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對外開放和技術引進戰略(2 / 3)

中國規模最大的生產燃氣係列用具的企業——廣東石油氣用具發展有限公司,引進技術設備,從基建到投產,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生產出第一流的產品電子石油氣爐和燃氣快速熱水器。其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日本同期同類產品水平,而售價僅是進口產品的一半。杭州電扇總廠原生產一隻風扇葉需要9道工序,在引進具有國際八十年代水平的生產線後,一次成型,不僅提高了質量,而且每台電扇降低成本2元,每萬台電扇節約鋁材6噸。

(二)推動了新興行業的迅速崛起。

中國集體工業大規模地引進先進技術,伴隨著以家用電器、塑料製品為代表的新興消費品行業迅速崛起,引起消費品生產的巨大變化。

一九八六年以前,中國隻能生產約30種家電產品,經過幾年的努力,已能生產近千種產品。僅電冰箱就從單門直冷式發展到雙門雙溫直冷式、風冷式多種,產品規格由2—3種,增加到30—40種。一九八六年家電行業總產值達到76.34億元,比一九八○年增長8倍;電冰箱達到225萬台,比一九八○年增長50倍,洗衣機達到893.4萬台,比一九八○年增長36倍。中國家用電器已有家用製冷電器、空調器具、電風扇、廚房電器、清潔衛生器具、熨燙器具等10多個門類,500多個品種規格,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家用電器生產體係。日用塑料製品行業由主要生產塑料涼鞋和薄膜,發展到既有吹塑膜,又有雙向拉伸膜;既有壓延硬片,又有複合軟包裝;既有注塑成型製品,又有發泡製品及聚氨脂人造革,等等。一九八五年的產量比一九八○年增長117%,應用範圍擴展到建築、軍需、農用等各個方麵。浙江省在一九七八年以前,隻能生產普通電熨鬥和敞極式電扇等幾種產品,且數量很少。到一九八六年,該省家電行業引進項目20餘項,總投資1.25億元。已能生產空調器具、廚房用具、清潔器具、整容與保健器具、照明器具7個大類,200多個品種規格。洗衣機、電熨鬥產量已居全國第一位,空調器、電風扇、電冰箱產量分別居全國第四位。

(三)引進與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

集體工業的引進始終立足於增強自我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上,針對自身資金及外彙短缺的特點,努力做到“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凡是能引進技術加以仿製創新的,就不引進設備;能引進主機或關鍵零部件加以配套的,就不引進整機;能租賃設備或采取補償貿易的形式引進設備,就不用外彙進口設備。北京環宇電機廠就是以引進設備、返銷電風扇電機的補償貿易形式,巧借國外資源,同時開辟了國外市場,引進了國外八十年代微電機生產技術和關鍵設備。經過幾年的消化、吸收、翻版和改造,已經形成一條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國產化洗衣機生產線。該廠的產品不僅為國內眾多的電風扇、洗衣機生產企業配套,而且以返銷的形式出口到世界各地。

集體工業對引進技術采取“一學、二用、三改、四創”的方針,既注重引進技術設備本身——“硬件”,又注重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管理方法——“軟件”。做到“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達到了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起到了以國產化逐步替代進口的作用。浙江省塑料機械廠與聯邦德國合作生產注塑機的同時,由德方無償提供有關技術資料,並優惠培訓人員,提高了企業自身的開發設計能力。在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中,他們不囿於外商的做法,而是根據國情,綜合運用了日本、意大利等國的技術。因此,經他們改進設計的小型注塑機,采用全液壓式,更加方便加工;中型注塑機采用內曲拐式,提高了整機速度;大型機則采用了外曲拐式,從而更加節約能源。廣東省汕頭市二輕機械廠一九八三年消化吸收從日本引進的塑料薄膜自動製袋機,產品每台僅需人民幣8000元,而從國外購買則需2萬美元。

(四)引進與擴大出口創彙相結合,形成“出口創彙——引進技術——出口創彙”的良性循環。

集體工業憑自己的努力,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引進與擴大出口創彙相結合的路子。一些集體企業及時了解國際市場信息,通過進料加工、出口產品、換取外彙來引進設備,利用這些先進的設備擴大再生產,逐步實現了三個轉變。即由主要出口原料型的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製成品轉變;由主要出口粗加工的製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的製成品轉變;由主要出口低附加值產品向主要出口高附加值產品轉變。寧波五金閥門總廠,通過外商來料加工黃銅閥門換取外彙,一方麵用外彙收入從國外進口尖端技術設備及關鍵部件;另一方麵依靠自身力量對外來設備與技術加以吸收、消化、改造和創新,使該廠初步建成一套現代化水平較高的生產體係。全廠擁有各種設備近300台,僅測試儀器就有14台。這些雄厚、精良的設備,為企業發展增添了後勁。一九八二年,這種“以進養出”的做法,博得領導部門的好評。

二、集體工業技術引進的主要成就

集體工業主要集中在消費品生產領域,多數從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勞動生產率低,同時,在一般情況下,原材料在產品成本中占60—80%,產品附加值低。大規模的技術引進起到了集體工業由手工業向現代化工業過渡的助產士和催化劑作用,促進了整個集體工業的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一)集體工業由消耗大量資源的粗放式經營,逐步向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行集約經營、發展新興行業轉變。這種轉變的結果,使集體工業的技術麵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1.技術引進的先進生產設備取代了落後的生產設備,生產手段日趨現代化。“六五”期間,廣東省二輕係統共引進各種設備3萬多台(套),生產線300多條,使全係統的機械化程度平均達到50%以上;家用電器、塑料製品已達70—80%。北京市二輕係統引進技術13項,進口設備7238台。這些設備已占全部設備原值的40%,多數具有八十年代初的水平,自動化程度高,既有機電一體的,也有微機控製的。這些先進設備的引進,大大改善了集體企業的技術設備狀況。一九八五年,北京二輕工業係統先進設備已占設備總數的74.2%,其中具有國際水平的設備已占全部設備的45%。一九八四年,國務院宣布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廈門市全島後,廈門二輕工業係統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作為改造老企業、增強出口創彙能力的重要內容來抓,專門成立主管引進的辦事機構,先後引進21個技術項目,總投資2000多萬元人民幣和500多萬美元,引進了一批具有國際八十年代水平的先進設備,這些項目的陸續投產,使這個市的二輕工業新增產值4600多萬元。同時改造了一批老企業,使這些企業提高了經濟效益,擴大了品種,增加了出口。企業實力增強後,又為進一步利用外資,吸引外商聯合辦廠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初步實現了“引進——增強自己實力——出口”的良性循環。

2.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集體工業引進技術比較集中的洗衣機、電冰箱行業的先進設備,勞動生產率達到3萬元以上,高於輕工業的其他行業。

3.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普遍下降。青島鋸條廠引進冷焊冷墩機後,半年即節約原材料白銀價值21萬元。

4.經濟效益明顯提高。青島市二輕集體工業引進的項目,每投資1萬元,當年即創造產值4.96萬元,實現利潤0.65萬元,上繳稅金0.23萬元。

5.集體企業逐步從笨重的半機械化和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強度下降。

6.產品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集體工業正在從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領域,轉向勞動密集與技術密集相結合產品的生產領域,部分集體企業已率先闖入技術密集與資金密集型產品的生產領域。許多新興行業已被集體企業所占領。

(二)集體工業逐漸從經驗管理轉變到科學管理。科學技術和管理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兩個“輪子”。長期以來,集體工業企業的管理是處在經驗管理的落後狀態,這同大量手工操作密切相關。然而,技術引進在客觀上起了潤滑劑的作用,先進的技術迫使集體企業學習和掌握科學的管理方法。這是因為:(1)技術引進本身就要求企業在大量掌握市場供求信息的前提下,對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進行投入產出對比,設計項目的實施方案。這就使企業不得不從事市場預測,從而學習預測方法,掌握科學的決策程序和決策方法,製定合理的方案。(2)先進的技術設備要求采用科學的操作和管理方式。大部分集體企業在引進設備的同時,連帶吸收了國外有益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廣東省中山市洗衣機廠在引進生產線的同時,從4個方麵入手,加強了企業管理,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一是建立和健全質量管理機構,強化質量控製,廣泛開展了TQC小組活動,進行技術攻關。二是加強培訓,提高素質,對職工進行管理知識教育,組織職工學習操作規程、技術要求、使用計量器具及設備維修等知識。三是建立健全原始記錄,運用數理統計、網絡圖等方法,進行質量和信息管理。四是實行標準化管理,在健全崗位責任製的基礎上,在原材料質量驗收、產品質量、各級工作、操作規程、設備管理等方麵都製定了標準,按標準進行管理,使全廠生產和各項工作條理化、標準化。

(三)引進技術使集體企業得以借鑒國外產品開發的經驗,開擴視野,增強了開發新產品的能力。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改造、創新,為集體企業提供了開發新產品的重要途徑。廣東省汕頭市東方片材廠一九八二年引進了日本製造的一套用於生產硬塑料薄膜的擠出成型設備。日方隻提供設備驗收時所必需的進口材料和操作工藝配方,但這種配方與實際批量生產差距很大。該廠對進口材料與國產材料進行對比篩選後,自行設計數十種工藝配方,使原材料大部分國產化。這種硬質薄膜取代進口薄膜後,每年節約外彙80萬美元。此項技術由此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