縣以上二輕集體所有製企業職工退休費用實行統籌,逐步向社會保險過渡”。

在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推動下,在各級政府和勞動、財稅、銀行、保險公司等部門大力支持下,依靠各級集體工業主管部門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全國集體工業企業退休基金統籌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進展。據河南、湖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浙江、四川、重慶等8個省、市一九八五年底的調查統計,實行退休統籌的單位已達213個市、縣,占8個省、市733個市縣的29%;參加退休基金統籌的總人數達14.4萬人,占8省、市退休職工總數的41.3%。其中,重慶市屬企業已全部實行統籌;吉林省有39%的市、縣實行了統籌;四川省南充地區13個縣(市)當中,有10個縣(市)推行了統籌製度。事實說明,退休統籌是對勞動保險製度的改革,是逐步發展社會保險的決定性步驟,是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從實行統籌的單位來看,效果是明顯的。第一,統籌是解決集體工業企業職工“老有所養”的一種較好的辦法,體現出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第二,參加職工退休基金統籌的企業,職工退休後,費用有了可靠的保證,也解除了在職職工的後顧之憂,激發了廣大職工的生產積極性。第三,扭轉了企業之間退休費過輕過重的不平衡現象,減輕了困難企業的過重負擔。

據一九八五年對41089個輕工業集體企業統計,年底共有退職退休人員1075860人,當年付出退職退休金6.97億元。這不僅保障了老年職工的生活待遇,而且減輕了國家和社會的負擔。

三、職工的社會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各地按照國家的政策,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對集體工業企業的職工在政治上關心,在技術、設計、生產創新上給以鼓勵;在生活上適當給予照顧。集體工業職工的勞動受到尊重,不僅在經濟上給予合理的待遇,而且對社會主義建設有貢獻的先進工作者、先進生產者、改革家、老藝人、革新能手等先進模範人物,積極推選他們到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或政協委員會當代表或委員。據福建省第二輕工業廳一九八五年底統計,全省二輕企業職工被推選為先進生產者、勞動模範、政協委員和人民代表的有1300人。一九八五年在團中央、中國青年雜誌社、中國企業家協會、中央電視台四家舉辦的全國百名優秀青年廠長(經理)評比活動中,四川省成都市就有成都市精印包裝廠廠長夏朝嘉、水表廠廠長孫大國和保險櫃廠廠長鄭伯勳等3名街道集體工業企業的廠長被評上。在一九八六年出席全國輕工業集體企業第三屆職工(社員)代表大會的609名代表中,各級政府授予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先進工作者、先進科技工作者和優秀黨員及其他榮譽稱號的先進人物代表285名;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商聯委員以及各種協會、學會等社會職務的有108名。一九八六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中華全國總工會表彰一批全國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授予他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河北省二輕集體企業就有5人獲得了這項榮譽。

四、職工勞動條件和集體福利都有很大改善

在勞動條件改善方麵,隨著集體工業企業生產的發展,經濟效益的提高,不少地區改造老廠房,建設了新廠房,更新了陳舊設備,對於職工身心健康有妨礙的工藝和操作,進行了改善,使工人減輕了繁重的體力勞動,生產環境也得到較大改善。山東省以集體工業為主的服裝行業、皮革行業和五金行業,由於勞動條件的改善,生產方式已發生了深刻變化。該省服裝行業由手工工具為主,逐步采用了機器生產。一九八五年全行業共有縫紉機2.9萬台,其中進口設備約占30%以上。不少服裝廠還建起了寬敞明亮的現代化廠房。皮革行業在加強科技項目研究的同時,通過技術引進、技術改造,逐步裝備了比較先進的片皮機、熨皮機、繃植機等,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五金行業過去多是笨重的手工操作,現已逐步轉向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如製鎖、拉鏈、手電筒等產品的生產都研製成功各種高速、高效的專用設備,建成了一批生產流水線、自動線,工人從笨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這種情況在其他地區普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