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指出,還權集體企業並不是一帆風順,並非憑一個文件就可以順利實現的。還權涉及到主管部門的職能轉變、涉及到權力的調整和分配。同時更重要的是還涉及微觀經濟的搞活同宏觀經濟管理調控的關係如何處理好。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地方主管部門開始放了權,過一段又收了回去。有些主管部門雖則放了權,但由於同其他綜合管理部門的規定有矛盾,改革不配套、不同步,因此企業的某些自主權有名無實。這些都有待於在改革的實踐中進行研究解決。
推行廠長負責製
集體企業內部實行什麼樣的管理體製,是深化改革中的重大課題。一九七九年以後,在初步改革中,圍繞加強民主管理進行了一些改革,但進展不大。有些企業試行了黨委領導下的“三會一長”製,即由職工代表大會、管理委員會(理事會)、監督委員會(監事會)實施民主管理,廠長負責日常生產管理。
一九八四年五月,一些地區在國營企業試行廠長負責製的同時,根據集體企業的特點,改革集體企業內部管理體製,在少數二輕集體企業中進行了廠長負責製試點。如杭州市二輕工業總公司自一九八四年以來,先後在18個集體企業中試行廠長負責製。
一九八五年,部分地區的輕工業部門,從集體工業企業的實際出發,逐步擴大廠長負責製的試點。如沈陽市二輕工業係統先後選擇了61戶集體企業進行“一會一長”製的試點,即把企業的職工代表大會做為企業的權力機構,由它選舉廠長和討論決定企業的重大問題,日常生產經營和行政管理由廠長全麵負責、統一指揮。成都市二輕工業局下發了《成都市二輕集體企業實行廠長負責製若幹問題暫行規定》,在係統內70%的企業實行廠長負責製。有些企業還結合承包責任製,試行了廠長任期目標責任製,使廠長做到責、權、利相統一,把生產增長速度、經濟效益、技術改造、產品開發、人才培養、職工福利等都納入廠長任期目標之中。據二輕工業係統一九八五年對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統計,實行廠長負責製的集體工業企業約占40%。
一九八六年九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頒發了關於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的三個條例,把廠長負責製作為國營企業的根本製度肯定下來。同年十一月又下發了三個條例的補充通知,在客觀上推動了集體企業內部管理體製的改革,加快廠長負責製的實行。進展較快的遼寧省二輕工業係統,實行廠長負責製的企業與實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製的企業,共占企業總數的81.5%。
由於集體企業與國營企業所有製不同,企業內部管理體製自然不能盲目照搬國營企業的。為了理順集體企業的黨、政、工三者關係,加強集體企業民主管理,武漢等地根據集體企業的實際情況,製訂了廠長、黨組織、職代會的工作條例,從集體工業企業特點出發,明確劃分黨組織、廠長、職工代表大會三者的職責權限。強調共產黨基層組織要對企業實行思想政治領導,保證和監督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實施,做好集體企業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政治思想工作,保證企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積極支持廠長行使經營管理決策、統一指揮生產活動的職權。明確企業實行廠長負責製,廠長是法人代表,處於中心地位,廠長受職代會委托,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對企業的“兩個文明”建設負有全麵責任。廠長要定期向職代會報告工作,聽取意見,組織實施職代會的決議。肯定職工代表大會是集體企業的權力機構,是企業資產所有權的代表。廠長由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選舉或聘用。
有些地方根據集體企業大都是小企業的特點,在有條件的企業中采取共產黨基層組織書記和廠長由一人兼職的辦法。這對推進廠長負責製和處理好企業中黨組織和行政領導的關係,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集體企業如何建立適合自己特點的內部管理體製,加強民主管理,理順共產黨基層組織、廠長、職代會的關係,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各地正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股份合作製和租賃製
一、進行多種形式股份合作製試點
職工集資入股,適當分紅,是集體企業的基本特征之一。五十年代合作化時期,凡是手工業合作社的社員都必須堅持自願原則,繳納股金。社員是合作社的主人,也是生產資料占有者,合作社辦好辦壞與每個社員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從而使每個社員都愛社如家,主動為辦好合作社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共同奮鬥。但是,一九五八年以後,由於“左”的思想影響,照搬國營企業模式管理集體企業,“文化大革命”期間,退還了股金,取消分紅製度,使職工產生了依賴思想和雇傭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一些地區二輕集體企業逐步恢複了職工集資入股製度,一般實行一人一股,盈利分紅,虧損彌補。股金標準則依據各企業的實際情況和職工經濟承擔能力而定。有些地區還實行了帶股招工,入股聯營。一九八五年,據吉林、湖南、四川等22個省、市、自治區二輕工業係統統計,實行職工集資入股的集體企業占31%。遼寧省二輕集體工業入股職工已有10.93萬人,占職工總數的47%,入股金額達1010萬元。集體工業企業實行職工集資入股,加強了職工同企業在經濟上的聯係,使職工更加關心企業的發展,進一步調動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資金不足的困難,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如山西省太穀縣瑪鋼廠一九八三年初由於產品供不應求,訂貨量猛增,超過生產能力的2.6倍。要擴大生產能力,滿足市場需要,又遇到資金不足、人員不足的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一方麵在企業內部實行職工入股,一人一股;另一方麵采取了股帶勞,入股聯營的方式。共集資46.5萬元,帶進勞力500人。這個廠用這些股金增添設備76台(套),擴大了生產能力,經濟效益也大幅度提高,當年產值達到了705萬元,實現利潤115萬元,交納稅金54.93萬元,比一九八二年翻了一番。
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逐步深入,集體工業企業在推行職工集資入股的同時,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製試點。一九八五年六月,沈陽市機械局係統在兩個集體企業中進行資產股份製試點,一九八六年三月又在19個集體企業中試行。黑龍江省二輕工業係統從一九八五年十月起,陸續在35個集體企業中開展資產股份製試點。中共黑龍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關於進一步發展城鄉集體經濟的若幹規定,支持集體企業實行不同形式的股份製。該省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實踐,已有近百個集體企業試行多種形式的股份製。主要形式有企業財產折股,職工集資入股,帶股招工,聯社與集體企業合營的縱向股份製和橫向聯合股份製等。企業資產股份製是根據企業的資產來源,有的劃分為公股,即合作聯社投資部分,或國家撥款部分;集體股,即企業自身的曆年積累部分;個人股,即職工入股的股金。有的企業僅有集體股和個人股兩部分,有的企業為體現勞動者所有的特點,以在職職工的工作年限、技術水平、貢獻大小為依據,劃出一部分集體股的資財,折股分到職工名下,作為分紅的依據,但資財不分給個人,仍屬集體所有。
一九八六年以後,集體工業企業股份合作製試點逐步擴大,不少地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股份製試點。四川、遼寧、山西、河南、吉林等省和一些城市還先後製定了集體所有製企業試行股份製的暫行辦法或規定,引導集體企業股份製健康發展。山西省二輕工業係統到一九八六年底,實行多種形式股份製企業已有900多個,職工入股金額達1782萬元,其中太穀、昔陽、和順3個縣入股人數占職工總數的93%左右。沈陽市金屬家具廠是沈陽市實行股份製較早、效果較好的企業。該廠產品暢銷,但由於資產少,生產場地小,生產規模發展不起來,難以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一九八三年,該廠實行了多種形式的股份製經營。在企業內部,本著“民有、民辦、民管”的原則,實行職工入股製。采取承擔經濟風險責任的終身股和不擔經濟風險責任的無限額的期限股兩種形式,以激發職工的積極性和提高他們的主人翁責任感。在企業外部,他們采取兩種股份製形式,一是城鄉企業間互相參股,先後與沈陽市郊區的4個鄉鎮企業進行股份聯合。二是工貿合資的股份聯營,同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實行股份聯營。實行股份製使該廠克服了擴大生產所必需的資金、技術設備等困難,增加場地4萬平方米,廠房5000平方米,增添設備25台,增加科技人員15人、勞動力200人、增加資金380多萬元,擴大了出口創彙,出口產品占全廠產品總量的45%,成為遼寧省和沈陽市出口創彙的重點廠家。
集體工業企業試行股份合作製有以下特點:一是吸收入股範圍以企業內部為主。二是入股要素以資金投入為主。三是股權收益以保息分紅為主。集體企業試行股份合作製一般都收到較好的效果。但作為一項新的改革嚐試也遇到了一些新問題,如企業的領導體製、集體積累的劃分、股金分紅和股息處理等等,都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租賃經營的試點
租賃經營將競爭機製引入企業,改“伯樂相馬”為“比賽選馬”,這種經營形式在改革中為一些微利或虧損的集體企業所采用,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一九八四年第四季度起,遼寧省的沈陽、丹東、興城、開原等市縣,首先在22戶小型集體企業中進行租賃經營試點。一九八六年試點範圍逐步擴大,四川、河南、山西、北京、天津、沈陽、武漢、哈爾濱等省市進展較快。有些地區如湖北、遼寧、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還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對集體工業企業實行租賃經營的有關問題作出了具體規定。
集體工業企業租賃經營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法人租賃(企業租賃企業)。一般是經營好的企業去租賃經營差的企業,在租賃期間由承租企業對出租企業統一經營管理。二是合夥租賃。即由幾個人租賃。三是個人租賃。租賃的對象既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車間或企業部分財產。租賃經營企業一般都通過公開招標、考評擇優選用承租者。承租者都必須以一定數額個人財產(現金或實物)作為承租保證金,並履行法律手續。租賃經營實質上具有抵押承包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使經營者有更大的經營自主權。
試行租賃經營的企業,內部都進行了程度不同的配套改革。一是機構改革,減少科室,精減科室人員。二是幹部人事製度改革,搞幹部聘任製,實行層層選聘。三是勞動用工製度改革,實行優化組合,雙向選擇。四是經營機製改革,實行層層承包。五是分配製度改革,實行浮動工資,形式多樣。這是由於租賃經營引進了競爭機製、風險機製和法律機製,承租者要實現目標,必須在改進企業經營管理上下功夫。因此,大多數租賃經營試點企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特別是瀕臨破產的企業,一般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如西安市竹木器沙發廠一九八六年九月決定實行租賃,第一年的產值就從原來的42萬元增長到100萬元,利潤從4萬元增長到12.1萬元。這個不滿百人、困難重重的小型集體企業,出現了新的生機。
租賃經營是改革中出現的一種新的經營方式,試行時間較短,一些問題正在實踐中繼續探索,總結經驗,不斷完善。
此外,從一九八七年起,有些地方開始試行企業兼並。有全民企業兼並集體企業,也有少數集體企業兼並全民企業,還有集體企業之間相互兼並的。這是在有計劃商品經濟蓬勃發展、改革不斷深化的形勢下,一種新的探索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