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對外開放和技術引進戰略(1 / 3)

實施對外開放和技術引進戰略

集體工業在改革不斷深化的同時,對外開放也有新的發展。尤其是沿海地區的集體企業發揮其有利條件,在發展外向型企業、增加對外經濟交往和出口貿易方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隨著國家工業現代化的發展以及集體工業發展生產的需要,一個以技術引進為重點的技術改造熱潮在許多地區、重點行業和項目中,普遍開展起來。同企業提高技術素質和管理素質的要求相適應,各地集體工業企業和領導部門重視和加強了人才培養工作。

發展外向型經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把對外開放,作為長期的基本國策,作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措施,製定了一係列對外經濟貿易的政策措施,對外商來華投資,企業出口創彙采取優惠政策。一九七九年國務院頒發了《關於開展對外加工裝配和中小型補償貿易辦法》,一九八六年國務院又頒發了《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開放地區的集體工業部門以及企業,遵照國家確定的對外開放、利用外資的政策,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發揮優勢,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積極開展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一、發展“三來一補”業務

“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生產、補償貿易,這是一種“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貿易方式。所謂“兩頭在外”,就是原材料和銷售市場主要在國外,由外商提供原材料或元配件、企業進行加工生產或裝配成成品,再由外商銷售,大進大出。或以信貸方式,吸收外資,引進先進設備、生產技術,以至某些原材料,以產品分期償還。“三來一補”貿易方式比較靈活,投資少,見效快,是發揮中國集體工業企業勞動密集、勞務費用較低、經營靈活的優勢,增加外彙收入的一種比較好的形式。因此,沿海開放城市和開放地區的中、小型集體工業企業廣泛開展這項業務。

“三來一補”業務在沿海開放城市和地區的集體企業發展比較迅速。出口產品從粗加工的半成品、簡易加工的機械零件、低檔服裝等,逐步轉向深加工和中高檔產品。通過開展“三來一補”,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部分企業生產任務不足的困難,而且使一些企業生產設備得到更新,擴大了生產能力,增加了積累,改善了職工生活。同時培養了一批技術工人,擴大了勞動就業。

二、發展中外合資、合作企業

興辦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方法,再利用外商的銷售渠道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人們比喻為“借船出海”。這是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一種有利形式,也是集體工業彌補資金不足,增加出口創彙,提高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

集體工業創辦的中外合資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大多是在老企業的基礎上改建的。一般是利用企業現有廠房、設備折價入股,外商以新技術設備作為投資。這樣有利於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如福祥塑膠有限公司是由福建省莆田橡膠廠與馬來西亞祥控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銀行莆田分行合資改建成的。一九八三年原廠產值隻有55萬元,利潤不過萬元。自一九八四年五月合資後,購買和引進80多台(套)先進的製革和注塑設備,建成5000平米廠房,11條流水生產線,到一九八四年底就完成產值159萬元,利潤11萬多元,出口膠鞋16萬雙,創彙16.5萬美元,使企業得到很快的發展。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由於雙方有著共同的利益,使外商主動關心產品質量,關心技術的更新,關心企業管理和產品銷路。合資、合作企業一般都有外方專家、工程管理人員駐廠指導生產,從而促進了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擴大出口創彙。再如由長征皮鞋廠與香港沙必捷有限公司合資舉辦的“聯發鞋業有限公司”,由於雙方真誠合作,對方親自抓市場銷售和產品開發,生產實行科學管理,使生產蒸蒸日上,做到當年投產,當年創彙,當年獲利並收回全部投資。

一九八六年以後,隨著對外商投資優惠政策的落實,中外合資、合作企業日益增多。

三、開展自營進出口業務

為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需要,擴大出口創彙,國家陸續批準了一批機電產品出口基地企業和擴大外貿自主權企業。自營出口企業在完成外貿出口收購任務的前提下,在統一對外的原則下,可以采取多渠道,自行對外銷售。自營進出口的優點在於:一是由於企業掌握了生產、出口銷售的主動權,便可以審時度勢,采取靈活貿易方式。二是產銷直接見麵,企業可以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使產品從設計到投產都做到適銷對路。三是培養了一批既懂生產技術,又會外貿經營的管理者。

集體工業企業開展自營進出口業務,不僅可以彌補外貿收購不足,而且可以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廣州市二輕工業局的6家自營進出口企業,一九八七年自營部分的交貨值達5266萬美元,為一九八五年的8.9倍,比一九八六年增長61.14%,占全局出口交貨值的30%,為擴大出口創彙闖出了一條新路。廣州市南方玉器工藝廠過去實行外貿收購製,產銷脫節,外貿部門積壓了1000多萬元的產品,工廠生產也很不景氣。一九八四年該廠自營進出口以後,采取多渠道、多品種,靈活經營,積極開拓市場。客商到工廠參觀時可以直接成交,產銷見麵,工廠根據捕捉到的市場信息設計生產了40多種新產品,其中通雕的魚、蝦、龍,“古代龍鳳車”等新產品很受客商歡迎。同時,由於工廠可以直接到國外采購玉石原料,使工廠一直任務飽滿,購銷兩旺,呈現前所未有的好勢頭。這個廠已與香港、澳門、日本、美國、東南亞等10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建立了固定的貿易關係,出口創彙年年增長。

四、發展多種形式的工貿合作

工貿合作可以把工貿雙方的優勢聯合起來,互為補充,互相促進,使出口創彙發揮最大的效能。在外貿體製改革中,許多地區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擴大出口。一是工貿合作經營,雙方投資辦出口企業,共同經營。二是工貿合作經營,由外貿提供外彙引進設備和進口國內緊缺物資,由工廠采取補償貿易方式提供出口產品。一些已成立的工貿公司因工貿雙方在公司的地位不同,也有差別。一是工貿合一公司,以工為主,如上海玩具進出口公司。二是工貿合一公司,以貿為主,如北京市抽紗公司。三是工貿聯營公司,工貿雙方有統有分,如浙江省工藝進出口聯合公司。四是工貿公司,工業經營外貿,如福建省家具進出口公司。五是開設旅遊產品經營服務部,企業先直接對外成交,由外貿後結彙。到一九八五年,輕工業係統全國旅遊產品對外銷售單位(1萬美元小額貿易)共33個。如北京市工藝美術服務部,上海市旅遊產品生產供應公司等,都屬於這種隻有出口權,沒有進口權的公司。為了開拓國際市場,發展新的貿易夥伴,擴大出口,一些地區還在國外舉辦展銷會、博覽會等,以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

一九七九年以後,沿海地區特別是開放城市在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指引下,通過上述靈活貿易方式和正常貿易方式,發展外向型經濟,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擴大出口創彙,給集體工業企業帶來了新的活力。一九八五年,廣東省二輕工業係統從事出口產品生產的企業1100多家,其中從事過“三來一補”業務的企業500多家,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的企業72家,合資金額達6000萬美元,職工28萬多人,出口產品350多種,遠銷到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九八六年完成外貿總產值21.87億元,其中正常貿易出口18.41億,“三來一補”加工值3.45億元,共創彙5.3億美元,為曆史最好水平。先後引進先進設備3萬多台(套),生產線300多條,改造了一大批二輕集體企業。僅廣州、佛山、汕頭、江門四市,一九八六年就有4000種以上產品由內銷為主轉向以外銷為主,出口交貨值達到14.16億元。福建省二輕工業係統,充分發揮“特區”和“僑鄉”的優勢,“六五”期間達成中外合資、合作項目項,總投資7306萬元,其中外商投資1041萬美元。其中僑資占80%以上。浙江省二輕工業係統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有570家,中外合資企業20個,總投資3021萬美元,吸收外商投資1000萬美元,在國外創辦中外合資企業1個。一九八六年出口創彙3億美元,約占全省創彙額的26%。

一九八七年以後,中國把發展外向型經濟作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輕工業部提出“以出口創彙為突破口,全麵振興輕工業”的方針。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抓住有利時機,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僅廣州市已有190個出口創彙企業,占企業總數的82%,同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引進先進技術

集體化同現代化是緊密聯係著的。集體工業要生存,要發展,要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必須不斷吸取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成就,改進企業的裝備,使自己跟上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一九七九年以前,中國集體工業的技術裝備,不斷有所改進和提高。但相當多的企業仍然存在大量的手工勞動,裝備簡陋、技術落後。這種狀況,同國家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很不適應。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改革、開放總方針的貫徹落實,集體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也越來越受到普遍的重視。這一時期集體工業技術改造的重要特點,是在國家統一規劃下有計劃地引進國外適用的先進技術和裝備,這就大大加快了技術改造的步伐,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集體工業技術引進的特點

(一)起點高、速度快、範圍廣。

集體工業引進的技術和設備涉及消費品生產的方方麵麵,絕大部分具有國際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水平,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如電冰箱,中國從一九五六年就開始生產,但一直徘徊在二星級、三星級之間近三十年。而中國第一代具有世界水平的“琴島——利勃海爾”四星級電冰箱,從引進到投產則隻用了兩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