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集體工業的全麵改革(3 / 3)

經濟聯合與發展企業集團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化,麵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集體工業企業經濟力量單薄、“小而全”的弱點日益暴露出來。集體企業為了圖生存、求發展,廣泛開展了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製的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橫向經濟聯合,逐步形成新型的經濟聯合組織,發展了一批企業群體和企業集團。這種橫向經濟聯合,已經顯示出很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成為加快集體工業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橫向經濟聯合的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要發展地區之間、部門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聯合。一些大、中城市的二輕工業部門,按照“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方針和專業化協作的原則,發展係統內的專業化協作總廠、國營和集體企業的“結對”合營,係統外的城鄉工農聯營、工貿結合。同時采取“國內補償貿易”的形式,開展跨地區的經濟協作。但當時的經濟聯合主要偏重在輕工係統內部的改組和調整上,範圍比較窄,同時,由於受到條塊分割,縱向封閉的經濟體製的限製,橫向經濟聯合沒有廣泛發展起來。

一九八三年底至一九八四年,在加快經濟體製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形勢推動下,隨著家用電器等新興行業的迅速崛起,帶動了橫向經濟聯合的發展。一些企業為了擴大生產能力,適應市場需要,進一步開展橫向經濟聯合。

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後,集體工業企業的橫向經濟聯合有了較快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局麵。其主要特點:一是聯合的範圍不斷擴大。從係統內到係統外,從跨地區、跨行業到跨所有製廣泛開展聯合。二是聯合的形式多樣。逐步由臨時性協作向長期聯合,由鬆散型聯合向緊密型聯合的方向發展。三是城鄉之間、工農之間聯合有了新的發展。四是聯合的內容以技術協作為主。此外,輕工業集體企業還同軍工、科教部門開展了協作。

一九八六年三月,國務院頒發了《關於進一步推動橫向經濟聯合若幹問題的規定》,集體工業企業橫向經濟聯合迅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一批企業群體、企業集團逐步興起。

二、橫向經濟聯合的主要形式和效果

集體工業企業橫向經濟聯合形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八種。一是以名優產品為龍頭,以骨幹企業為主體的生產聯合體。這種聯合體一般有半緊密聯合、鬆散聯合、外加工協作等幾個層次,具有投入少,產出多,效益好的特點,能迅速擴大名優產品的生產。二是工商、工貿聯合。以銷售產品為紐帶,按照國內外市場的需要組織生產,產銷直接見麵,減少中間環節,擴大產品銷售。三是生產與科研聯合。這種聯合有企業之間的科技協作、企業與科研單位的聯合、企業同大專院校的聯合、建立生產科研聯合體。四是城鄉之間、工農之間聯合。這種聯合形式主要有城市集體工業企業向鄉鎮企業擴散產品零部件加工生產和城市集體工業企業在鄉村建立原材料基地,進行原材料加工。五是國內“補償貿易”。就是加工企業與原材料基地的聯合。這種聯合,由加工企業提供資金和機器設備,幫助擴大原材料生產,原材料產地用增產部分產品進行償還。六是跨地區的經濟技術協作。就是在技術服務、技術攻關、人才交流等方麵,由工業較發達地區對不發達地區進行支援和幫助。這種聯合的形式有技術轉讓、產品轉讓、谘詢服務、培訓人才等。七是跨地區的聯合銷售。形式有聯合投資、統一經營,聯合開設經銷部,設立展銷點。八是跨地區鬆散型的經濟聯合體。武漢市發起組織的“長江城市小型企業聯合會”就是這種聯合形式。它以城市區街集體所有製企業為主體,自願組合,自我服務,共有成員單位91個,遍及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的38個城市,基層單位近1萬個,從業人員近100萬。其主要任務是為區街小型企業提供物資交流、產品銷售、技術協作、信息谘詢、出口貿易等多方麵服務。

橫向經濟聯合的迅速發展,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第一,促進新的生產力發展,提高了經濟效益。橫向經濟聯合發展比較快的浙江省二輕工業係統,到一九八五年底,有643家企業加入各種經濟聯合體。其中,與工業聯合的335家,占52.1%;與商業聯合的39家,占6.1%;與外貿聯合的59家,占9.2%;與科研、大專院校聯合的189家,占29.4%;實行多方聯合的21家,占3.2%。通過聯合,引進資金5100多萬元,新增產值3.3億元,新增利潤3000萬元。

第二,促進重點產品大批量生產,提高了優質名牌產品的覆蓋率。沈陽市壓力鍋廠生產的雙喜牌壓力鍋,是多年供不應求的名牌產品。一九八五年初,該廠同山西臨汾市和山東省濟南市兩個鋁製品廠聯合,年增產壓力鍋100萬口。湖北省天門縣塑料花總廠,從一九八一年開展橫向經濟聯合,到一九八五年已發展到14個分廠,生產的塑料和滌綸盆景花卉的花色品種近1000個,產品暢銷全國,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九八五年完成產值2202萬元,實現利潤140萬元,比一九八四年分別增長33.3%、18.6%,在全國同行業中第一個獲國家質量獎。橫向經濟聯合是他們取得成績的重要因素。

第三,促進了技術進步和新產品的開發。集體工業企業通過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聯合,增強了技術開發能力。徐州羽絨設備廠,一九八二年以後,在消化吸收西德進口羽絨設備的基礎上,以本廠技術力量為主,開展跨地區的大協作,與上海飛機製造廠等幾十個單位聯合攻關,試製成功YJ—1000型和YJ—300型羽絨成套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其中YJ—1000型機榮獲一九八三年國家優秀新產品金龍獎,產品暢銷全國。

第四,擴大了出口創彙能力。一是企業通過工貿聯合,發展出口產品。浙江省工藝美術工業公司和中國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浙江省分公司在1981年聯合組成浙江省工藝品進出口聯合公司後,調動了工貿兩家的積極性,發揮了工貿各自優勢,出口工藝品的品種、數量逐年增加,出口創彙逐年上升。工貿聯合的第一年自營出口創彙821萬美元。一九八七年自營出口7715萬美元,加上通過上海抽紗聯營公司聯合出口3832萬美元,總計11547萬美元,是一九八一年的9.4倍。工藝品總產值達到12.45億元,比工貿聯合前的一九八○年4.42億元增長1.8倍。二是以出口產品為龍頭,組織聯合,擴大出口。福建省莆田縣以出口優質布鞋為龍頭,以城市帶鄉村,先後在17個鄉鎮建立起45個“衛星”廠和數以萬計的作業點,使鞋業的從業人員增加到5萬多人。一九八六年鞋出口值5762.86萬元,占全縣二輕出口值的95.6%,居全省首位。產品遠銷歐、美、澳、東南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稱“莆田人靠一雙鞋走向世界”。

第五,發揮了城市的中心作用。生產“白蘭牌”洗衣機的北京洗衣機廠,一九八三年從采取向農村擴散零部件加工的聯合形式,逐步發展到與農村聯合辦廠。由北京市洗衣機廠提供技術和設備,由農村分廠生產,雙方共同投資、共負盈虧,把80%的零部件都放在農村生產。該廠在廠房麵積等條件基本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產量逐年成倍增長,品種不斷創新,同時也促進了聯合企業的發展。這種城鄉聯合,以城帶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城鄉工業的形式被譽為“白蘭道路”,並在全國普遍推廣。

第六,救活了一批微利和虧損企業。一些生產不景氣的企業通過聯合,利用名牌產品的牌子和技術力量、圖樣設計進行生產,或為名優產品企業配套加工等,既使對方擴大了生產能力,又使本廠擺脫了困境,獲得生機。

橫向經濟聯合所以取得上述效果,是由於它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集體工業企業規模一般較小,技術力量薄弱,裝備水平較差,資金不足。通過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有利於按照專業化協作原則組織生產;有利於企業、部門、地區之間發揮各自的優勢,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互相交流;有利於資金、物資、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組合;有利於減少投入,增加產出,提高社會綜合經濟效益,從而增強集體工業企業的實力和競爭能力,加快集體工業的發展。

三、企業集團的興起

一九八六以後,集體工業企業在廣泛開展橫向經濟聯合的基礎上,逐步組建了一批多種形式的企業集團。從企業集團的組建方式來看,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專業化企業集團。這是通過聯營、聯合或兼並的方式形成的企業集團。它大多數是以名優產品為龍頭,以骨幹企業為主體,具有多層次組織結構、實行專業化生產和經營的多功能經濟實體。如廣東半球實業集團就是以一個集體所有製小廠為主體,通過聯合、兼並32家企業逐步發展形式的一個初具規模的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製的企業集團。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核心層,實行統負盈虧的主體廠;二是聯合投資、聯合經營的企業,屬半緊密型的聯合;三是協作配套廠,屬鬆散型的聯合。這個集團公司是以光管支架、電飯煲、電風扇等產品為龍頭的。

有些企業集團實行全方位的經濟聯合,多產品、係列化。北方友誼家用電器集團公司就屬於這種類型。它是以營口洗衣機總廠、營口冷藏箱總廠、營口塑料器械廠等8個企業為核心,由外貿、金融、商業、電力等104個企業單位組成的、擁有10餘個係列產品,數億資產和具有一定科研力量的經濟實體。

(二)工貿結合的外向型企業集團。它運用主體企業的實力開發新產品,組織係列產品出口。廣東、福建等省市有不少這類企業集團。如萬寶電器集團公司,就是以廣州市萬寶電器公司和廣州市冰箱電器公司為主體,聯合本係統的家用電器公司和機電、電子係統的企業,以及銀行、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等40多個成員單位的外向型企業集團,該集團公司代表成員單位進行對外貿易,引進技術。萬寶家用電器產品已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注冊,在香港、東南亞、北美、歐洲等地初步建立了經銷點,擴大了出口創彙。

(三)股份製企業集團。它一般是以總廠或公司為主體聯合成員企業互相參股,也有的是建立公股聯營的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股份形式,進行廣泛聯合。如“金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入股成員單位150個,遍及全國28個省市。這種股份製企業集團從它發展前景來看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它將使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所有製結構發生一場深刻的變革。

(四)綜合性企業集團。這是一種以聯社資金為紐帶,集生產、經營、服務於一體的企業集團。它是在二輕管理體製改革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是二輕集體企業之間原有互助合作方式在新形勢下的發展。

浙江省二輕工業總公司、省手工業合作社聯合社為了發揮省手工業聯社資金、技術、經營三大優勢,進一步擴大投資開發,在浙江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下,一九八七年組建了浙江省二輕企業集團。該集團為開發、投資、經營、服務型的經濟實體,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集團分緊密、半緊密兩個層次。緊密層包括以省聯社資金組建的各專業公司、供銷公司、貿易公司、直屬廠、研究所、學校、幼兒園、療養院等,是集團的子公司和附屬單位;半緊密層包括以聯社積聚的各種資金投資、入股、聯營的企業和其它與聯社有資金融通關係的企業,是集團的成員單位。浙江省人民政府對集團給予了有力支持,對其實行計劃單列。

北京市輕工集團公司是一九八八年三月成立的。該集團公司是以北京市二輕供銷公司和北京市輕工產品貿易中心為基礎,以聯社資金為主組建的,是一個以工業為主、工貿技相結合的致力於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多元化、多層次的企業集團。該集團公司采取企業自願參加、吸收兼並、優化組合的方式,已形成有緊密層、半緊密層、鬆散層的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的集科技、生產、經營、服務於一體的經濟實體。它擁有20多個分支機構和工商企業。這是一種規模較大的、以集體經濟為主的集團公司。

從總體上看,以集體工業企業為主體組建企業集團尚屬初創階段,但已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