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承包經營責任製(1 / 3)

推行承包經營責任製

承包經營責任製

集體工業的承包經營責任製是在企業整頓和改革中,借鑒農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經驗,結合集體工業的實際情況,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後,在“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的精神指引下,集體工業企業廣泛地實行承包責任製。這是集體工業企業經營機製的一項重大改革,對推行集體工業企業全麵改革、促進集體工業經濟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一、承包經營責任製的試行

集體工業企業的承包經營責任製,最早是在一些同農村相毗鄰的小城鎮的弱小集體企業中發端的。在一九七九年二輕集體工業企業就出現了承包責任製的試點。遼寧省金縣鑄造廠就是其中大膽探索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之一。該廠是生產民用鐵鍋和鑄鐵管的工廠。由於長期吃“大鍋飯”,工人幹活沒有積極性,生產上不去,損失浪費嚴重,經濟效益很差。而鐵鍋在市場供不應求,群眾意見很大,反映說:“舊社會是有鍋沒有米,新社會是有米沒有鍋!”針對這些情況,該廠從一九七九年四月份起,按曆史上最好水平試行利潤和所得稅包幹,同時把承包指標分解到各車間,實行工廠、車間兩級核算,落實五定(定產量,定質量、定消耗、定成本、定利潤),並進一步改革了獎金分配製度。由於企業的經營效果同企業、職工的利益密切結合起來,改善了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分配關係,進一步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的迅猛發展,產品產量和企業利潤都大大超過曆史最高水平。經過廣大職工日夜奮戰,當年就實現利潤72.4萬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長3.5倍,上繳國家所得稅增長近兩倍,鐵鍋的市場供應也有了好轉。企業以超額利潤增添了機械設備,擴大了生產能力,為職工蓋了新宿舍,職工收入也有增加,全廠一派歡騰景象。但是由於有關部門的幹預,這種利國利民利集體的好事卻沒能堅持下去。第二年生產和效益就隨之下降。這個廠承包的試驗表明了,集體工業企業要開創新局麵,必須大膽進行改革;而實行承包經營責任製是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但改革是破舊創新,每前進一步,都會遇到各種阻力。

一九八一年四月,國務院召開全國工業交通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在工業企業中建立和實行經濟責任製的要求。同年十一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實行工業生產經濟責任製若幹問題暫行規定》。二輕集體工業企業在推行經濟責任製中結合自身的特點,逐漸探索和創造了多種形式的經濟承包責任製。河南省安陽市、浙江省溫州市、江蘇省徐州市、吉林省吉林市等一些地區的少數虧損、微利集體企業,實行扭虧包幹、利潤包幹的試點,收到了“吹糠見米”的效果。當時人們的心態對承包責任製大都是將信將疑,所以開始先在一些虧損、微利企業中試點。如果遭受損失和挫折,也無損大局。

一九八二年九月,中共十二大會議明確提出:“為了發揮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無論在國營企業或集體企業中,都必須認真實行經營管理上的責任製。”“我們應當采取積極的態度,認真總結經驗,尋找和創造出一套適合工商企業特點的,既能保證國家統一領導又能發揮企業和職工積極性的具體製度和辦法。”吉林、遼寧、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二輕工業主管部門,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總結了本地區承包責任製試點企業的經驗,確定在集體企業中進一步推廣經濟承包責任製。到一九八三年一月底,吉林省二輕工業係統(包括歸口管理的區街工業)已有51%的企業實行了經濟承包責任製,還有部分企業實行了部分車間、班組和單項業務的經濟承包責任製。

一九八三年初,全國輕工業廳局長會議決定在集體企業中試行經濟承包責任製。各地輕工業部門把推行企業經濟承包責任製作為改革的突破口來抓,推動了集體企業其他各項改革工作。通過召開各種承包責任製座談會、理論討論會、現場會,總結交流經驗,推廣典型,使全國輕工業係統承包試點單位很快擴展到1萬多個。到一九八四年初,有些地區已大麵積推行。

然而,堅持真理往往比發現真理還難,經濟承包責任製的推行就遇到各種習慣勢力的阻礙。由於“左”的影響沒有完全肅清,舊觀念、老章法還束縛著人們的思想。有些人懷疑承包責任製是姓“資”還是姓“社”,思想上有“三怕”:怕擔風險,怕負經濟責任,怕政策多變;有的企業承包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但遭到扼製;有些實行承包製的企業在國家增收、企業多留的前提下,職工相應地增加了一些工資、獎金,立刻有人站出來懷疑這個方向是否對頭,強調“照顧左鄰右舍”,多方挑剔毛病;有的地區承包合同不敢兌現,失信於民,挫傷了職工剛調動起來的積極性。加上當時有的企業缺乏經驗,承包基數確定得不合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係處理不當,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凡此種種,導致有些地方的領導部門對承包產生了動搖,甚至持否定態度;有的人則等待觀望,等上級拿出具體辦法。

針對這些問題,不少地方的輕工業主管部門仍然堅持把經濟承包責任製搞下去,並且及時采取了一些措施。湖北省二輕局對推行經濟承包責任製態度比較堅決。盡管當時對經濟承包責任製非議甚多,但仍在一九八三年六月召開全省經營承包和財務工作會議,總結交流各地實行承包的經驗,加深了對承包經營責任製的認識。同時,為了解決承包中出現的一些帶政策性的問題,製定了《關於二輕集體企業在完善經營承包中若幹問題的意見》,堅定地把承包經營責任製推行下去。一九八三年七月,輕工業部召開的部分省市輕工廳局長座談會,在總結各地二輕集體工業企業試行經濟承包責任製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肯定了它的方向和已經取得的成績,堅定了信心,並對集體工業企業承包工作提出了一些具體要求,有力地促進輕工業集體企業承包經營責任製進一步推開。

從各地實踐的情況看,凡是實行承包的企業,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生產迅速發展,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包與不包大不一樣。承包較早的遼寧省二輕工業,一九八三年比一九八二年,產值增長5.1%,利潤增長22.8%,所得稅增長30.9%,其中,承包企業的產值、利潤、所得稅分別增長11.2%、55.6%、39%,大大超過了平均水平。認真推行承包責任製的地區,承包企業普遍出現“三高”的現象,即職工的生產熱情高,幹部的工作效率高,企業經濟效益高,企業的麵貌和職工的精神狀態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一些好的企業更好了,一些中間的企業變先進了,特別是一些企業一舉甩掉多年的虧損“帽子”,一些企業從“老大難”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出現了新的轉機。群眾反映:“包”字進工廠,麵貌大變樣;“包”字進車間,機器轉得歡;“包”字到人,手勤腳也勤。

二、承包經營責任製的全麵推開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召開了理事會擴大會議。會議係統地總結了二輕集體工業發展的經驗,統一思想認識,並根據新的形勢部署了工作任務,要求各地以中共十二大精神為指針,全麵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城鎮集體所有製經濟若幹問題的暫行規定》,積極而又穩妥地搞好集體企業的整頓、改革工作,要真正按照集體經濟的性質和特點辦集體企業,重點解決好自負盈虧、自主經營、按勞分配、民主管理等問題。同時強調在整頓、改革中要把推行經濟承包責任製作為重要內容,總結經驗、鞏固成績,解決存在問題,使承包責任製不斷完善。會議期間還交流了各地集體工業企業改革、推行經濟承包經營責任製的經驗。會議期間,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親自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會議聽取彙報,明確肯定了集體工業可以搞承包責任製。這對各地輕工業部門和企業統一對承包經營責任製的認識,全麵推開這項工作,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一九八四年三月,國務院以國發[1984]47號文件批轉輕工業部、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關於總社理事會擴大會議情況的報告》,明確指出:“二輕集體企業可以放開,允許搞承包責任製。”各地集體工業企業以此為契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承包責任製自此全麵展開,並逐漸向縱深發展。據二輕工業係統的統計,一九八四年,70%的集體企業實行了各種形式的經濟承包責任製。遼寧、吉林、湖南、河南、安徽、山西、湖北、山東等省以及沈陽、武漢、南京、青島、石家莊、太原、濟南、廣州、蚌埠、安陽、長春、牡丹江等城市,實行經濟承包責任製的企業已達二輕集體工業企業總數的80%以上。原來起步早、進展快的地區,承包麵進一步擴大,承包的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在製度和辦法上也不斷完善。湖南省二輕工業係統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推行以經濟承包責任製為中心、以打破“大鍋飯”、克服平均主義為重點,實行“八能十製”的配套改革。“八能”就是幹部能上能下,工人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獎金福利能多能少。“十製”就是經濟承包製、民主選舉製、廠長負責製、職務津貼製、工資浮動製、優惠招聘製、用工合同製、入股分紅製、內部生產商品製、嚴格獎懲製。他們從一九八四年五月開始在祁東、衡山、衡陽及長沙、湘潭等縣市少數集體企業中進行試點,然後經過總結經驗,逐步推開。武漢市二輕工業係統在集體企業中實行“一包四改”。一包,就是實行聯利承包責任製;四改,是同聯利承包責任製配套的改革,即改革企業內部管理體製,劃小核算單位;以核算單位為基礎,實行自負盈虧;貫徹按勞分配原則,普遍推行聯利浮動工資製;恢複企業民主管理製度,實行民主選舉或招聘企業領導人等。

沿海地區的一些大城市也紛紛加快了以承包為中心的改革步伐。如上海市手工業局在一九八三年選擇了上海市鋼椅合作工廠等17個集體企業進行經濟承包責任製試點,一九八四年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承包企業擴大到135個,占企業總數的60%,占職工總人數的54.6%,占總產值的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