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寧夏、雲南、甘肅、廣西、青海、新疆、內蒙古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集體工業企業的改革工作也逐步推開。
為了適應改革形勢發展的需要,促進集體工業企業的改革,推進和完善承包經營責任製,一九八四年六月,輕工業部、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在重慶市召開了大中城市輕工集體企業改革工作座談會。會議介紹了浙江、湖南、福建等省放開、搞活集體經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交流了各地輕工集體企業改革工作的新情況和新經驗。會議要求各地輕工部門和集體企業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改革工作的一係列方針、政策,特別是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關於加快城市改革步伐的精神,全麵推進、穩定、完善承包經營責任製,實行簡政放權,恢複集體企業應有的自主權,把企業真正放開、搞活,開創輕工集體企業改革工作的新局麵。同年十月,輕工業部、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又在昆明召開了9個邊疆和少數民族省區參加的輕工業改革工作座談會,總結和研究了邊遠省區輕工業集體企業的改革和發展的經驗,以及有關政策問題。會議要求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解放思想,放寬政策,加快改革步伐,促進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輕工業的大發展。這兩個會議,適時地將各地集體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製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對其日臻完善、健康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引導作用。
承包經營責任製的各種形式
各地集體工業企業在實踐中,依靠廣大職工的聰明智慧,創造出了眾多的承包經營責任製形式。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
一、企業的外部承包
集體企業的外部承包,也就是向上級主管部門承包,是政企職責尚未完全分開,政府仍然直接管理企業條件下的產物。在具體做法上,主要有聯產承包、聯利承包,或聯產聯利承包。聯產承包的企業,以產值或主要產品產量為承包主要指標;聯利承包的企業,以利潤為承包主要指標。多數集體企業以聯利承包為主,輔以考核其他經濟技術指標。根據行業、企業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形式和做法。一般是:對盈利企業,實行利潤包幹,超收分成,完成有獎,完不成受罰,虧損重罰;對虧損企業,實行限期扭虧,逾期要罰,扭虧後,利潤全部或大部留給企業或實行分成;有的則對企業實行“四定”(定產值、定利潤、定銷售額、定上繳費用)包幹,以考核利潤為主,按一定比例實行獎罰;對供銷部門,則實行供銷金額、費用、利潤等指標幾定幾包幹,按一定比例分成。
以後,集體工業企業外部承包的形式又有了新的發展。一是承包內容增加。體現政府限製企業短期行為的包技術改造、資產增殖等條款進入承包合同。二是向國家承包計稅利潤(即通常所說的“包稅”),主要有三種形式:定利計稅、納稅目標管理、計稅利潤目標責任製。按照“定死基數,確保上繳,超交返還(或超收多留),欠收自補”的原則。根據不同企業的情況,采取不同形式和方法。如上繳一定幾年不變,超收全留;上繳遞增包幹,超收全留;遞增包幹,超收分成;核定基數,超收分檔分成;扭虧或減虧包幹等。
由於集體企業的生產資料屬一定範圍內勞動者集體所有,國家對集體企業不存在產權關係,因此,國家隻不過是作為全社會的宏觀管理者與企業這個物質生產單位發生關係。在分配方式上,國家隻能憑借其社會行政代表的身份以稅收這種唯一的形式,參與企業分配,而不能以其他形式插手企業財富分配。因而從理論上、原則上看,集體企業不宜采用向上級政府主管部門承包的辦法。
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政府按管理全民所有製企業的模式管理集體所有製企業的局麵,不可能在一個早上就徹底改變。為了減少新舊體製的摩擦帶來的動蕩,有利於平穩過渡,使集體企業改革得到政府的支持,並利用現有的行政手段使承包製本身獲得發展。同時,為了適應集體企業幹部和職工的接受程度,采用向政府主管部門承包,不失為一種較為現實的過渡辦法。
二、企業的內部承包
集體工業企業內部的承包實質上是以承包為中心的經濟責任製。它是集體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製的基礎。承包的形式靈活多樣,主要有下列五種。
(一)逐級承包。即把企業承包的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逐級分解到職能科室、車間、班組或個人,實行層層承包,聯利計酬或聯產計酬,把企業經營成果和個人物質利益密切地掛起鉤來。實行這種承包形式的集體企業比較普遍。不少企業還把產品質量、生產目標成本等列入承包內容,對生產車間實行以目標成本為主的經濟承包責任製。
(二)專項承包。即由企業有關科室、車間或職工個人向企業承包某一項具體工作或臨時任務。比較普遍的是供銷承包,即由供銷人員向企業承包一定的原材料采購或產品推銷任務。還有技術攻關承包、工藝改革承包、新產品開發承包、基建工程承包,等等。一般實行定人、定時、定任務、定獎懲,工資獎金隨完成任務好壞而上下浮動。
(三)供產銷一條龍承包。就是按主要產品生產劃線,由有關職工組成承包小組,與廠方簽訂合同,自行承攬業務、采購原材料、加工生產、推銷產品。超額有獎或分成,完不成受罰。
(四)分灶承包。一種是對跨行業經營、產品多樣的企業,劃小核算單位,成立分廠。分廠在業務上獨立,行政上屬總廠統一領導和管理,每個分廠向總廠承包,內部轉帳,實行自主經營,分灶吃飯,盈虧包幹。另一種是規模較大、有固定產品的企業,劃小核算單位,車間向廠部承包,實行內部轉帳,自主經營,獨立核算,各計盈虧。
(五)門市部承包。這實質上是企業裏麵的分灶承包。企業的門市部和服務點,由個人或集體與廠方簽訂承包合同,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並根據合同向企業上繳利潤。
隨著改革的深入,各地又出現了企業承包企業的做法,即由先進企業包後進企業,盈利企業包虧損企業,生產龍頭產品的企業包生產配套產品的企業等。這種企業承包企業的做法,逐漸打破了地區所有製的限製,是承包的新發展。
企業分配製度改革
承包經營責任製的推行,促進了集體工業企業分配製度的改革。
在集體企業分配製度以及處理國家與集體的分配關係上,不少地區和企業結合實行承包經營責任製,進行了大膽的實踐和探索,突破了獎金與標準工資掛鉤的單一分配模式,根據集體企業的生產特點和經營狀況,采取多種形式改善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係。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對供產銷正常、管理基礎和經濟效益都比較好的企業,采取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浮動的分配辦法,實行利稅工資率、超額利潤提成、利稅獎金率、利潤獎金率。二是對產品定型、供產銷正常、定額先進合理、各項管理製度比較健全的企業,實行無限計件工資。三是對生產小商品的微利企業,或工資總額大於利潤的企業,實行除本分成,或“保本開支,見利分成”,等等。一些企業的實踐證明,這些分配辦法是行之有效的。
企業內部工資分配製度的改革,在一九七九年以後所進行的恢複性改革的基礎上,又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擴大了企業對內部分配的自主權,從開始拉開獎金檔次深入到搞活基本工資,動搖了“鐵飯碗”的根基,進一步體現了按勞分配的原則。有的企業實行了崗位工資製、崗位等級製,還有的實行了結構工資製,突破了等級工資製單一的模式。
集體企業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特點,從企業的生產需要出發,區別不同的行業、企業、工種,確定與之相適應的工資分配形式。概括起來,主要形式有:一是基本工資加獎勵。獎勵的分配辦法多種多樣,有聯利提獎、超額獎、百分計獎,有的企業還實行結構獎金。二是計件工資。有超額計件工資、全額計件工資(無限計件工資),實行全額計件工資的範圍正在逐步擴大。三是承包工資。承包人員的工資依據完成承包任務的多少上下浮動。承包任務可以是各種生產指標、銷售收入,或各種單項工作。還有的實行分級分檔承包。四是浮動工資。有全額浮動、半浮動和部分浮動,還有的企業實行浮動晉級。五是分成工資,有超額分成、除本分成。六是包幹上繳。七是崗位津貼,職務津貼。有些企業自費建立了部分特殊崗位、工種的崗位津貼、職務津貼等。
對企業管理人員和其它非生產人員的工資收入,一般還采取同企業的經營成果、個人的業務能力、管理水平掛鉤的辦法,實行指標分解,計分計獎。因而,有效地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吉林省白城市服裝廠,針對本廠的特點,對車間工人實行按工序無限額計件工資,對供銷人員實行大包幹,對工程技術人員實行各項獎勵製度,對行政管理人員實行百分計獎工資。這種分配辦法始終堅持,逐步完善,加上在其他經營管理製度上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使該廠出現了一片繁榮景象,一九八二年就被評為吉林省的先進企業和首批“六好企業”。
承包經營責任製的評價
實行承包經營責任製,是集體工業企業經營機製改革的一項重要突破。它適應集體工業發展的客觀需要,符合現階段中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群眾覺悟程度,體現了集體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民主管理、按勞分配的特點。因此,承包責任製的實行,給企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