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集體工業領導體製(2 / 3)

各級聯社一向就有開展互助合作、為企業服務的優良傳統。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日益劇烈的情況下,集體企業之間的互助合作所顯示出的優越性更加突出了。各級聯社恢複以後,利用聯社的資財,不斷強化聯社的服務手段。全國二輕工業的供銷機構絕大部分資金是聯社所有,實質上是聯社興辦的服務型企業,為集體企業的物資供應和產品銷售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很受集體企業的歡迎。各級聯社還利用聯社資金興辦了科研、人才開發、職工福利等企事業。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手工業聯社,一九八五年正式恢複後,全心全意為基層企業服務,辦了許多實事。一是幫助企業籌措資金,搞活經營。一九八四年前全市二輕工業生產連續徘徊不前,集體企業元氣大傷、財力微弱,對金融部門喪失了資信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市聯社用聯社資產作擔保,積極向財政、銀行為基層企業籌措技術改造資金,革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一九八五至一九八六兩年間共籌集技術改造資金1088萬元,改造項目22個。二是積極組織物資供應,支援生產。從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六年,聯社經理部為基層企業組織供應大量的計劃外物資,僅鋼材就達2566噸。同時還為基層企業傳遞物資市場信息。三是扶貧濟危,幫助困難企業渡過難關。聯社曾經借給基層企業流動資金和臨時周轉金,為困難企業“雪裏送炭”,濟困解危。四是深入基層,服務到廠。聯社幹部深入基層,與基層幹部共同製定生產經營計劃和技改計劃,不僅為工廠出謀劃策,而且還為工廠實現發展規劃籌措資金和解決技術問題,做到謀劃、資金、技術“三服務”到廠,使企業迅速擺脫落後麵貌。五是為基層企業積極創造橫向經濟聯合條件。在橫向聯合中,聯社不僅牽線搭橋,主動當“紅娘”,還為一些企業提供資金,送其“嫁妝”。玉林市集體企業是這樣評價聯社的:集體企業規模小,家底窮,包袱重,在生產經營中經常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依靠有關部門靠不上,行政局也無法解決這類經濟上的實際困難,小企業必須有自己的“婆婆”,特別需要象聯社這樣的具有一定經濟實力而又是自己經濟聯合組織的“婆婆”,有了這個“婆婆”,我們就能夠經受一定程度的風險。對聯社給予這樣的評價不僅僅是玉林市的集體企業,許多的聯社都以其服務受到集體企業的歡迎,成為集體企業發展的堅強後盾。

(五)積極開展國際交往。

早在五十年代,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就同蘇聯、東歐一些國家的合作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進行了互訪和互相學習。後來這些活動中斷了。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恢複後,與東歐一些,國家的合作組織重新開展交往,先後派代表團訪問了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波蘭,並接待其回訪,相互交流了發展合作經濟的經驗。總社還派人出席了在新加坡召開的由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主持的手工業經濟發展國際討論會,參加了在印度新德裏舉行的國際合作聯盟工業和手工藝合作社亞洲地區會議。總社還與國際合作聯盟及所屬組織進行了接觸,了解國際合作運動情況,接待了英國、意大利、馬來西亞等國手工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代表團,進行相互了解和洽談。這些對外交流活動,為以後進一步的對外交流奠定了基礎。

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和各級聯社恢複後,還注重抓了職工退休統籌、職工休養、職工住房等集體福利問題,開展了集體經濟理論研究工作和宣傳工作,舉辦了人才開發、職工培訓等事業。總之,聯社的恢複,發揮了集體企業互助合作所形成的群體優勢,解決了許多單個企業無法解決的問題,為集體企業排憂解難,維護集體企業的合法權益,受到集體企業的歡迎,顯示了這一集體企業的聯合經濟組織在新時期的積極作用。

三、工業合作協會的恢複活動

在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恢複活動以後,一九八三年三月,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經國務院同意也恢複了活動,並明確掛靠在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和輕工業部。

工合於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各地代表和中外來賓、友好人士120多人。這次會議討論通過了《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章程》(草案),選舉產生了新的領導機構。會議選出理事49名組成了第一屆理事會,推選羅俊為理事長,並一致推舉薛暮橋為名譽理事長,路易·艾黎、陳翰笙為名譽顧問。會議提出的工作方向是:組織群眾,發展生產,培訓有文化、有覺悟、有技術的新青年,為“四化”作貢獻。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工合”召開了第二次理事(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理事、常務理事及省市分會和工合所屬的企事業單位代表100多人。這次會議修改並原則通過了工合章程,選舉產生了第二屆理事會,理事97人,常務理事16人。會議推選申健為理事長,盧廣綿、謝邦選、黃肇興為副理事長。為了發揮工合在國外的統戰作用,在一九八七年九月恢複了工合國際委員會。

聯社的發展

一、全國輕工業集體企業第三屆職工(社員)代表大會的召開

在集體工業迅速發展和改革不斷深入的新形勢下,不少地方的聯社和企業要求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及時召開全國職工代表大會,加強總社的工作,以適應客觀形勢的需要。經國務院批準,全國輕工業集體企業第三屆職工(社員)代表大會於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七日在北京召開。這是繼一九六三年全國第二屆手工業合作社社員(職工)代表大會後召開的一次集體工業盛會。

這次大會共有正式代表609名,特邀代表70名。他們代表著輕工業集體企業745萬職工。他們當中有生產戰線上的勞動模範和先進生產者,有勇攀技術高峰取得卓越成績的工程技術人員,有銳意改革、開創新局麵的企業家,有肩負領導重任的各級聯社領導幹部;既有長期從事手工業工作並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幹部、老領導,又有朝氣蓬勃富有探索精神的青年幹部,還有少數民族代表和婦女代表,有著廣泛的代表性。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輕工業集體經濟進入新時期後興旺發達的繁榮景象。

這次大會是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關懷和重視下召開的。薄一波、郝建秀、張勁夫、程子華等以及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全國供銷總社等單位的負責人出席了大會。薄一波、張勁夫、程子華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

薄一波在講話中,首先回顧了中國手工業合作社幾十年的發展曆史,充分肯定了輕工集體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並指出,在“七五”期間,要求輕工業集體經濟要有一個穩定的增長,進一步理順企業內部、外部的各種關係,根據人民的消費需求以及外貿出口的要求,大力發展日用消費品的生產,在質量、品種、產量上有新的突破。為此,要正確認識集體工業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加強對輕工業集體企業的支持和領導,改革輕工業集體企業的管理體製,加強職工隊伍的建設。

張勁夫在講話中首先代表國務院對這次代表大會的召開表示祝賀。他強調進一步發展輕工集體經濟,必須堅持改革。前幾年輕工集體經濟以承包責任製為中心的各項改革是有成效的。“七五”期間要在總結經驗、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堅持改革、深入改革,改革的中心是搞活企業。各級政府和各個部門要為搞活集體企業創造外部條件,從政策上給予必要支持。在領導管理體製的調整和改革中要考慮集體經濟的特點,避免發生工作脫節、管理削弱的情況。他還指出,發展輕工集體經濟,關鍵在政策。要把政策落到實處,要繼續堅持集體所有製單位同國營單位一樣,在政治上一視同仁,在經濟上平等對待的原則。現有的政策措施如有不符合上述原則的,要堅決改正過來。對於地方發生的平調集體企業資財的做法要堅決製止。各級聯社是群眾性的聯合經濟組織,是集體經濟同國家之間的紐帶和橋梁。聯社的中心任務應當是服務,為集體企業排憂解難,從各方麵支持基層企業的發展。

程子華在講話中指出,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對此,要有一個正確的看法,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紮紮實實做好自身的工作。

大會聽取了季龍所作題為《堅持改革,發展輕工業集體經濟,為勝利完成“七五”計劃而奮鬥》的總社理事會工作報告。報告回顧了集體工業的發展曆史,肯定了輕工業集體經濟從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八六年二十三年間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顯著成就。同時從方針、政策、改革開放、技術進步和領導體製五個方麵總結了集體工業發展的曆史經驗。報告提出了“七五”時期的任務,指出輕工業集體經濟要堅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依靠科學進步,加強經營管理,加快人才培養,提高企業素質,壯大集體經濟,努力增產適銷對路的日用消費品和小商品,為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和擴大出口作出新貢獻。報告最後著重強調發揮聯社在新時期的積極作用,闡述了聯社存在的必要性和聯社的任務。聯社是集體經濟的聯合組織,它的基本任務概括為指導、維護、協調、服務,即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反映集體企業的意見和要求,指導集體企業搞好改革,推動企業的橫向經濟聯合,發展商品生產和經營;維護集體經濟的正當權益,同平調、侵犯集體企業資財的行為作鬥爭;協調成員企業之間、聯社之間,以及聯社同企業之間的關係,促進集體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通過各項經濟活動和業務活動,為基層企業提供服務。大會代表一致通過了這個報告。大會還通過了修改後的《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章程》和《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財務工作報告》。

大會通過民主投票,選舉產生了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新的領導機構。選出理事68人,常務理事18人。理事會推選楊波為理事會主任,季龍為理事會常務副主任,陳士能、王金光為理事會副主任。大會一致擁護薄一波為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名譽主任。

大會閉幕時,黨和國家領導人烏蘭夫、萬裏、姚依林、郝建秀、宋任窮、王首道、朱學範、榮毅仁、胡子昂等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全體代表和工作人員,並合影留念。

首都新聞界對這次大會做了全麵報道。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工人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國人民廣播電台等及時報導了大會情況。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為大會召開發表了評論員文章,工人日報發表了社論,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送了評論。據不完全統計,在代表大會前後,共發出有關大會和輕工集體經濟發展與改革的各類報道、文章、評述、評論、答記者問等6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