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工業進行調整和整頓階段
集體工業的調整工作
一九七九年四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後,國家在調整工業結構中,著重解決輕重工業的比例關係,加快輕紡工業的發展。集體工業根據這一總的形勢以及大力發展日用消費品生產和解決勞動就業的要求,在各地中共黨委、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切實進行了內部生產上的調整工作。調整工作主要有下列兩個方麵。
一、積極調整生產服務方向,擴大日用工業品生產
二輕集體工業曆來有“四服務”的傳統,即為農業生產服務,為大工業配套服務、為人民生活需要服務、為出口貿易服務。由於在國民經濟調整中,放慢了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原來許多主要為重工業配套協作服務的集體企業,普遍出現了生產任務不足的情況;同時鄉鎮工業的迅速發展,小農具生產和修配任務已基本上由鄉鎮工業擔負起來,過去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城鎮集體工業企業,困難也不斷增大;但人民對日用消費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和提高,市場許多日用工業品供不應求。根據工業結構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各地二輕部門積極采取措施,調整了集體工業的生產服務方向,擴大日用工業品生產。湖南省二輕集體工業為積極發展日用工業品生產,對為大工業配套服務和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五金、機械行業中任務不足、生產困難的企業,有計劃地進行了調整,轉向市場緊缺的日用工業品生產。到一九八一年,為人民生活需要服務的比重,從一九七八年占總產值的41.4%提高到58%。江西省二輕係統積極調整企業生產服務方向,將一部分為農業生產服務而任務不足的企業,轉產日用消費品,到一九八一年為人民生活需要服務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58%上升到64%,一些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小商品,如木桶、木盆、竹藤家具等都得到了較快的恢複和發展。全國二輕係統集體工業的生產服務方向,經過調整以後發生了很大變化。據一九八一年底統計,為人民生活和出口貿易服務在產值中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55.3%上升到70.2%,而為工業配套和農業生產服務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44.6%下降到29.8%。這樣就較好地適應了國家調整工業結構和市場的需要。
二、調整產品結構,適應國內外市場需要
隨著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輕工集體企業調整中著重抓重點產品和緊缺產品的生產。重點產品主要是:(1)社會需要量大、利潤較高,有發展前途的產品,如塑料製品、家用電器等。(2)出口量大、換彙率高,國際市場容納量多的產品,如工藝美術品、服裝等。(3)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市場緊缺的日用品。輕工業部係統在一九八一年主要抓15個重點行業的產品,其中集體企業為主生產的有服裝、工藝美術品、皮革及其製品、家具、家用電器、日用五金、塑料製品等7種。一九八二年擴大到20個行業的產品,其中集體企業為主生產的有9種,增加了市場緊缺的玩具和民族特需用品。這些產品的發展對適應人民生活需要,回籠貨幣,增加收入,都有很大作用。
各地在抓好重點產品生產的同時,還注意抓好小商品生產。小商品一般都量小利微,容易被擠掉,給人民生活造成不便。各地在調整中注意加強對小商品生產的管理,凡群眾需要的小商品都積極組織力量恢複和發展生產。重慶市二輕係統在中共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小商品的計劃管理。凡列入計劃的小商品,作為推行經濟責任製的一個重要指標來考核;對所需物資由局和公司組織解決;生產小商品的企業利潤留成予以照顧,並撥出一定資金扶持開發小商品的品種,加快產品更新換代,保障小商品生產。
各地二輕集體工業通過市場調查和預測,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壓長線補短線。湖北省二輕係統在市場調查和預測的基礎上,采取壓長線補短線,努力增產適銷對路產品。主要做法是:(1)在相近的行業中,把需要壓縮的長線產品的生產企業與需要重點發展的短線產品的企業合並,擴大短線產品的生產。如武漢市生產出口羽絨服的紅升服裝廠,產品供不應求,而生產勞動服的金星服裝廠卻任務不足,兩廠在調整中實行合並,利用金星服裝廠的廠房、設備和技術,使羽絨服生產從一九七九年合並前,年生產1.2萬件增加到一九八○年的12萬件,增長10倍。(2)瞻前顧後,以暢養滯。當時武漢民族樂器廠產品滯銷,處於半停產狀態,但從長遠看,樂器是群眾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不能輕易轉向,而工農兵美術廠生產品種多,難以安排,經雙方協商,把康樂球、木製玩具等產品轉到民族樂器廠生產,既搞活了企業,又保住了民族樂器的傳統產品不被擠掉,稱為“留根保苗”。(3)按技術條件歸口轉向。武漢市五金鑄造廠生產的木工鋸條質次價高,產銷困難。原來該廠生產過燈具,有一定的生產技術。於是根據市場需要,恢複燈具生產,很快扭轉了企業虧損局麵。
整頓集體工業企業
在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要在工業企業中開展整頓工作,提高企業素質,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各地集體工業企業結合調整和改革分批進行了整頓工作。整頓的重點是加強領導班子和職工隊伍的建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素質。通過整頓,在恢複和發揚集體企業的固有長處和優良傳統,促進集體工業生產發展和經濟效益提高等方麵,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在企業整頓中主要抓四個方麵素質的提高:
一、抓企業領導班子素質的提高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企業的全麵整頓,要著重做好整頓領導班子的工作。企業領導班子素質的高低,與整個企業鞏固和發展關係極大。各地在整頓和調整領導班子中,主要貫徹民主辦企業的原則,實行民主選舉領導幹部,依靠企業職工選出真正受群眾歡迎的人當企業領導。選擇的條件是: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令;有一定文化水平,懂生產技術,會經營管理;年富力強,有艱苦創業精神,能夠打開新局麵。凡是認真貫徹這些要求、經過民主選出的領導班子,一般都團結較好、工作熱情高,受到群眾擁護。
為了提高幹部的業務水平和管理能力,各地結合整頓工作和集體企業幹部的實際情況,采取積極措施進行培養。黑龍江省的企業整頓是抓得較早、進展較快的地區之一。該省雞西市二輕工業局在一九七九年,對30個集體企業領導班子進行分析:領導得力、管理有方的領導班子占12%,一般的占55%,嚴重老化、管理水平低的占33%。從年齡結構看,65名廠級幹部平均年齡為53.3歲,年近退休的占20%,50歲以上的占36%,40—50歲的占38.4%,40歲以下的僅占4.5%。從文化程度看,初中文化的占62%,高小文化的占18%,初小文化的占20%。該市通過調整整頓,並采取脫產學習、重點培養、組織在職幹部每周業務學習日製等多種方法進行培養,幹部素質發生了明顯變化。據78名廠領導幹部統計,到一九八二年底,平均年齡已下降到41歲;有專業知識的幹部增加到41人,占50%;有高中和大專文化的幹部增加到52人,占66%。
二、抓職工隊伍素質的提高
各地在企業整頓和改革中,特別強調提高職工素質,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技術培訓,抵製精神汙染,整頓勞動紀律,樹立熱愛集體事業,以廠為家的主人翁思想,克服一切向“錢”看的傾向。許多企業有計劃地對青年職工進行“三補”(即補政治、文化、技術教育),培養一支覺悟高、技術精、紀律嚴、作風好的職工隊伍。全國聞名的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在一九七九年以後職工隊伍的構成發生了新老更替的變化,大批技術熟練的老工人退休離廠,青年工人不斷補充進廠,在1500多名職工中,35歲以下的青工占60%以上,這些青年由於十年動亂的影響,有些人政治素質較低,文化水平不高,勞動紀律鬆弛。該廠中共黨委針對這一情況,狠抓職工隊伍的建設,取得較好成效。第一,抓緊政治思想教育,對入廠的新工人進行工人階級光榮傳統、曆史使命、廠紀廠規和前途理想的教育。第二,開辦青年文化業餘學校,組織青年工人學文化、學技術,到一九八二年底受過青工文化補課的已達60.4%。在一九八三年九月,市二輕局對該廠6個車間45個工種的344名二級工進行技術考核,90%以上的二級工達到了三級工水平。第三,開展爭當新長征突擊手、振興中華讀書活動。在職工中提倡比學習、比思想、比進步,許多青年工人的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成為全廠生產的骨幹。吉林白城市服裝廠在企業整頓中,逐步建立了一支以黨團員為骨幹的政工隊伍,每八名職工中就有一個兼職的政治宣傳員,通過大量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全廠800多名職工政治思想普遍提高,上班沒有遲到的,當班沒有閑談和吸煙的,廠內沒有幹私活的,開會沒有搞小動作的,生產效率提高。一九八二年,該廠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33萬元,比一九七二年增長2倍多。同時創辦技術培訓中心,兩年多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班44期,受訓人數達2800多人次,平均每個生產工人輪訓4次,工人的技術水平由2.4級提高到4級,文化補課合格率達到應補課人數的56%。該廠從一九七八年以來,年年被評為質量“信得過”企業,一九八三年被評為省的“六好”企業。
三、抓企業技術素質的提高
集體企業長期處於勞動密集型生產的落後狀況,已不能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盡快推進技術進步,采用新的先進技術和新工藝,以提高集體企業的技術素質。